APP下载

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2-02-09徐淑媛李春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徐淑媛 李春华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信息时代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高效高能的综合型人才需求,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等人才对自身职业素养和社会形态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专科院校面临升本的环境下,更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结合自身优缺点进行针对性提升,同时强化高职院校服务效能,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

1.深化“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认知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通过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在教育学领域中的应用实践分析,得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自我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强调对学生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任何人格的健康成长。“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施能够对教师、学生、教学、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国家教育的区域性和实践性也让“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不同区域或不同高校中的应用具有差异化特性。坚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需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可选择性,同时也需要接受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与技能知识的学习引导,利用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数据化,明确学生个人发展短板和长处,继而展开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学生在学校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应该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与服务活动中去,并主动接受学校的教学培养服务,需要明确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实施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受众的教学身份,强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培养态度,从而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认知[1]。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仅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受众对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在专科院校面临升本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在进行人才培养活动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提升,帮助学生对自身潜力进行挖掘,并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体系进行探索和创新。学生应当明确自身在职教本科背景下的主体地位,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时,主动投身于学习、巩固、探索和创造中,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与教师的强化交流,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让人才培养的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自我和创新创能的研学场所,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教师照本宣科的单元空间。

3.“以学生为中心”推动高校内涵建设

当前专科院校面临升格,其发展重心也应当有所转变,在专科院校的发展规划中,强调外延规模的扩张,但在职教本科发展规划中,应当加强对自身内涵和教育体系的发展建设。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体系、改良教学内容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以此实现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深化,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发展。另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能够逐步解决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过分管控或教学方法不对导致教学质量低的问题,规避在人才培养时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课程体系过于细致,以及教学内容过于死板的问题,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靠拢,改善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综合性高端人才不足的人力资源窘迫局势。

4.重视四个转向

(1)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而在娱乐至上思想大行其道的环境中,人才培养也应当由知识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加强并非对知识教育的削减,而是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在思想、知识与技能等多个层面上实现综合发展,使其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型人才。

(2)专业教育转向全面教育

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通常会将知识按照涉及领域划分为多个专业,并对其进行知识体系深化,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适用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社会企业的业务拓展加快,对岗位的需求性更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紧俏。并且,专业化教育课程在实际表现中过于专业,与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符。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由专业教育逐步转向全面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综合价值体现。

(3)教研分离转向教研融合

教学与研究是存在相互促进关系的,研究需要教学系统作为支撑,而教学也需要课程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融入能够帮助高职院校逐渐从教研分离转向教研融合,强调教学与研究协同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设。

(4)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

网络的覆盖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信息传播滞后性,所以在教学时,封闭性较强。但在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应当转变封闭式教育的教学机制,逐渐从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开展多元化教学,构建多元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并对其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管[2]。

二、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在专科院校面临升本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在保留原本属于专科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需要增设本科专科课程,课程体系更加复杂,课程教学更加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学重心和教学理念,从技能培训转变为综合素质培训,将“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将学生摆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强化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另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集教育、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理念,降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控作用,强化高职院校的服务效能,推动服务型高校建设。为加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对人才市场动态导向实时分析,对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影响专业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全方位管控,从而建立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深化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建立起学生就业创新补助机制,鼓励学生就业并勇于创业,促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尽快走向社会,实现个人职能的社会型转变[3]。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在专科院校面临升本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需要尽快完成课程体系改革,避免学校的升格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能。“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完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联合教学机制,推动学分制改革,让学生在限定学分的条件下增加选课自由性,鼓励学生在完成学分的前提下选择自身感兴趣或对自身技能提升有帮助的相关课程。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落实学业导修制度运行机制,并加大对选修课专业性建设,确保选修课与必修课对学生有着同等的提升作用,从而做到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此外,理论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落实,高职院校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系时,应当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应当深化产教研融合教学机制,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科研院所和社会企业组织的深度合作,与社会企业组织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能力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方法,强调改革的全面性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根据社会企业中的岗位需求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来设计动态性人才培养机制模块,强化学分制改革的深度融入,从而有效实现从知识教学到能力培养的教学重心转变,强调在教学工作中实现对学生知识储备、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运用等相关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4]。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信息时代,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变,学生受外界杂乱信息的影响较大,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高职院校应当对课程教学质量引起重视,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导向,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此,高职院校应当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转变为辅导性地位,提升学生的主观性和自由度,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从而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以往的高职院校重视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不同,当下环境中的高职院校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将人才培养内容与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而为了确保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环境下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对教学互动的全过程管理和督导,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室实践机制以及实训基地设施建设,从而做到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此外,应当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强调课程体系改革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平台课程教学体系,利用“慕课”“钉钉”以及“阿卡索外教”等网络平台来强化学生在课程教育中的选择性,提高高职院校的服务性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围绕着学生来开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强化监管、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估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保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教学质量[5]。

4.强化学生思想教育

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在于学生的技能知识和实操能力培养,缺乏对学生个性化了解和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而在当下环境中的高职院校则需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一方面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由于网络的覆盖性,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网络上杂乱信息的影响,这些杂乱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思想产生干扰,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下降,甚至会产生偏激思想,不利于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防止学生产生思想偏差,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塑造自律自爱优良品格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思想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提升,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也更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动态监测,结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水平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心理素质健康提升计划,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利用高职院校的培训职能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而培养出道德品质良好、思想观念正确以及职业素质较高的综合素质人才,从而达到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6]。

结语

在专科院校面临升本的环境下,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够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从培养社会实用型技能人才向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职能转变。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了学生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弱化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控能力。因此,在社会形态趋于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杂乱信息影响,使教学质量不升反降。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在提升服务效能的同时,通过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等操作来保障教学质量,从而在高职院校专升本的环境中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