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2022-02-09郭强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7期
关键词:形意拳太谷文化遗产

□郭强/文

群众文化是以文化娱乐为主的社会性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关键组成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个民族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有着直接联系,是民族十分热爱的各类传统文化形式。在全新的历史阶段,怎么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繁荣群众文化,是大家作为文化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与努力探讨的课题。本文基于此进行一个大体上的探究。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

1.1 群众文化源自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统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彰显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是我国各个民族在日常生活劳动中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累积的文化艺术财富。大家所看到的那些最初的先民故事与远古神话,就是通过几代人的加工累积才实现的[1]。充斥着智慧的遗产,在文字还未形成前,他们也将文学的思想酝酿在内心,形成在口中,这也就构成了文化,在大家咿咿呀呀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的母亲总是给大家歌唱歌谣,在大家还没有了解书本上的内容之前,母亲总是给大家讲述一些童话故事与行为规范,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扎根在群众文化的原理[2]。

1.2 群众文化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历史的关键组成之一,不但具备文学性,还具备口头性、集体性、流传性、通俗性、可变性、区域性等特征。时代国家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曾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很全面的诠释:第一,其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其是民族智慧的体现。第三,其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这些均是形成群众文化坚实的基础。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推动群众文化构建,完善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文环境。

1.3 群众文化的根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应该是在传承与发扬优质文化的前提下,人民群众持续丰富新内容,构建新形式的大众文化。群众文化的体现形式大多数源自传承多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世世代代心口传承、熏陶习染、累积下来活在当代的智慧结晶提炼出来,促使其传承发展。比如太谷秧歌、神话传说、中医药文化、技艺技法等。从中可以了解到,群众文化源自千百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基础。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群众文化的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前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备引导民众行为的实际价值,重点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2.1 繁荣群众文化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收与改革

群众文化不管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还是说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均是无法替代、无法比拟的。身为群众文化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离不开非物质这一群众文化的源头与基础。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作为远近闻名的晋商发祥地,也是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之一。近几年来,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运用、继承发展”的原则,增强保护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传承、吸收与改革,群众文化也随之获得了持续发展[3]。

2.2 非物质文化重点是凭借活动的形式呈现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与知识所需为目标的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健全以及了解文化、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类社会历史现状。如今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等功能,在全新的历史阶段,供给的不单单一种模式,更加是一种情绪、一种呈现。作为社会文化的群众文化,囊括了全部社会的各个层面,比如企业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交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和谐形成了社会大文化的稳定发展,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比如太谷区通过抽调区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工作人员,组建了普查小分队,深入12个乡镇区,198个行政村,开展地毯式、拉网式的普查工作,现已对5个乡镇、110个乡村进行了普查,结束了对侯城、水秀2个乡镇45个行政村的普查工作。对于即将失传的非遗资源,构建相应专业人士牵头的专业工作小组,凭借翻阅资料、实地走访、拍摄资料等方法,将遗失在民间的非遗资源搜集起来,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记载。现今,已经实现了对516首秧歌曲谱的搜集归纳工作,2019年由中央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太谷秧歌传统曲谱》。并且正在开展太谷社火活动、八音会等资料的搜集工作。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枢纽,使得民众从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吸收净化,连接其难以分割的传统文化,作用着大家的日常生活,对增强基础文化构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太谷的知名度,有着正面的价值与作用。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支持

想要发展好群众文化,首先务必要落实好群众文化活动,不同内容、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给民众带来轻松愉快的文化体验的过程中,更加要给人一种寓教于乐的心情与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持续努力,减少非物质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促使其通过更高的艺术形态传递传承。近几年来,为了更加彻底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大家持续凝练、发展其文化要素,拓展传播路径,使得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人尽皆知,太谷是远近闻名的晋商发源地,其中国家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太谷秧歌”“形意拳”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异常有“绞活龙”“晋派砖雕”等13项。

2.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时刻影响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表现着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历史人文、民俗特征、区域风情。单以太谷为例,2015年以来,成功申报了6个省级项目,分别是:孟母故里的民间故事、王宗岳太极拳、牛黄清心丸、麋雄至宝丸、太谷饼、中药炮制;11个市级项目,分别是刘氏无痛针灸、晋商传统菜烹饪、太谷花棍技艺、李氏中医外科、古法黑釉、晋剧演奏技艺、小常昌寿驴肉、传统彩塑技艺等。申报成功了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申报了10个省级非遗传承人。至此,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13个,市级30个、县级63个,四级名录保护制度初步构建。从上述信息中可以了解到太谷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度有多高。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太谷还将省级以上的名录全部设计一个名册,在晋中电视台公共平台播放,使广大市民提高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每年6月,是太谷区的文化遗产表演日,太谷区非遗保护单位均会精心挑选具备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征元素的文艺节目开展表演,构建保护文化遗产的浓郁气氛,动员社会各界与广大市民,高度重视与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同保护大家的精神家园。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纳入晋中春节元宵活动中的重要文化节目中来,以尽可能健全传统节日民宿活动内容,增强太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度,丰富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3.1 挖掘民间艺术

从2020—2022年搜集归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15个左右,尤其是在民间社火、民俗饮食文化、中医药康养文化、晋剧四大件演奏技艺项目中有着不小的成果。晋剧四大件演奏技艺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文化精髓。由于当前文化多元发展的形势,晋剧传承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人们对晋剧传统乐队的认识已经很少了,现在会演奏“四大件”乐器(晋胡、二股弦、三股弦、四股弦)大部分是年纪较大的群体,对晋剧的改革发展帮助较小。因为大家表演的老式调子、技法难以与现今的娱乐活动相融合,致使诸多年轻人不想学习,传统文化因此出现了断层与流失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四大件演奏技艺传承人程强自筹资金,通过创办太谷晋剧博物馆、在校园内开辟培训基地、线上快手直播等一系列策略推动传统文化的改革与传承。但是,如何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体验、传承传统文化就成为了新的一个问题。

3.2 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3.2.1 推广传统文化,使得传统与时俱进,焕发生机

以太谷形意拳为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广大民众的认可,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传统习武习惯已经被大家所放弃,要想使得这一传统文化获得保护与传承,必须促使其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改革经开放以来,许多形意拳师在学校、乡村设站(辅导站)、布点(推广点)传播形意拳。2007年,成立了晋中市太谷形意拳协会。从200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扩大了形意拳的国际影响力。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太谷区积极推进形意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学校开设形意拳课程,在社区由形意拳弟子对社区群众进行辅导。虽说做了很多工作,但要想使得现代人尤其是年青人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节奏,太谷形意拳作为优质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好的发展下去是大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3.2.2 打造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绽放光彩

以广誉远国药为例,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始于明嘉靖年间(1541年),至今有477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有记载历史最久的中药制药企业。2003年,公司取得了“两个唯一”“两个保密”“三个非遗”的重大成果,即:商务部“中华老字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龟龄集、定坤丹认定为国家秘密级保密处方和工艺技术;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5年,启动了中医药产业园建设,将吃、住、娱、药、游、购、医、养等功能于一体,开辟与现代旅游度假融合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在传承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拓展中医康养文化,让老百姓走进医药文化,使传统文化以一类“旅游+体验”的特色发扬与继承。

3.2.3 弘扬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与社区文化相融合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基地,我国广场舞已经跳到了全世界,大院文化是近几年来诞生的活动场所,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各个区域均构建了文化小广场,农村民众空闲时间均会到小广场中进行健身锻炼。要使得改编的现代秧歌戏、形意拳、铁棍、背棍、八音会等得到广泛运用,同时基于此实现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目标,这就必须凭借与社区、大院文化相融合的方法,才能够有效推广改编的传统非遗项目,从而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喜爱。

4 结语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以及对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演变、吸收、发展、改革的环节,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单单能够帮助民众了解历史,总结历史经验,还可以提升民众的创造能力与欣赏能力,更加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相互沟通与多元文化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原有面貌的前提下,适当的结合时代要素,促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改革的起点上获得全新的发展。大家将探讨方法、累积经验、改革制度,有效推动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而促使群众文化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无法替代的生活行为形式,为构建和谐的社会新风尚作出自己的努力。■

引用

[1] 朱倩黛.多元共治视角下的永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2] 赵燕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J].文化产业,2020(16):155-156.

[3] 孙洋.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J].乡镇论坛,2021(9):12-13.

猜你喜欢

形意拳太谷文化遗产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与文化遗产相遇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关于明清时期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①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太谷县形意拳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