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延期就业”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近三年为例

2022-02-09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8期
关键词:现象毕业生职业

李 光

(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400)

一、“延期就业”的内涵与表现类型

(一)“延期就业”的内涵

所谓的延期就业,通俗来说就是指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没有立即投入到就业行列中,而是选择游学、支教、创业考察或者暂时放空一段时间等途径来慢慢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延期就业。以往观念认为“毕业即就业”,离开校园踏入职场是常态,故此延期就业的出现受到很大质疑,大众觉得这种现象是大学生逃避就业压力的消极表现。但实际上,延期就业在国外早已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现象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可以避开求职高峰,让毕业生有多一些时间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增加阅历和增长见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河北省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2020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40.9万人,就业率达95.65%;2021年石家庄市就业高校毕业生约5.8万人,就业率达91%;2022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52万余人,已落实毕业去向28.9万人,毕业去向落实率55.2%。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直观分析就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下降,这也就说明了延期就业现象正在加剧。

(二)“延期就业”的表现形式

延期就业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有毕业生自身原因,有社会就业环境原因,也有家庭原因。总的来说,当前的延期就业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积极延期就业型。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这种形式的延期就业更多是毕业生主动选择的,根据不同原因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第一种是经济无忧型,这类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不用因为毕业无工作、无薪资而担忧,因而他们的就业需求也不强,更愿意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第二种是升学公考型,这类学生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来提升自己,因而选择考研、考博、考公务员,或者为拓展技能参加各种考证考试。第三种是灵活创业型,这类学生通常不太喜欢被约束,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他们更向往自由的工作环境,因而选择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其二是消极延期就业型。这种形式的延期就业往往是毕业生无奈之下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就业困难型,由于毕业生自身原因,如人际交往困难、拒绝长大、追求北上广等,导致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进而选择暂停就业。第二种是职业能力差型,这类学生通常是欠缺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导致在职场上无法适应岗位技能需求,进而造成就业难,形成延期就业现象。第三种是社会需求少型,这类学生大多是因为自身所学的专业较为冷门,市场需求少,导致他们难以就业。还有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有需求的岗位招不到人,而有能力的人找不到对应岗位。

二、高校毕业生“延期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毕业生延期就业原因

如前文所述,导致高校毕业生延期就业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毕业生个人延期就业的因素占比很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毕业生由以往“毕业就工作”的理念,转变成追求自我情感需求和生活质量,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有能力的毕业生可以在任何领域中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而对于能力与目标不相匹配的毕业生来说,这种理念则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导致好高骛远,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其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欠缺。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人际沟通能力,但多数毕业生在读书期间并不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导致他们的就业优势并不明显,就业竞争力也不强,最终只能延期就业。其三,毕业生自我角色认同的迷失。大学生活与高中校园生活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学生的束缚减少了,而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无约束的校园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无法准确定位自身和认识自我,对未来也没有规划,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行业,最终发展成延期就业群体。

(二)社会层面的原因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延期就业现象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不仅是毕业生的个人原因,社会层面的原因也占据重要部分。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常态下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使得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也非常快,再加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行业就业岗位日趋饱和,而高新技术行业对知识人才的要求非常高,这就导致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难以达成一致,高校人才培养的调整速度难以跟上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进而造成了延期就业现象的形成;另一方面,就业市场激烈,门槛提高。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日趋提高,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更为激烈,而一些企业为了优中选优,往往会设置较高的招聘条件,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心仪的岗位,进而造成延期就业群体的增多。

(三)高校层面的原因

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他们对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成效,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足。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很多高校都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课,但大部分只是形式,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生体验性不强,且仅在大一或大三设立该课程,并没有将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导致大学生难以准确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与人生目标,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其二,就业创业指导师资投入不足。对于学生来说,一名好的教师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学生数量较多,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课时,通常是几十名学生共同参与,然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大多数都是由毕业班辅导员担任,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难以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导致他们就业创业困难,形成延期就业现象。

三、应对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延期就业”现象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重视职业规划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在就业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应对延期就业的重要举措,只有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并做出正确的抉择。基于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日常指导教育,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就业创业相关的内容,如最新的就业政策、当前的就业环境等,以此来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和就业主动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就业观与择业观,防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其次需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毕业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自身求职方向和目标,增强规划意识,并始终保持合理的就业期待,不因找不到工作而自怨自艾。最后需要重视对他们的自我完善,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提升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培育就业软硬实力,以适应就业市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难以适应如今的市场需求,想要更好地应对高校毕业生“延期就业”现象,还应当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完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硬实力培养方面。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他们与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毕业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更强的技术能力,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教育,除了要教会他们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指导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同时还要将企业、社会需求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更快适应市场需求,减少延期就业现象的发生;其二,软实力培养方面。高素养的知识人才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具有良好人际交往、沟通谈判等技能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高校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使毕业生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生活,并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三)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层面的诸多因素是延期就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善这一现象,还必须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等措施,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结合当地毕业生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保障机制,并出台“三支一扶”“选调生”等就业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还需要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增加就业岗位,让毕业生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举例来说,河北省政府应当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政策,鼓励大学生回原籍就业,对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实施“一对一”就业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就业。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约束和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以防发生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现象,最大限度地保护毕业生求职时的合法权益,助力他们更好地就业。

(四)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各方面的教育和规划不合理,也是导致延期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想要扭转当前的局面,就必须加强对高校教育的优化与改进。首先是在学科设置方面,需要对当下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调整等信息进行提前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学科教学内容,以实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目标。其次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多样化发展需求,以及毕业生个人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毕业生更灵活地就业。其三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需要构建系统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完善指导教师队伍,提升就业指导水平,促使毕业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其四是在校企合作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扩宽他们的就业渠道,还必须要与相关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

(五)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通过对延期就业表现形式的相关分析发现,在积极延期就业类型中,有一类是经济无忧型的毕业生,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找不到工作就养活不了自己的烦恼,在父母的资金支持下,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十分不利。因此,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还必须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效介入,让毕业生能够意识到作为成年人应当具备的责任与义务,进而主动脱离家庭的资金支持,使他们可以逐步依靠自身能力成就事业。具体来说,首先家长需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并与教师进行协商,共同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做好学生的就业引路人。另外家长需要控制自己的溺爱行为,不要为孩子延期就业提供经济支持,以防他们形成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的心理。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地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改变“国企、公务员就是铁饭碗”“高收入就是事业成功”等腐朽思想,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延期就业成因与对策的深入探讨,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毕业生实现更充分就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提高重视,充分认识到延期就业现象的存在意义与不足,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有效缓解这类现象的产生,使毕业生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并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现象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我爱的职业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