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视域下高校“多模态”课堂改革

2022-02-09柴红新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涵式多模态金课

柴红新

(安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疫情背景下,依托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成果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自我升华与变革,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打造“两性一度”的“金课”,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关键词之一。“金课”建设强调教学主客体在语言、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深度互动交流,注重各种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和启发。在新形势下欲实现“金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亟需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作用,全方位构筑课前引导探究、课中教学互动、课后拓展学习相结合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融合多元模态信息以创建内容数字化、决策数据化、互动多样化、评价及时化及资源推送智能化的智慧学习环境。

一、“金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点

2020年5月14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对高校课堂改革提出建议:“在线教学在疫情控制之后,在学校正常开学之后,仍然可以进行,它可以跟我们的课堂教学并行,甚至于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冠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不仅为高校课堂改革探索了新实践、新范式,同时也为“金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首先,高校要将“战时措施”衍化为“平时机制”,以“质量行动”取代“临时教改”,让“金课”建设计划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自觉追求,借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成果作为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形成一整套包括思想、内容、方法、范式等在内的改革方案,确保五大“金课”建设稳步推进。教学团队要延续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模式积累的好经验,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支持下的互动课堂管理平台,坚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从而真正引导和实现学生探究式、个性化学习。

其次,“金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教学内容的探究性与精准化,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效能,鼓励多种互动形式以激发课堂活力,促使学生身份重构并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真正实现“深度互动交流”。“深度互动交流”亟需吸收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借助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管理的智慧教学平台,利用高新技术的交互性、构想性特点,形成交互效能多维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教学生态,甚至将学生置于仿真的虚拟世界中,体验情感的交汇输入,实现知识与情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营造对话式、混合式、沉浸式智慧教育新模式。

二、“金课”建设存在的难点与痛点

“金课”建设涉及从理念到施行的复杂变革,其实质绝非预设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应是建立在师生融洽关系基础上的彼此走近与激发。然而不可否认,在“金课”建设进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理念和实践上的卡脖子难题。因而,在新形势下推动“金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必须正视传统且滞后教育观念影响下依然存在的短板、瓶颈与软肋。

首先,较为明显地表现在“一言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在课程设置方面讲求“大统一”“标准化”,在教学方式层面讲究“求全责备”“求同存异”。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我选择,剥夺学生的行为体验和情感共鸣,最终导致学生主体性丧失殆尽。因一味要求学生适应教师的“教”,于是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内在习得动机缺失,学习异化为他人的事情,其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情趣发展极不平衡,教育无疑将偏离其本质。

其次,近期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制完成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中指出,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尚存在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不足。课堂教学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难以得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不愿变通,固执地遵循着“我问你答”式的陈规陋习。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的疏离,即教师的“教”不能引发和启迪学生多样化的“学”,学生的“学”也不能激励教师多变性的“教”。

三、多元模态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金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指导下的“多模态”课堂改革旨在组建多元模态信息融合的新课堂,包括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技能的融合,信息媒介的融合,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各种感官的融合等,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实现“金课”建设所提倡的“深度互动交流”。

(一)基于线下“金课”的对话式互动教学模式

通过对众多高校传统课堂教学实际的考察,不难发现沉默式教学依然是当下大学课堂的普遍现象。一些教师久已成型的教学习惯难以改变,教学互动方式太过单一,只是课堂的“点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语言交流和思想对话严重缺乏。教师依然主导着课堂,尽管教学外在形式完备,却并未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受益,高品质的教学并未发生。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深度改革。

对话式互动教学模式的重心是启发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根据个性差异实施精准教学引导,通过饱蘸情感的对话开展深度互动交流,引领学生打破自我封闭走向自主学习,从沉寂走向灵动[1]。具体而言,在课前、课后教学阶段引导学生主动搜集、检索来自互联网、大数据等知识库的资料并通过筛选、甄别、比较等参与教师发布的任务,在支持、补充、修正、建构等活动中,慢慢产生自己新的理解和认知。

在线下课堂教学阶段,引导学生在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中求得新解,倒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在学习障碍处展开持续深钻互动,在高缜密、逻辑性对话中超越对手,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与对话中达到破旧立新。随着深钻互动难度的加大,学生因语塞、困顿、彷徨、不解而深受刺激,迫使其撬开一切预设的封闭性,打破自我设限,在痛苦的挣扎中缓慢前行。此刻正是教师的“教”引发学生“学”的重要发生点,即学生有所明白又不完全明白的时候,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才能起作用,因而对话式互动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学生真切的获得感——一种积极的心理认同,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与教师进行坦诚交流。这一攀爬过程,需要学生秉持一种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基本态度,通过深度参与课堂对话,针对学习认知上的困境、障碍展开辩论甚至争论,发现和承认自身不足,逐渐进入一种主动融入和思想上不断燃烧的状态,自觉地自我建构。

总之,深钻互动的对话式教学绝非灌输,而是点燃,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在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能如和风细雨般让充满温暖的感情细流渗入学生心田,使课堂的“灵动”真正发生在师生的内心深处。

(二)基于录播授课的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

长时间以来,传统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着学习秩序错乱的状况,甚至很多学生在课前缺乏起码的准备,其知识空白不得不占用课堂时间来补缺,导致教学主体责任错位,教学成效不显著。随着“金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淘汰“水课”,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课堂的倡导越来越清晰。在此环境下,基于录播授课的混合式课堂改革旨在创建课前知识输入与探索、课中知识构建与内化、课后知识外化与应用等全过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实施混合式教学。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仿真技术等在高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变得可行和现实。在课前备课、自主在线学习阶段,授课教师需完成高质量且短小精悍的课程视频录制,内容清晰且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强化显性知识的传递。在此基础上,组织和督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微课、慕课等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整体的认知和了解,并通过互动平台整合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在实际课堂教学、引导式集体学习阶段则重在集体交流加深理解,可采取讨论辩论、实验实践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内容转向重难点、前沿动态及针对性实践训练等,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与探究,通过自发式学习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吸收。授课教师只是课上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在关键节点给予指导与点拨,重在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提供多种互动创新场景,多方设计比较、反思、交流、情境、重构等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使学生从接受到参与,再到贡献。学生也不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安排,而是教学方案的参与者和应用者,是探索性与自主性学习的实践者。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翻转。

在课后反思巩固、体验式综合实践阶段,授课教师需将话题、作业等与学习内容对应的测验内容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并在线批阅、实时查重,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辅助课上的讨论、提问和答疑;引导课下实践、实验、训练和拓展,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互动性、多元性和灵活性。同时,可借助教学互动平台自动管理教学成绩、分析教学过程、收集整理学生的自我学习评价与反思,做到可留存、可追溯。通过来自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集中评议,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教学方案,实现反馈中教、反思中学的教学目标。

总之,基于录播授课的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多元统一的方式[2],实现课程资源从“资源共享”向“价值共创”转变,课程设计从“独立授课”向“混合翻转”转型。依托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网络共享学习平台,让线上成为线下的基础,线下成为线上的拓展,将两者的优势动态嵌入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来,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

(三)基于体感交互的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

伴随着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尤其是3D虚拟仿真软硬件系统的不断开发,在带动大批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沉浸式情境教学法。作为新式教学方法,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营造出交互效能多维化的信息环境,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教学变得越来越简单、直观、有趣。从未来教育改革需求和发展态势观之,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有望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新趋向。

如国内逐渐兴起的基于VR技术支撑的“沉浸式课堂系统”,脱去课堂教学的传统外衣,创造出趋近真实的世界表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VR课件皆据教学大纲同步编写,可有效满足新形势下教育新要求。教师通过一台PAD和一个手指就可指挥课堂,通过场景的切换、暂停、恢复等,既可独立分散学习,亦可集中式操控授课。同时通过系统教学监控功能,教师可全程管控学生的注意力,既可全程记录每个学生每一秒的学习状态,也可以选择任意学生即时监控。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他们既可自主学习又能接受教师管理。既可在VR场景中自由探寻,又可以随时抓取有用场景拍照后即时传给教师与全班共享。通过大数据传输功能,快速同步传输和存储,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分析依据。这种不拘泥于场所的教学模式,可深度融合知识与情境,让教学变得容易高效,预示着一个新的教育纪元即将到来。

总之,基于实际场景并结合AR、IR、体感交互等新感官体验形式的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形式多元、无缝交互,可深度激发学生潜能,转变学生固态思维模式,重构学生身份,编码其行为,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情感的交汇输入,也可调动感官参与其中,在虚拟世界和网络空间中获得对应的信息反馈[3]。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的一大重要举措即是教学方案、教具的创新与创编,通过动态的画面、多彩的颜色、生动的声音等交互效能多维化的信息环境,变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可视可听,实现二维课堂向三维课堂的转变,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通俗化,枯燥的操练情境化。通过多元智能的人机交互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动机。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中。为迎合时代发展所需,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挤水铸金”,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目标的新一轮课堂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以“智能+”为焦点的教学模式革新已呈不可逆挡之势。然而,信息化教学理论的纷繁复杂性、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无体系性、无规律性亦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金课”建设语境下“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信息化技术,探索“金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求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如对话式互动教学模式、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沉浸式情境教学模式等,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问题为抓手和突破口,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带来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加以优化,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接产业人才服务。

猜你喜欢

内涵式多模态金课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十九大精神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分析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