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角色定位的再思考
2022-02-09宋希维
宋希维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广播电视台)
出镜记者即电视屏幕中直接看到的为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专业人员,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常态的报道方式,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已经成为一种新闻播报潮流,一些精彩的出镜采访镜头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于,部分表现失准的出镜情况会影响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主要是记者角色定位不准确造成的,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如何直接影响着采访的成效。
1 当前出镜记者角色失准的表现
1.1 心态失衡导致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即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对立、抵触、矛盾,阻碍角色扮演继续进行下去,角色诉求和期望上存在的差别,也会导致出现角色定位失准现象。出镜记者的价值观或立场有时异于当事人,但其不应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被采访对象身上,而应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否则角色定位就是失准的,采访就是失败的[1]。正如《新闻调查》制片人塞纳所说:“衡量一个记者功力到底怎么样,成熟不成熟,在现场的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那就是他在现场的控制力。”[2]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出镜记者应加强自己的人格境界定位,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向观众传达最全面、最客观的信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良好的组织语言将新闻报道出来。现如今,关注新闻的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从国家政策的新闻报道到百姓生活琐事的现场采访等,出镜记者随时可能成为该类新闻的主角,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追踪、访谈等报道,而没有做好角色定位,随意掺杂主观评论,不仅违背了新闻客观性原则,也容易报道不实新闻事件,更甚者还会产生负面舆论。因此,出镜记者一定要严格按照角色规范进行角色定位,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
1.2 专业素养不高导致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即角色扮演者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自己角色的行为标准认不清楚[3]。出镜记者角色认识不清既有出镜记者本身能力的原因,也与当前社会急剧变迁的社会背景有莫大的关系。大众传媒越来越进步,直播成为一种常态,及时发现新闻信息、捕捉有用新闻点,是时代赋予出镜记者的任务,部分出镜记者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能力,导致角色认知不清楚,出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出镜记者应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用充满交流气息的播报方式体现新闻报道的亲民性,以生动的、更易满足大众对新闻报道需求的方式“讲”新闻,而不是干巴巴地读新闻。此外,出境记者不能只关注自己主观上偏好的新闻,对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类的新闻置之不理,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某类群众得到社会关注,也不利于协助政府帮助和关怀该类百姓群体。因此,身为一名出境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除了要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还要拥有高尚的角色品质及专业素养,成为国家、社会、人民之间的桥梁,将3者之间有效连接起来,在为新闻事业贡献一份自己力量的同时,展现出出镜记者该有的职业素养。
1.3 新闻素养与审美素养不足导致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出镜记者角色失准现象,角色扮演者不得不半途终止角色扮演或在重重阻碍下勉强扮演角色任务,镜前失语和镜前不当提问是导致角色失败的主要原因,出镜记者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审美素养。镜前失语多发生在直播中,以往电视直播较少、录播较多,出镜者可在播出前做好准备工作。当前电视直播报道成为新闻报道常态,这就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出镜记者由于准备不充分、反应不够机敏而对角色把握不当、镜前失语现象多有发生[4]。镜前不当提问主要体现在提问范围的空泛或无意义,如“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你能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这些提问表面看来没有问题,但却容易导致被采访者无重点、无侧重型进行回答,不利于采访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出镜记者还要提高提问题的能力,从一个敏锐的视角进行分析,让问题的答案更有针对性,总结观众最想知道信息。优秀的出镜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一环套一环,最终一针见血地戳中事实要害,让观众恍然大悟。
2 出镜记者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2.1 人格境界方面
我国杰出的新闻家和社会活动家范长江说过:“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有了健全的人格,才可以谈到其他各种技术的问题。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所敬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点,就不能算作新闻记者。”[5]出镜记者作为引领新闻报道走向的重要参与者,健全高尚的人格境界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在面对新闻镜头时,必须向观众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现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例如,有关甘肃省舟曲泥石流灾害的一则新闻报道中,一名出镜记者在采访一个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灾民时所体现的难过、哽咽、悲伤,突显出了出镜记者的人文关怀精神,整个报道更感人,更有人情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格境界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前我国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现象较为严重,炒作新闻、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时有出现,究其原因是新闻工作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忽视了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依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时必须坚持6个原则[6]:第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群众最关心、最想知道的信息报道出来;第二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反映社会舆论,并以正确的路线方针引导舆论,使新闻报道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三要遵守宪法和法律,客观报道新闻事件,不带个人情绪揭人隐私或批评采访对象,不对新闻报道“审判预设”;第四要用事实说话,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不渲染,不夸张,不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将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观众;第五要保持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拒收“红包”,不做有偿新闻,提高自律意识,相关部门还要完善新闻奖惩机制,加强社会监督;第六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出镜记者要与摄像记者、技术人员、后期人员、编辑人员密切配合,大家齐心协力做好一则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2.2 新闻素养方面
新闻素养是出镜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新闻素养定位是出镜记者的专业要求体现,一个优秀的出镜记者,必须具有极强的新闻敏感性、细致的观察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及出色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新闻敏感性有助于出镜记者快速了解现场情况,通过新闻细节找到有利于表达新闻报道的方式。新闻敏感性的增强,首先需要出镜记者在工作实践中用心观察细小事务,刻苦训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于细节处挖掘新闻信息,增强新闻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其次需要出镜记者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通常政治思想水平越高的记者获取新闻的敏感性越强。再次需要出镜记者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准确把握什么样事件可以成为新闻,什么样的事件可以成为重要新闻[7]。
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是对出镜记者基本功的考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生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报道方式将新闻事实传达给观众,对出镜记者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出镜记者需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对生动细节进行捕捉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亮点、焦点、热点,满足观众对事件新、奇、特的需求。同时,出镜记者遇事要处惊不乱,在事情发生瞬间变化的时候要能不慌不忙地想出应对办法和处理方式,可以说,出镜记者的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价值的大小和新闻报道的质量。另外,出镜记者需要在重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把握好提问的切入点,在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和突发事故时迅速抓住新闻报道的主动权,随时关注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把握好报道的时机,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迅速调整报道主题,灵活应对。此外,出镜记者要拥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可通过技巧训练和实践训练提升自己的反应能力,多观察,多动脑,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出镜记者做好新闻报道的基础,娴熟、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是出镜记者素质的突出体现,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会导致观众不信任新闻报道,使新闻的传递效果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出镜记者切忌以下行为:一是不可机械背稿。新闻报道前固然需要准备好要播报的文稿,但文稿不应凌驾于出镜记者之上,出镜记者要将文稿内容变成自己可讲、可说的内容,一味地依照文稿会导致情感缺失,难以与观众产生情感互动。而部分出镜记者会由于背诵稿子不熟练出现说完上句没有下句的情况,导致新闻报道的中断。二是不可长篇大论。部分出镜记者在播报新闻时会滔滔不绝说个没完,中间没有过渡、停顿及语调语音上的变换和抑扬,表达形式较为单一,容易使观众产生反感心理。三是不可缺少交流。部分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完全不注意采访对象,只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问题上,容易造成采访者和被采访者问答的不连贯甚至前言不搭后语,且采访对象的重要信息会被漏掉,使得采访失去意义。四是不可过多使用方言。方言表达固然更贴近民生,但不可过度使用,否则既不便于所有观众理解,又容易产生歧义,使新闻报道失去真实性和权威性。
2.3 审美思想方面
观众作为电视新闻的接收者,喜欢接收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作为电视新闻的审美主体,其对美的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出镜记者应将电视新闻当作审美客体,通过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来呈现电视新闻的美学价值,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从而唤起观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和期待,达到增强新闻报道效果的目的[8]。出镜记者对思想定位的把握,可从出镜形式的新颖性、体态语、着装的审美性3方面来 考虑。
出镜形式的新颖性即出镜形式不要千篇一律。当前我国电视新闻发展迅速,新闻报道形式多种多样。出镜记者若不关注出镜形式的丰富多彩性,不考虑新闻报道的审美性,新闻报道就会显得死板老套,观众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相反,出镜记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新颖出镜方式播报新闻,会使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生动,更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为增强出镜形式的新颖性,出镜记者需要提升自我审美能力,加强对现代、后现代的审美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多角度、多层次地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将不同趣味的审美特点融入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呈现出新颖、出奇、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在满足观众新闻欲的基础上满足 其审美欲。
体态语即身体语言,出镜记者需要用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及其他非语言手段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出镜记者的体态语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视觉审美效果,甚至会影响该新闻报道的水平。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出镜记者可通过各种各样的体态语展示新闻主题,让体态语诉述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例如,一个出镜记者在报道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时,通过往铁锹上倾倒热水冰雾的形式吸引了观众,若只干巴巴地解说天气多么寒冷,会降低信息传达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不易吸引观众的眼球。但需要注意的是,体态语虽然能丰富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但不能喧宾夺主,体态语只是起辅助作用,出镜记者要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不可有过度夸张的表现,否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记者在表演”的错觉,从而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新闻报道的审美性也就失去了依托。
着装的审美性即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着装所传达出来的非语言信息,部分出镜记者可能为了工作方便而穿着随意,这不利于职业形象的树立。出镜记者要牢记自己的职业素养,明确自身代表的是新闻行业整体的形象,不是个人的形象,因此出镜记者的着装要与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根据采访环境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着装以满足场景的需要。例如,在报道民俗文化浓厚的新闻时,可穿戴富有民俗情趣的衣装,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应穿正装,在报道节日信息时可穿与节日相关、能够体现节日气氛的衣装。
综上所述,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主体,出镜记者要充分发挥角色的生动性、活跃性和呈现性,在新闻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将电视新闻报道变成一种传递信息、交流信息的渠道,更要让电视新闻报道成为具有值得看、值得欣赏的报道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