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题材电影的空间建构与文化记忆
——以电影《炎帝传奇》和《轩辕大帝》为例
2022-02-09李蝶
李 蝶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全球化语境下,各国之间交流日趋密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评价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宣扬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炎帝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炎帝题材电影将炎帝文化进行影像再生产,利用多重空间融合文化记忆,让炎黄子孙感受炎帝文化的生命与华彩。
1 炎帝题材电影的空间建构
悉德·菲尔德认为:“优秀的场景才能产生优秀的电影。当你想到一部好的电影时,你记得的是场景,而不是整个影片。”[1]电影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场景构建,展现出多重空间的奇观魅力。电影的空间不仅包含具体的地理空间呈现,还涉及历史、心理等多个层次的空间建构。凭借电影艺术工作者对电影空间的敏锐感知和娴熟处理,最终完成电影文化空间的意义指认。
1.1 地理空间
电影的地理空间,是指通过镜头画面展示的真实的地理空间,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人文等。创作者将天然环境与人为美术设计相结合,为地理空间提供了可视化的物质形式。电影《轩辕大帝》以神农氏部落和有熊氏部落的生活场所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场景。演员身着兽皮、麻布等服饰,画面中黄河、高山等宏大的自然场景,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时代气息,自觉代入遥远的上古空间。电影中炎帝率领的神农氏部落处于已知的地理空间,他们面对跨越黄河前来换取盐物的黄帝慷慨解囊,让他随意按需拿取,代表着文明共享的价值观念。而蚩尤率领的九黎族则来自未知的地理空间,他们利用野兽发动攻击,从神农氏部落一路侵略到有熊氏部落,是野蛮私有的欲望体现。电影表面上是部落之间的争斗,其实是已知和未知的对抗,是两种地理空间分别代表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之间的交锋。地理空间相异带来的单个人物或族氏群体的矛盾为电影的戏剧冲突建立真实可信的背景,同时具有深蕴广阔的文化意味。
1.2 历史空间
空间因承载历史记忆而具有历史特定性。电影通过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等艺术语言,营造真实逼真的历史环境,并赋予其艺术民族性。炎帝文化是有关中华民族始祖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独特性。尽管现代人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缺乏直接的感性体验,但是炎帝题材的电影可以通过对历史空间的想象与构建,帮助观众真正理解“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的由来。
电影《轩辕大帝》着重描写了炎黄二帝与蚩尤的对抗场面,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完成对历史传说的演绎,最终炎黄携手打败蚩尤。伴随着黄帝的独白“回望过去,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往?……我的族人会一代代地繁衍下去,而我的生命,也会在你们的生生不息中,得到永生”,黄帝身着象征权力的兽冠服饰,脚踩红枣铺就的地板,宣告百氏合并、天下统一,自此建立了以炎黄为主的华夏族。电影通过历史空间的想象与演绎,再现了具有典型价值的历史神话景观,唤醒了观众对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
电影《炎帝传奇》中巫自杀之后,炎、夭、融等人纷纷取下自己的一件代表物件或贴身物品放在巫的遗体上。死去的巫带着同族人的陪葬物和祈祷乘载竹筏随着流水漂向未知的远方,送葬仪式完成。一方面,水是生命之源,电影中的上古人们认为人去世后应该回归源头;另一方面,水葬受到原始宗教的影响,尸体进入水流,表示对神明的敬畏。一场送葬仪式的历史空间展现,让观众看到上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宗教的信念,满足了现代人对神秘而悠远的上古时代的想象。炎帝题材影片中历史空间的表现,让观众在满足好奇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3 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包括角色与观众在内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感受空间。人物心理空间借由人物的感情变化、内心状态等方式参与电影的人物塑造,推动情节发展。电影《轩辕大帝》常用人物表情特写表现人物内心状态。神农氏一族被蚩尤追杀,在炎帝为受伤的大祭司咀嚼草药时,大祭司去世。炎帝的表情特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悲痛,也展现了炎帝心怀众人的情怀。《炎帝传奇》中炎在影片开头梦见了羊群和仙女,预示了后来炎遇到夭放羊时对夭产生的爱慕之情,为炎与夭的爱情做了铺垫。
观影过程中观众形成的心理空间,与叙事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无论是《轩辕大帝》还是《炎帝传奇》,台词都尽量用简单平实的语言,与上古时代的现实空间相对应,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有助于提升观众的信服度。电影《炎帝传奇》中,融战死后,炎悲痛万分,神农氏上上下下所有人为融举办葬礼,显示出深厚的集体情感。炎帝题材电影通过对观众心理空间的情感把控,使观众产生心灵共振,从而自觉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1.4 文化空间
经由电影创作者基于史料、文献的艺术加工,结合上古独特的时代背景造就的文化样貌,炎帝题材电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从物质文化方面来说,围绕炎帝的文化主要包括五谷种植的中华农耕文明、尝食百草的中国医药文化、市场交换的商业文化、织麻为布的纺织文化,等等。炎帝题材电影将物质文化通过情节、细节等艺术手法形成视觉形象表现出来。《炎帝传奇》中以打猎为生的神农部落,发现山上一夜之间长出了可以吃的谷子。反派西孟族族长将偷来的五谷分别献给黄帝和蚩尤,无一例外都得到了他们的夸赞和赏赐。这部电影将五谷的最初形式表现为天神的恩赐,神农氏的人们接住了这份恩赐,通过播种使五谷循环生产,展现了祖先对神明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感恩,赞美了他们的智慧。《轩辕大帝》用视觉画面还原了市场上以物易物、受伤时药草救治等场面,构建了炎帝文化的物质文化空间。
从精神文化方面来说,“炎帝精神象征着务实精神、进取精神、崇尚科学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2]。《炎帝传奇》中,神农族拥有很多“宝贝”和发明,都是通过反复钻研、思考得来的,展现了他们的务实、进取、崇尚科学的精神。《轩辕大帝》中,蚩尤族攻破神农氏领地,炎帝首先以人们的性命安危为重,不过度看重自身首领荣誉,带领人们前往有熊氏的领地避难,勾勒出炎帝精神中以人为本精神文化空间。
在光影变换的文化空间中,炎帝文化的物质内涵与精神内涵一一展现,这是电影作为艺术媒介完成的文化空间构建使命。总的来说,炎帝题材电影构建出意蕴丰富的文化空间,观众通过观看,感受到炎帝文化的深刻内涵,将炎帝精神作为自身思想精神培育的宝贵源泉。
2 炎帝题材电影的文化记忆
炎帝文化是关于中华始祖的文化,屹立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与此同时,它也植根于中华儿女意识深处的文化记忆里。“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它起到的是一种连接和联系的作用……与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共同认可的价值紧密相连、对共同拥有的过去的回忆,这两点支撑着共同的知识和自我认知,基于这种知识和认知而形成的凝聚性结构,方才将单个个体和一个相应的‘我们’连接到一起。”[3]49扬·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主要是研究回忆、认同和文化延续方面的问题。身处当下的人和集体,依靠文化记忆完成集体记忆的接力和身份认同的确定。“记忆借助的是想象出的空间,而回忆文化是在自然空间中加入符号,甚至可以说整个自然场景都可以成为文化记忆的媒介。”[3]49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炎帝题材电影建构出多重空间,完成了现代人对炎帝文化的认知和再生产,是对文化记忆的想象、建构与传承。
2.1 文化记忆的想象与建构
“族群的发展始终伴有一种内在的文化凝聚力,而文化记忆就是这种文化凝聚力的核心结构。”[4]文化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包含某种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5]。“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炎帝题材电影通过生活、祭祀、斗争等空间的构建,与人们潜意识里想象的始祖记忆巧妙融合。
炎帝文化记忆的建构与文化归属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儿女中需要找到专属于这个群体特有的文化记忆,从而获得归属感,通过代代相传将其保留延续下去。电影利用文化记忆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以自身审美特性融合炎帝文化,运用视听语言呈现出炎帝时期的自然人文景观,达成了炎帝文化记忆的想象与建构。炎帝文化记忆里,有关于始祖的故事传说、舞蹈歌唱的原始艺术形式、独特的祭祀方式、先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务实奋斗的精神品质,等等。炎帝题材电影将这些文化记忆进行视觉化展现,从而让观众们产生身份认同,获得文化家园的归属感。电影《炎帝传奇》中,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羊群漫游,人们手舞足蹈,勾勒出祖先简单纯粹的生活状态。《轩辕大帝》中神农氏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有五谷、陶罐、兽皮、石器等,让人感受到先人的智慧结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炎帝”承载着人们对民族始祖的期待和幻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审美符号。电影将其具象化地呈现,使得中华儿女对于中华民族始祖产生亲近切实的审美感受,对于文化归属感的获得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炎帝题材电影描绘了现代观众在生活中缺乏的感性经验,可以使他们在审美接受中获得一种新鲜感和愉悦感,通过补偿的方式填充人们文化记忆的缺失。
总的来说,炎帝题材电影通过不同的场景和侧重去述说着炎帝的故事,经由自然景观的诗意书写和人文景观的悉心展示,完成了炎帝文化记忆的想象与建构。观众充分发挥想象力,体验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感受炎帝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
2.2 文化记忆的继承与延续
电影选用炎帝故事作为影片题材,目的是让炎帝文化和炎帝精神在人们的记忆中延续。而人们观看炎帝题材电影,则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金寿福指出:“记住并适时地回忆过去,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找寻和描写过去事件的真实面目,而是通过这种回忆调整和确定当下的定位。”[6]因此,炎帝文化记忆的想象和重构所面向的是包括最大范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炎帝题材电影通过将文化记忆引入当前语境中,赋予其现实意义。观众通过观看电影与其他人获得了相同的经历、回忆以及精神价值的标准体系,从而找到个人与群体的联结点,完成了身份认同的确认。与此同时,人们又担任文化记忆的继承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炎帝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人们通过对家谱的厘清确立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族群也需要通过历史溯源在世界历史版图中确认自己的坐标,从而获得身份的归宿。电影《炎帝传奇》以炎帝祭祀的故事为结尾。相传炎帝晚年到湖南采药,因误食断肠草离世。为了怀念始祖,人们建造了炎帝陵庙,供子孙后代景仰。此后上下几千年历代帝王不远千山万水到此地朝拜,名人雅士、黎民百姓也纷纷前来寻根谒祖祈求保佑。如今中国政府和民间社团也纷纷集资修复炎帝陵,以表对始祖的尊崇和怀念。扬·阿斯曼指出:“文化记忆最为原始的表现形式是为死者举行的墓葬和献祭仪式,这些记忆形式旨在与来世建立并保持联系。”[7]献祭作为文化记忆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与先祖进行灵魂对话的方式。炎帝题材电影中涉及祭祀内容的书写,除了表达对始祖的怀念,还将炎帝文化的记忆融入人们的记忆中,继而形成世世代代族群意识中的集体记忆。对于个体而言,依靠这种文化记忆,个人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拥有同种集体记忆的族群相融合,在时空变幻中得以清楚地指认自己坐标的族群一员。从这个角度说,通过电影媒介讲述炎帝故事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将炎帝文化记忆呈现出来,使它在人们的心中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群体记忆找到自己的归属,从而使文化记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3 结语
炎帝题材电影利用空间讲述炎帝故事,完成了记忆建构、身份认同和记忆延续等文化记忆相关的逻辑命题书写。然而,电影再现历史与记忆,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是否贴合历史的相关争论。对于炎帝题材电影,网络上存在着一些质疑。为此,电影创作者应当尽量对已有资料进行梳理,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最终指向电影的文化记忆传承使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