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的开元盛世*
——兼谈后世诗人对姚崇的肯定和颂扬

2022-02-09石云涛

跨世纪 2022年3期
关键词:万国玄宗开元

石云涛

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出现,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人之力,而是唐朝自建立以来一百多年持续繁荣的结果,是众多贤臣良将共同辅助之功。其中姚崇三度为宰相,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良好基础,厥功甚伟。诗人们在不同场合用诗歌描绘了这一伟大的时代,玄宗君臣的文治武功受到诗人们的赞颂,姚崇也成为后世人们热情赞颂的政治家。

一、开元盛世的辉煌局面

唐至开元时期进入繁荣昌盛的顶点,辽阔的疆域、发达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文化,吸引着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诗人有亲身的体会,他们用诗歌赞颂这个伟大的时代。开元十三年(725年)为了“答厚德,告成功”,举行“封泰山,禅梁父”的盛典[1]891①。这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重大典礼,而为封禅大典使用的乐章谱写的歌词,当然要极力渲染唐朝的文治武功,昭告天地。四面八方万国入贡是皇威远被的典型表现,因此也成为这些乐章的重要内容。张说《唐封泰山乐章·豫和六首》其三:“相百辟,贡八荒。九歌叙,万舞翔。”[2]918其六:“华夷志同,笙镛礼盛。明灵降止,感此诚敬。”[2]919《唐封泰山乐章·肃和》云:“奠祖配天,承天享帝。百灵咸秩,四海来祭。”[2]919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中,要把文治武功告慰祖先。《唐享太庙乐章·永和三首》其三:“信工祝,永颂声。来祖考,听和平。相百辟,贡九瀛。”[2]920九瀛,九州与环其外的瀛海,泛指海外各国。“贡九瀛”即令九瀛入贡。这里流露出生活在开元盛世中的人们的自豪之情。

在各种节庆和重大活动中,玄宗君臣往往赋诗唱和,在臣下奉和之作中,免不了称颂玄宗功德,其中包括国家昌明万国来朝的盛况。王维《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云:

太阳升兮照万方,开阊阖兮临玉堂,俨冕旒兮垂衣裳。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德合天兮礼神遍,灵芝生兮庆云见。唐尧后兮稷契臣,匝宇宙兮华胥人。尽九服兮皆四邻,乾降瑞兮坤降珍。[3]1

诗中有云:“灵芝生兮庆云见。”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天宝七载(748年)三月乙酉“大同殿柱产玉芝”。可知此诗作于当年八月五日。诗称颂玄宗施政“彤庭曙兮延八荒”“尽九服兮皆四邻”,八荒九服,包括国家内外。又如张说《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应制》云:“千龄逢启圣,万域共来威。”[4]1793“春中”即仲春二月,朝廷举宴,君臣唱和。张说奉使巡边,玄宗赋诗送行,臣下奉和。贺知章《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云:“荒憬尽怀忠,梯航已自通。”[4]1602“梯航”即梯山航海,形容来自自古未曾通使的域外的使臣,歌咏唐朝对外交往的扩大。地方朝集使入京述职,归郡时玄宗写诗送行,大臣奉和。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云:“万国仰宗周,衣冠拜冕旒。”[3]200玄宗时经营西域的巨大成就受到诗人的热情歌颂。杜甫《遣怀》云:“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5]1449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回忆年轻时与李白、高适同游宋中的往事,先帝指玄宗。杜诗虽然批判了当时朝廷穷兵黩武,但客观上也反映了玄宗时国力的强盛和对外积极进攻的态势。敦煌文书斯〇二八九存无名氏诗一首,应该是产生在这一时代的作品:

当身勇猛无敌,自有耽志皆从。神兵开山拔剑,横行振地威风。会陵腾空沙漠,终须永定西东。一去由来无敌,诸侯谁敢争功!战马先驱北狄,扬兵后押西戎。南蛮飘如落叶,东夏类似飞蓬。陇上曾经拔剑,河边几度弯弓。是以名书竹帛,能令万国皆通。[6]4016-4017

这是一种时代精神,一方面国家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士人向往立功边塞。以武力赢得四夷的臣服,是举国上下共同的目标,似乎在唐代只有开元盛世始能当之。

开元时对外交往扩大,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万国皆通”“万国来朝”的景象频频出现在诗人的吟咏中。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云:“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3]177卢象《驾幸温泉》云:“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4]3976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云:“方丈三韩外,昆仑万国西。建标天地阔,诣绝古今迷……能事闻重译,嘉谟及远黎。”[5]220这是在称颂张垍,也是在称颂大唐的声威。李肱《省试霓裳羽衣曲》云:“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2]6260樊珣《忆长安·十月》:“忆长安,十月时,华清士马相驰。万国来朝汉阙,五陵共猎秦祠。昼夜歌钟不歇,山河四塞京师。”[2]3489李岑《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云:“皇纲归有道,帝系祖玄元。运表南山祚,神通北极尊。大同齐日月,兴废应乾坤。圣后趋庭礼,宗臣稽首言。千官欣肆觐,万国贺深恩。”[2]2881谢良辅《忆长安·正月》云:“忆长安,正月时,和风喜气相随。献寿彤庭万国,烧灯青玉五枝。”[2]3484鲍防《杂感》写的最为具体:“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先过林邑山。”[2]3485开头两句说天下承平日久,外夷臣服,接着历数万国戎王入贡物品,有良马、葡萄酒、荔枝等。唐诗中常以汉代唐,字面上写汉,实际指唐。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之前,反映的是盛唐时万国称臣纳贡局面。晚唐诗人郑嵎《津阳门诗》回顾开元盛世:

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马知舞彻下床榻,人惜曲终更羽衣。[2]6563

诗写唐玄宗生日宴会的盛况,不仅万国使节前来朝贺,而且举行盛大的乐舞表演,各种杂技都是来自域外的节目,如都卢、寻橦、剑舞、马舞,还有《霓裳羽衣曲》的演奏。流传在敦煌的无名氏《新合六字千文》,应是产生在玄宗时代的蒙学文本,其中有对当时政治和外交方面良好局面的歌颂:“三郎坐朝问道,无为垂拱平章。爱育兆人黎首,臣服四夷戎羌,万国遐迩一体,八荒率宾归王。”[6]2362玄宗名李隆基,睿宗李旦第三子,小名“三郎”,诗正是颂扬玄宗时代。

二、唐后期诗人对开元盛世的追忆

唐玄宗后期奢糜腐化,沉迷长生与美色,导致奸相弄权,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终酿天下大乱。经历了安史之乱,唐朝盛世不在,但当时的繁荣景象却令后人眷恋。李白《古诗》第四十六云:“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7]171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5]1163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感。开元盛世社会安定万国来朝的局面,令唐后期的诗人深情追忆而形诸笔端。韦应物《骊山行》写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形势的变化,其中歌颂开元盛世:“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英豪共理天下晏,戎夷詟伏兵无战。时丰赋敛未告劳,海阔珍奇亦来献。”[8]580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借一位老人之口回忆玄宗时的社会状况:“万方来合杂,五色瑞轮囷。”“文物千官会,夷音九部陈。鱼龙华外戏,歌舞洛中嫔。”“山泽长孳货,梯航竞献珍。翠毛开越巂,龙眼弊瓯闽。”[9]109-111通过今昔对比,诗人们表达了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和对安史之乱后江河日下的惋惜。

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出现在安史之乱后唐人的诗咏中,成为盛世的象征。杜甫《哀江头》诗云: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5]329-331

该诗回忆杨贵妃陪玄宗游猎的场面,表达了对盛世的怀念和对杨贵妃的同情:昭阳殿里第一夫人陪伴明皇观猎的景象已成往事,一个繁花似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是诗人眼见当前的离乱景象发出的哀叹。华清宫是玄宗和杨妃贵同游之所,太平盛世之时杨贵妃每年冬天都陪玄宗到华清宫泡温泉,因此华清宫游幸成为盛世繁华的一种面相,路遇华清宫,看到这当年君王游乐之地就想起那歌舞升平的年代。华清宫,在诗人笔下成为唐王朝的缩影和时代的象征。唐后期出现不少以华清宫、骊山为题的诗,最著名的当是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绝句: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10]28

第一首诗写玄宗宠幸杨贵妃之深,为了满足她喜食南海荔枝的心愿,驿骑快马加鞭递送,讽刺之外,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途经骊山远望华清宫时对盛世的缅怀。从长安回望葱翠如绣的骊山,骊宫千门万户次第开启,与长安巍峨的宫殿楼阁遥遥相对。千里而来的驿骑送来了新鲜的荔枝,换来贵妃嫣然而笑,这不正是一派令人向往的太平景象吗?第二首和第三首都在强调他们的荒淫腐化丧送了一个万国笙歌的太平盛世,其中充满惋惜之情。

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诗人没有忘记玄宗君臣励精图治造就的辉煌盛世。吴融《华清宫》云:“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龙旗出幸多。今日故宫归寂寞,太平功业在山河。”[11]1021其中表现出对玄宗功业的肯定。李洞《绣岭宫词》云:“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2]8302绣岭宫是华清宫的别称。李洞生活在晚唐时期,开元盛世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但是人们仍然没有忘怀开元盛世。当他经过华清宫时,还能听到老人们歌咏开元年间太平盛世的歌曲。薛能《过骊山》云:“丹雘苍苍簇背山,路尘应满旧帘间。玄宗不是偏行乐,只为当时四海闲。”[2]6513他不同意玄宗游幸骊山是追求享乐的说法,认为玄宗骊山华清宫游乐是天下太平无事时的享乐,这是在肯定玄宗享乐的正当性。

安史之乱以后,华清宫日益冷落,许多诗人曾路经此处,万千感慨油然而生。因此,对盛世的缅怀,表现为对眼前荒凉冷落景象的哀叹,李贺《过华清宫》云: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12]14

虽然是春天,却不见盎然春意和繁花似锦的景象,听到的是如泣如诉的“啼鸦”,看到的是云烟笼罩之下昏暗不清的朱漆的窗格,断壁残垣之下紫色的像钱形的苔藓。那玉碗、银灯倒是故宫的残迹,但碗中盛的是残露,银灯映衬着斑斑点点的旧纱。玄宗当年入蜀逃往成都避难,故被称为“蜀王”。给华清宫带来繁华的玄宗已经杳无音信,泉上冒出水芹的新芽。全诗都是在通过华清宫的荒凉写玄宗一去盛世不再。华清宫虽然废弃,但也不是谁都可以进去的。卢纶《早秋望华清宫中树因以成咏》云:“翠屏更隐见,珠缀共玲珑。雷雨生成早,樵苏禁令雄。”[13]457可知华清宫仍然禁令森严。因此,可以认为李贺诗中那些具体的描写都是出于想象,这种想象是由远望所见华清宫的残破引起的。

华清宫日益荒凉,唐王朝也日益衰落,华清宫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意象。卢纶《华清宫二首》其一云:“汉家天子好经过,白日青山宫殿多。见说只今生草处,禁泉荒石已相和。”其二:“水气朦胧满画梁,一回开殿满山香。宫娃几许经歌舞,白首翻令忆建章。”[13]408窦巩《过骊山》云:“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有人说得当时事,曾见长生玉殿开。”[2]3052青苔蔓延,苍苍宫树,封闭了一座昔日的离宫,诗人借昔日曾入宫之人的追忆当年宫殿内豪华壮丽景象,让人想象到那逝去的盛世年华。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杆。”其二:“障掩金鸡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其三:“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满渭滨。红叶下山红寂寂,湿云如梦雨尘。”[2]6568还有崔涂《绣岭宫行》和无名氏《骊山感怀》,都是凭吊华清宫的冷落,顿生凄凉之感,流水依旧,面貌全非,秋烟荒草,歌钟声断。

目睹眼前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有的诗人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今非昔比的感慨。骊山山顶有朝元阁,中唐诗人权德舆《朝元阁》云:“缭垣复道上层霄,十月离宫万国朝。胡马忽来清跸去,空余台殿照山椒。”[14]107每年十月玄宗驾幸骊宫,各国使节到此朝谒,高高的楼台殿阁匝道回廊显示着帝国的威严,但如今再无繁华热闹的景象。王建《温泉宫行》云:

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宫前内里汤各别,每个白玉芙蓉开。朝元阁向山上起,城绕青山龙暖水。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武皇得仙王母去,山鸡昼鸣宫中树。温泉决决出宫流,宫使年年修玉楼。禁兵去尽无射猎,日西麋鹿登城头。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15]12

许浑《途经骊山》云:

闻说先皇醉碧桃,日华浮动郁金袍。风随玉辇笙歌回,云卷珠帘剑佩高。凤驾北归山寂寂,龙西幸水滔滔。贵妃没后巡游少,瓦落宫墙见野蒿。[16]308

这两首诗都是前半写开元盛世时玄宗携杨贵妃于华清宫沐浴温泉情景,一派盛世繁华景象;后半写贵妃、明皇死后宫中的冷落荒凉。这样的写法是唐后期不少诗人咏李杨故事诗的惯常结构。又如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先写杨贵妃专宠,玄宗淫游,极力铺写当时的歌舞升平景象:“忆昔开元日,承平事胜游。贵妃专宠幸,天子富春秋。月白霓裳殿,风乾羯鼓楼。斗鸡花蔽膝,骑马玉骚头……屏掩芙蓉帐,帘卷玳瑁钩。”后写安史之乱发生,玄宗入蜀,美人魂断,华清宫冷落,只有温泉宫的水呜咽流淌:

不料邯郸虱,俄成即墨牛。剑锋挥太皞,旗焰拂蚩尤。内嬖陪行在,孤臣预坐筹。瑶簪遗翡翠,霜仗驻骅骝。艳笑双飞断,香魂一哭休。早梅悲蜀道,高树隔昭丘。朱阁重霄近,苍崖万古愁。至今汤殿水,呜咽县前流。[17]139-143

今昔对比,令人感慨莫名。顾嗣立评此诗引冯班云:“此篇著意只在开元盛时,禄山乱后便略,与《华清》《长恨》不同。”[17]143这首诗与杜牧《过华清宫》和白居易《长恨歌》不同之处,在于更多地渲染安史之乱前的繁华和奢糜。

这种以今昔对比感叹唐朝衰败的诗,郑嵎的《津阳门诗》最著名,这首诗长达二百句,借一位老翁之口述今昔变迁,前半大量篇幅写开元年间盛世繁华,后半篇写安史之乱以来的衰败,“开元到今逾十纪,当初事迹皆残隳”;“昔年光彩夺天月,昨日销熔当路岐”;“逢君话此空洒涕,却忆欢娱无见期”[2]6561—6566。其他如杜甫《骊山》、王建《华清宫感旧》、皇甫冉《华清宫》、张籍《华清宫》、张祜《华清宫四首》、鲍溶《温泉宫》、杜牧《华清宫》、罗邺《骊山》《温泉》等,大都是路经骊山远望华清宫而作,包含着诗人们对繁华已去的感伤和对昔日盛世的怀想。唐代离宫别馆很多,凡有玄宗游踪之处,诗人们往往触景生情,忆昔伤今,如元稹《故宫行》《连昌宫词》、韩愈《和李司勋过连昌宫》、王建《过绮绣宫》等,虽然写的不是华清宫,主旨却与上述诸诗相同,开元盛世成为唐后期诗人期盼回归的梦想,实则是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三、诗人对姚崇的肯定和称颂

在唐朝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上,姚崇具有独特的贡献。相传吴兢撰《开元升平源》写唐玄宗采纳了姚崇的十条建议,励精图治,铸造了开元盛世的辉煌。从小说的内容可知,作者将开元盛世的主要功绩归于姚崇②。虽然小说的内容未必完全符合史实,但主题却反映了唐人的观点,在唐朝走向开元盛世的进程中,姚崇功不可没,他也因此受到诗人的肯定和颂扬。姚崇是以门荫入仕,初以挽郎解褐,后迁兵部郎中。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发动叛乱,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姚崇剖析若流,表现出杰出的才干,得到武后赏识,擢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又迁兵部尚书,列位宰相。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扶植中宗即位,受封为梁县侯。因同情武则天,出任毫州刺史。睿宗时又入为中书令,兴利除弊,甚有作为。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出为申州刺史。玄宗亲政,入相,拜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的“十事要说”为玄宗所采纳,可视为开元年间的施政纲领。他力主:实行新政,推进社会改革;整顿吏治,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此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他执政三年,被誉为“救时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为“唐朝四大贤相”。

作为“开元盛世”的开创者之一,姚崇的才能、人格和政绩受到后人的称颂。李巽《驳尚书右仆射郑珣瑜谥议又议》云:“姚元崇、宋璟、刘幽求,或辅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18]2365崔群《论开元天宝讽止皇甫镈疏》云:“元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18]3739崔植《对穆宗疏》云:“明皇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于道。”[18]3160《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六·姚崇宋璟传》史臣论曰:“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故房、杜预创业之功,不可俦匹;而姚、宋经武、韦二后,政乱刑淫,颇涉履于中,克全声迹,抑无愧焉。”又赞曰:“姚、宋入用,刑政多端。为政匪易,防刑益难。谏诤以猛,施张用宽。不有其道,将何以安?”[1]3037《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姚崇宋璟传》赞曰:“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呜呼!崇劝天子不求边功,璟不肯赏边臣,而天宝之乱,卒蹈其害,可谓先见矣。然唐三百年,辅弼者不为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盖难矣夫!”[19]4395《资治通鉴》云:“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20]6725苏辙论姚崇云:“玄宗初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后用张说、源乾曜、张九龄;宪宗初用杜黄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绛,后用韦贯之、崔群。虽未足以方驾房杜,然皆一时名臣也,故开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几于贞观。”[21]1266又云:“开元之初,天下始脱中、睿之乱,玄宗厉精政事,姚崇、宋璟弥缝其阙而损其过,庶几贞观之治矣。”[21]1268-1269人们把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同时把姚崇、宋璟与贞观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他们辅助明君治世,打造了大唐的盛世辉煌。

在开元盛世的天空中,围绕励精图治的玄宗皇帝聚集了一大批政治明星,姚崇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对于姚崇的贡献,唐代诗人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世时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武则天有《赐姚崇》一诗:“依依柳色变,处处春风起。借问向盐池,何如游浐水?”[22]377诗作于长安二年(702年),时姚崇按察蒲州盐池事返,武后赐以此诗,其中包含着对姚崇辛苦盐池事务的慰问。与姚崇同时代人韦元旦有《五言奉和姚元崇相公过栖岩寺诗》云:“岩突金银台,登攀信美哉!白林丛万壑,珠缀结三台。应物尽标胜,冥心无去来。惍明巾铁柱,长欲助盐梅。”[22]375“盐梅”指盐和梅子,一味咸,一味酸,均为调味所需,比喻治理国家所需的贤才,此乃对姚崇的赞赏,说他以杰出才能常欲效命国家,助君王治世。姚崇去世,张说奉敕撰《姚崇神道碑》,其铭文是一首长篇四言诗,对姚崇一生功业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颂:

源深自虞,派别从吴。避地鲁陕,居家洛都。神明远契,岳渎冥符。翊圣斯偶,生贤不孤。仁将勇济,孝与忠俱。学刃攒植,文锋迅驱。才安卑位,即骋长途。唯实唯有,若虚若无。再三军国,一二谟。戎柄尤重,王纶最枢。兼司任切,久政荣殊。黻藻弥焕,丹青靡渝。以宽容物,以鉴分区。外或行放,中恒礼拘。箴虽缄口,诤亦忘躯。但睹浑璞,谁详瑾瑜。伊皋尺寸,管乐锱铢。名正身遂,言诚愿孚。方辞汉禄,更辱齐组。既积而散,穷欢尽娱。川归东极,日去西晡。上恻旒扆,旁悲路衢。蓝田美玉,荔浦明珠。载广休庆,爰宏典谟。丰碑乃立,盛业其铺。帝念频轸,仙毫特纾。镌金刻石,凤篆龙图。七曜光动,三泉泽濡。铨能叙事,理郁词敷。求旧铭实,惭殚恧芜。缅思云雾,尚想江湖。有道之德,其何以逾。延陵之墓,空此呜呼,存没终始,遐哉邈乎![23]744-745姚崇并非完人,史载其子代人请托,收受馈遗,姚崇为之请托;其庇护中书省主书赵侮受胡人珍遗案,为唐明皇不悦,曾被人非议。这里把姚崇写成了一位十全十美的君子,乃是碑志之类文字的体例特点,却也反映了姚崇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这可以说是后人用诗的形式对姚崇最全面的一个评价。其后人们不仅把姚崇、宋璟并称,把他们与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唐初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并称,还把姚崇、宋璟与李林甫、杨国忠相比,用姚崇、宋璟等人的贤明衬托李林甫、杨国忠的奸佞。诗人称颂开元盛世,归功于姚崇、宋璟为相的政绩,而把安史之乱的祸源归结为李林甫、杨国忠的乱政。元稹《连昌宫词》云:“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9]271-272在诗人笔下,李林甫和杨国忠葬送了姚、宋创造的盛世局面。晚唐诗人贯休仰慕姚崇的为人,有《续姚梁公座右铭》一文[24]227。其《读玄宗幸蜀记》诗云:“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如何游万里,只为一胡儿。泣溻乾坤色,飘零日月旗。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因知纳谏争,始是太平基。”[24]435-436他们都把唐朝的兴盛归因于姚崇、宋璟的辅政,唐王朝由盛转衰和安史之乱的发生归因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得势弄权。

后世不少诗人都曾写诗赞美姚崇,如宋代欧阳修《答朱采捕蝗诗》、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陆游《宏智禅师真赞》、田锡《华清宫词》、徐钧《姚崇》、陈普《卢怀慎》、曾丰《谢广东经略潘直阁间分贶李济墨》、王十朋《开元往事感伤中》、刘克庄《张说》,清代袁枚《再题马嵬驿》、魏裔介《寄魏环极光禄》、严遂成《杨文襄》、张洵佳《秋斋杂感》、刘怿《雪夜寄怀》、朱彝尊《满庭芳·春暮入云门山赠月公》等,这些诗里都有称颂姚崇的才能、人格和功业的内容,他们都为姚崇的离去造成唐朝的衰落感到惋惜。这说明姚崇在唐朝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地位和作用是古今共识。唐玄宗、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都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诗人们对开元盛世的歌颂都包含着对姚崇的颂扬。

注释

①封禅:封为祭天,指皇帝登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又称封祀、封峦、封岳。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史记·封禅书》引用其中的内容,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指出封禅的目的,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梁父,山名,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在今山东省新泰市西。②关于《开元升平源》的作者,《唐书·艺文志》作陈鸿,《宋史·艺文志》作吴兢。《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云:“果如所言,则元崇进不以正。又,当时天下之事,止此十条,须因事启沃,岂一日可邀!似好事者为之,依托兢名,难以尽信。”(《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鲁迅说:“疑此书本不著撰人名氏,陈鸿、吴兢后来所题。二人于史皆有名,欲假以增色耳。”(《唐宋传奇集·稗编小缀》)故鲁迅不以史书目之,而视之为小说,收入《唐宋传奇集》。

猜你喜欢

万国玄宗开元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狡黠
万国来朝《职贡图》里的大国外交
万国造枪打鬼子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讨价还价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万国茶帮”拜妈祖
皇上面子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