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研究*

2022-02-08朱梦茹董晓梅宋妙茹

图书馆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信息

朱梦茹 董晓梅 宋妙茹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3)

1 引言

2021年,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此后“三农”工作重心将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认识到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除,因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导致的“相对贫困”现象会一直存在[1],我国社会的治贫工作将进入到一个以治理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主要特点的新阶段[2]。在这个新阶段,随着以衣食住行等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绝对贫困现象的消除,我国社会贫困人群的特点将更多地表现为心理和精神上的贫困,并主要呈现出6个新的特征: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一维贫困向多维贫困、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收入型贫困向消费型贫困、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向城市贫困转移[3]。贫困群体的调整和致贫原因的变化,使我国扶贫工作重点从解决“物质贫困”转向解决“精神贫困”,注重激发贫困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贫困人口志向、信念的缺失,通过提供有效的文化信息供给解决贫困人口认知和决策方面的偏差[4]。

解决“精神贫困”的重要举措是文化扶贫。文化扶贫能够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知识水平,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阅读量的提高可显著改变对象人群的精神面貌,提升对象人群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对青年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影响更为显著,将积极影响人群心理,形成正向激励[5],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内生动力,强化“造血”功能[6]。

图书馆作为国家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保障贫困人口获取文化信息的基本保障之一[7],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基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因其特殊的定位、独特的资源以及专业的服务能力,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伟大实践,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以文化扶贫作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层次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就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贫困目标人群的识别、文化扶贫模式和实现路径、新技术运用等问题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8-16],对指导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温饱问题和经济贫困问题的乡村群众更加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加需要精神世界的富足。因此研究文化扶贫工作,必须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条件,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努力寻找文化工作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规划或方案。在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涌现出很多文化扶贫的典型做法和典型案例,值得我们在文化振兴的实践中借鉴[17-18];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经验可以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19]。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是乡村社会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

3 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比较优势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扶贫工作,需要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转变为点对点的“滴灌式”扶贫模式。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并非新生事物,有着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因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调和,导致其服务能力十分有限。高校图书馆是现代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资源的潜能,面向社会服务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高校图书馆理应参与其中,并有所作为。高校图书馆应摒弃仅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传统藩篱,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相比,拥有更加专业的信息资源储备、更加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加成熟实用的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工作模式,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还可以激活多种资源的潜能,提高其服务效能。

3.1 人力资源优势

人力资源是有效聚集、灵活调配文化信息资源,制定文化服务策略,建立文化服务机制的主体,一支专业化、高素质、能力强、技术精的文化服务人力资源队伍,是实现文化资源与服务对象精准衔接的重要保障,提供针对性、精准性、系统性、高质量服务的基础[21]。文化扶贫工作仅依靠图书馆自身工作人员来开展是不够的。通过社会组织招募志愿者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均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9]。高校图书馆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必须充分发挥好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建立高校图书馆为乡村振兴服务的联动机制。目前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正向高学历、多学科与专业化发展,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学历学位层次在稳步提升,硕士学位图书馆员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骨干力量,平均每馆聘用硕士学位工作人员10.4人[22]。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技术人才云集,高校图书馆可以面向全校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建立社会志愿服务机制,通过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利用高校优质的志愿服务群体的智慧,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据统计,2018年我国高校图书馆内的勤工助学学生总人数已达29477人,馆均值为27.9人[23]。勤工助学学生群体均来自困难家庭,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文化扶贫工作渠道,这是公共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高校涵盖了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多学科体系,各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均可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智力储备”。

3.2 多渠道、广维度的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经过多年的积累,学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是知识资源的“富矿”;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水平较高,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多种现代媒体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收集获取加工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手段日趋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信息中枢。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已经突破了传播地域、传播手段、传播空间的限制。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新媒体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图书馆有效识别服务对象、精准采集信息资源、深入挖掘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工具。

高校图书馆可借助大数据分析,有效甄选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为开展精准扶贫奠定基础;可借助高校扶贫干部和贫困学生群体建立文化扶贫渠道,高效和精准地为贫困人口搜集提取信息资源;可根据贫困群体实际制定涉及多学科多角度的文化扶贫计划和更易于实施的方案,从而建立起一套快速有效的甄别、对接、后续帮扶的文化扶贫工作机制。

4 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平衡,但重点院校在各省的分布明显不均衡;普通院校在各类城市之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现象;重点院校在各类城市之间分布呈现明显不均衡现象[24]。北京、上海等城市集中了我国约36%的重点院校。在各省范围内,高等学校也主要集中于省会、经济中心城市。以辽宁省为例,省内63所本科学校中分布在沈阳、大连两个核心城市的共49所,占全省高校数量的78%。地区经济发展间的不平衡,也反映在高校之间的差距。中东部地区的高校经费更加充足,学科综合性和学术水平相对更高,因此中东部地区拥有更加密集的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也拥有更加充足的经费、更加全面的学科专业资源和更加健全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这种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对非中心城市及偏远地区的覆盖能力。

4.2 扶贫意识及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的主体仍是各级地方政府及对口帮扶地区政府。高校图书馆的首要定位仍然是服务于教学科研,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多限于浅层次尝试,甚至处于理念的探讨层面,缺乏系统规划或有效的实践。多数高校图书馆认为,扶贫工作是政府的事情,学校不应参与过多,以免挤占学校资源;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共享,为社会大众服务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24]。这就从主观上限制了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的能动性。

4.3 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多采用单向“送文化”的模式,如援建图书室、捐赠用品、共享资源、协助员工培训等[25],这种让服务对象被动接受的工作模式,缺乏针对性、灵活性[26],没有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文化知识水平,缺乏基于服务对象文化需求的信息知识内容的提炼加工,必然影响服务效果。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扶贫的实践中很少考虑服务对象所在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经济影响因素,对于民族性因素及历史性因素考虑不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放,缺乏应有的创新。

4.4 缺乏引导激励机制

高校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参与文化扶贫工作并非其本职。因缺乏强制性的相关规定,很多高校图书馆并未将文化扶贫纳入工作规划。在现已参与文化扶贫工作的高校图书馆中,普遍缺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引导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文化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高校图书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扶贫策略

5.1 加强社会服务意识,重视资源整合

高校图书馆是现代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为教学科研服务,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做好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是发挥资源潜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充分发挥资源、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主战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履行职能、践行使命。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校内外的协调合作,深入做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研,全面系统了解乡村社会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实用的服务计划,统筹校内外各方面的资源,搭建面向乡村社会服务的信息传输网络和科普教育平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便捷化、精准化、高质量的文化信息服务,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智库”。

5.2 扩展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乡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实践没有现成、固定的模式,需要高校图书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务求成效。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应避免简单的送书下乡、送文化下乡的方式,一定要拓展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要有下乡“种文化”的决心和举措,着力解决好乡村社会信息渠道不畅、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必须发挥资源、技术和专业人才的优势,紧密结合乡村社会实际和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富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服务,保证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性和高质量。高校图书馆应有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资源,借助于国家“村村通”系统工程和智能手机平台,为乡村群众定制更加接地气、更加喜闻乐见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料,搭建立体多元、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输平台和文化教育平台[27],不仅要解决乡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而且要不断拓展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要让科普宣传、专家讲座、现场教学、现场体验、专家咨询等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其日常生活的常态[28],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5.3 突出高校图书馆特色,实现服务内容与形式的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其内容与形式往往是大同小异基本雷同,主要是配合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开展一些送书下乡、阅读推广、辅导培训、技术培训等活动[29-32],至于其效果如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始终处于配角的地位,工作既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特色和优势,也难以激发起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树立主动服务意识,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己任,彰显高校的优势,突出高校的特色,宜在服务内容与形式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如高校图书馆在加强与校内外力量合作,统筹资源,协同行动以外,应注重发动贫困生群体积极参与文化扶贫工作。贫困生具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和很高的文化水平,不仅对贫困地区贫困因素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自身以及家庭的脱贫路径也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高校图书馆可调动贫困生参与文化资源的再加工,以当地人群易于理解的方式对文化信息进行组织和揭示,建立起高校图书馆与贫困群体的联系纽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文化帮扶方案,将科学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给真正需要的人群,为其提供更加贴近需求的文化资源,以更加精准的文化信息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5.4 建立引导激励机制,激发参与文化扶贫人员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既是责任,也是义务。高校图书馆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教育和引导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馆员树立担当意识,力争有所作为。高校应建立健全引导激励机制,提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将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体系,通过设立绩效考核指标,对参与乡村振兴的员工在绩效奖励方面进行倾斜,强化其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二是建立竞争机制,加强对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人员的监督考核。对于工作参与程度低、效果不明显的员工,建立适当的淘汰机制。三是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参与者的心理激励。高校图书馆应集合全馆之力、全体馆员的智慧,大力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馆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形式,创造优良的业绩,满足参与人员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四是进行荣誉激励。对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表现突出的代表性人员,应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

6 结语

高校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技术资源优势。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高校图书馆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将大有可为。高校图书馆应整合资源,发掘潜能,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振兴的实践前沿,切实发挥“以文化人、启智育人”的功能,为提升乡村人口的文化素养,加速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信息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订阅信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