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政检察宣传有温度
2022-02-08崔晓丽
■崔晓丽
2020 年8 月,《检察日报》进行改版,聚焦行政检察工作宣传报道的《政和周刊》创刊,我是这份周刊的一名编辑。看着一条条线索、一篇篇不太成熟的稿件,经过约稿、反复修改,最终印成铅字见报,并在“两微一端”转载,那一刻心理上的满足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事实上,在创刊初期,部分作者认为行政检察稿件不太好写,稿件数量不多,质量参差不齐,这和行政检察工作本身专业性强、程序复杂、案件量较少不无关系。随着行政检察宣传报道的增多,大家的感受在慢慢发生变化——行政检察宣传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甚至因为“民告官”的形象化说法,稿件的新闻性和可读性会更强。比如从福建姚某被骗婚后离婚难的个案,到全国各地检察机关清理类案,现如今最高检联合最高法、公安部、民政部制定发布指导意见,寻求从制度上彻底解决冒名顶替或以虚假方式进行婚姻登记问题,足以看出行政检察在社会治理中的重大作用,行政检察宣传工作潜力无限。
对于如何做好行政检察宣传工作,从过往采编过的稿件中归纳总结后,我认为大致经历三大步骤:讲清楚、可读性、效果性。
讲清楚
会讲故事的人,通常会把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写稿当然也一样。在编稿时,最常见的问题是,稿件内容不完整,常常缺少关键要素。比如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往往缺乏申诉人到检察院之前经历的维权过程。来稿通常在写完申诉人在法院一审败诉后,直接到了检察院申请监督,至于申诉人之前在行政机关如何维权,法院一审后进行的二审、再审过程,在稿件中都没有体现。多次发现这个问题后,我曾打电话和作者沟通,他们有点抱歉地表示,还以为申诉人到检察院前的程序大家应该都知道,就不用交代了。可这样的省略对于新闻稿来说,恰恰失去了完整性。法律是个很专业的领域,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交代申诉人到检察院之前的维权过程,可以告诉读者案件的来龙去脉,维权的正确程序,也能从侧面体现检察院受理案件的正当程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行政案件都经历每个程序,但只要是案件经历的程序,文章都应该有简单的介绍。
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是这两年行政检察宣传工作的重点,也实实在在解决了很多问题。这类稿件宣传中,很容易遗漏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对于行政诉讼案件来说,申诉人来到检察院首先是申请监督,并不是直接要求检察院来化解矛盾。一般来说,是申诉人的情况不符合检察监督的条件,但案件没有经过实质审理导致程序空转,形成僵局,综合考虑后通过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来解决,写稿中不要忽略了检察院进行监督的过程而直接写化解争议。二是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案件通常申诉人已经为此维权几年甚至十几年,心中的症结想要解开并非易事,但有的稿件用“释法说理”四个字一笔带过,现场究竟如何释法说理,是怎样的理由触动当事人愿意化解争议反而没有交代,让编辑和读者恨不得自己去现场看看,了解当时的情况。
可读性
翻译行业讲究信达雅,新闻稿件在确保完整度的基础上,如果能兼具可读性,会更加吸引人。有些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能抓住人心。比如《听证会上讲起“六尺巷”故事》①开头以现场对话形式切入:
“检察官说得对,远亲不如近邻,三十多年的邻里关系,总为这事情争吵确实不应该。我们同意达成和解。”
“听了‘六尺巷’的故事颇有感触,我也同意和解方案,愿意达成和解。”
近日,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蓉城镇芙蓉社区居委会会议室里,一场行政检察监督案件公开听证会正在进行。
……
在《一家人有了满意归宿》②开头中,则以天气情况配上人物细节入手:
2月1日,55岁的彭大姐乘火车从200多公里外的湖南常德,专程赶到长沙,向湖南省检察院第七检察部检察官送锦旗。当天,常德和长沙都在下雨,为了不让雨水淋湿锦旗,彭大姐用塑料布将锦旗包了一层又一层,还细心地配置了挂锦旗用的钉子。
正是在开头有了这种现场感和人物细节的描写,能够吸引读者跟着作者的笔触浏览下去。
因为行政案件涉及到普通人和行政机关对抗,内容又涉及到工伤赔偿认定、养老保险金领取等内容,如果记者将稿件写得有可读性,除了让读者感同身受外,还能体现出司法温度。比如,在文章《30个月的养老金“失而复得”》③中作者写道:
北京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七层东侧走廊尽头的房间,是吕萍和助理的办公场所。不大的房间内,挂着不少锦旗,其中就有王丽送来的——“为共产党旗增光,为法治建设护航”。吕萍和助理桌上各摆放着一个荣誉牌,也是王丽送的。
采访过程中,我曾问过检察官吕萍,是什么让她愿意和助理在酷暑中,奔走于各个部门,寻求一个解决方案?她当时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当然,吕萍也坦言,老人和退役军人这双重身份,也让她在办理该案的时候更多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老人无儿无女,养老金是晚年的唯一保障,我想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让她得到应拿的养老金。”
在编辑的文章中,不少作者也很讲究写作的角度,分镜头、分人物条线叙述方式显得很别致。在《这件“婚姻大事”困扰了她20 年》④中,作者从福建阮女士得知入狱的丈夫假借他人身份信息和自己结婚后,开始去民政部门撤销婚姻登记、到法院提起诉讼,最后来到检察院申请监督。而另一条线,被冒用了身份信息的傅先生也在老家江西遇到了重重麻烦,夫妻情感受损,买房遭遇困境,也急于从“被结婚”中摆脱出来。读者可以根据两个人的经历,感受因此事带来的困扰和无力,甚至中间还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整个文章让读者很有代入感。
效果性
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司法环节上的最后一环,行政检察监督刚性的效果自然也是宣传的重点。《32年前的土地登记错误被纠正》⑤就详细讲述了因为县政府失误,导致八旬老人土地登记出现了错误,检察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纠正了行政机关错误,老人心结最终得以打开。《生效判决岂能成一纸空文》⑥中,针对法院未在规定时间内作出裁定并通知当事人的情景,检察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进行监督,法院予以采纳,促进了法院受理审查程序的规范。这些监督行政机关、法院纠错的行为,展示了检察机关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定位。
当然,行政检察稿件中,囿于多方面原因,有时候无法将案件全貌还原成新闻稿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任何宣传,作者可以选取可宣传的片段进行报道。比如现场图片新闻,不仅具有冲击力,而且能体现检察人员工作场景。《政和周刊》曾刊发一幅新闻图片《最美工作照》,是案件办结后申诉人和承办检察官拥抱的情景,用身体语言展示了申诉人对检察工作的认可。
检察官联席会议讨论也是检察宣传的一个重要场景。在《助力民政部门规范履职》⑦中,就还原了检察官联席会议上讨论是否给当地民政部门制发改进工作类检察建议的情形。“如果仅是工作瑕疵,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的必要性有多大?”“建议对象仅是涉案单位还是相关职能部门?”从会议上检察官不同的声音体现司法的严谨。
总之,作为“四大检察”之一,行政检察宣传既要符合一般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定位。这不仅需要作者了解每个案件的程序,更要在打磨一篇篇稿件中成长。如同行政检察业务量由少到多、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行政检察宣传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注释:
①吴贻伙、刘晨:《听证会上讲起“六尺巷”故事》,《检察日报》2020 年8 月19日第6版。
②张吟丰、陈艳霞:《一家人有了满意归宿》,《检察日报》2021年2月10日第6版。
③崔晓丽:《30 个月的养老金“失而复得”》,《检察日报》2020 年10 月28 日第6版。
④许文昌:《这件“婚姻大事”困扰了她20年》,《检察日报》2021年9月29日第6版。
⑤张吟丰、韦佳、吴黎黎:《32 年前的土地登记错误被纠正》,《检察日报》2021年12月1日第6版。
⑥梁高峰、张海明:《生效判决岂能成一纸空文》,《检察日报》2020 年12 月9 日第6版。
⑦张吟丰、谢特波、喻良君:《助力民政部门规范履职》,《检察日报》2021 年9月2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