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不见的影视语言与派生想象
——《隐秘的角落》中画外声音的影像塑造功能

2022-02-08朱庆远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隐秘的角落情绪空间

朱庆远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

在三维空间领域,声音独有的物理属性让人们通过它可以判断发声体在空间内的相对位置。由于发声体在空间内的位置改变会产生强度差和时间差,从而形成多个声音空间的复杂层次结构,于是通过变换声音表现方式就能够让原本是一维形式出现的声音在三维空间中产生听觉幻象。对于如今的影像创作而言,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缺一不可,相较于早期电影影像单一的视觉画面的表现形式而言,声音的功能被大大加强并且到了与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画外声音因发声源在画面之外,不通过任何视觉元素进行展现,因此将这种独特的听觉语言融入影像创作中,可以让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瞬间丰富起来,同时在角色塑造上也使人物愈发的鲜活和立体。

1 形成听觉幻象:延伸影像的表达

影视作品对于听觉元素的运用,打破了仅依靠视觉语言呈现内容的二维空间限制,其中画外声音的声源在画面之外,作为特定背景融入影视作品的创作,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叙事空间。对于画外声音这一概念,周传基就以“声音空间”这一概念进行过论述,他认为声音元素可以单独构建出三维空间,声音可以延展影片中的叙事场景。在我国电影发展初期的一些作品中就曾有过对画外声音的探索,像《神女》《马路天使》等电影中都曾出现过街道嘈杂的环境声音,在当时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和立体感,但由于对声音塑造功能的把控不够娴熟导致其功能性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影视创作对于多种视听元素进行有机整合,如今画外声音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娴熟,声音元素也愈发多元化,出现了展现叙事空间的环境声音、外化人物心理情绪的音乐音效、延伸画面内容的人声旁白等多种画外声音,其功能性也逐渐在被完善和优化。

网络剧《隐秘的角落》在构建叙事空间和展现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法上多维度运用各种画外声音来塑造情节,尤其在空间环境的展现和重要角色心理情绪的塑造方面对各种画外的声响、音乐和音效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1]。例如:《隐秘的角落》在对于叙事空间的构建上,将故事的发生地点设于广东地区,于是在内容表现层面通过声音中出现的码头轮船的轰鸣声、街边鱼贩的叫卖声、喇叭中传出的口号声等,配合着各种空镜画面的运用,来传递故事地点这一信息,让观众在主观上有了情感代入,同时为片中某些情节使用潮汕地域方言进行了场景铺垫。另外,该剧通过声音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叙事空间,声音打造的特定的空间场景能够引起观众对于叙事情节的期待。本剧的第一个场景发生于校园,画面内容上对操场、教室、老师和学生等视觉元素进行呈现,交代了叙事背景,而声音中却出现了蝇鸣和蝉鸣,且十分突出,在这两个声音元素的重叠下,观众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炎热的夏季。同样,剧中交代不同的人物角色时也运用了画外音乐来塑造人物特征。例如:对于朱永平的第一次画面呈现,通过一段由弱至强的棋牌室内的嘈杂环境音引出,画面表现上通过一个环绕镜头由人物的背影逐渐转为正面。伴随着环境音和人声缓缓地展现朱永平的人物形象。这看似平常的影视手法实际上不仅对于叙事空间进行了拓展,同时也更有利于人物特征的塑造。

在影视语言中,画外声音形成的听觉空间与画面形成的视觉空间看似各自独立,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的映照关系,正如周传基提出的声音和视觉画面之间出现了张力,声音和画面在叙事和情感上的不统一甚至对立,都能对戏剧效果和情绪烘托起到重要的作用。电影史上运用这种对比蒙太奇手法的作品比比皆是,较知名的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红衣女孩出现的场景,画内声音是德国军官当街屠杀犹太人的枪声和各种人的哭声叠加出的惨烈声音,而画外的背景音乐却使用了一段温暖感人的古典歌谣,让现实和理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极富对比性的表现手法在《隐秘的角落》中也有情节可循。首集中,有一段为张东升独自参加满月宴的情节,当镜头跟随人物进入空间,环境声由安静变得嘈杂,杯觥交错和人物攀谈的声音共同构建出叙事的空间场景,在各类声音元素的共同作用下,观众被带入场景而不自知,在视觉上更加集中于画面主体之上。同时该片段中,当张东升因无法融入宴会而坐立不安左顾右盼时,嘈杂的背景音逐渐被低沉的音乐代替,并且伴随着音乐声调的升高,场景也从嘈杂的宴会空间转换到狭小的洗手间内,人物内心躁动不安的不稳定情绪也被逐步放大,观众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负面情绪。

实际上,画外声音的运用打破了镜头语言的限知视角,观众不再单单依靠画面来获取信息。影视作品的创作往往是结合观众的生活经历和心理联想来塑造声音,用更具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来营造多维度的叙事空间,从而延伸影像的表达,丰富故事情节,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氛围更加浓郁。

2 营造心理暗示:表意藏情

画外声音的音源在画外,既暗示画外空间的存在,又表明画外空间对画面内容产生了某种意义。一些非常规的或直接或间接反映人物内心情绪的声音元素,更是具备了表情达意的重要功能。影视作品经常将展示狂风暴雨的极端恶劣天气的声音,和人物情绪低落、生活失意等叙事情节相联系,背景环境中出现风雨嘈杂、电闪雷鸣的音乐音效既能够表达人物在空间上的限制,又是各种负面情绪的外化表现。例如:电影《小丑》中展示出的一场戏,当亚瑟在工作中因上级责骂而愤懑不满地向街边垃圾桶发泄情绪时,背景的环境音中夹杂着车流驶过和雨水滴落的声音,画面中亚瑟本人处于一个极具狭窄的空间内,显得十分孤独和无助。这种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双重作用让人物内心对现实不满又无可奈何的极端情绪被外化到顶点。《隐秘的角落》中有这样一场戏,严良和普普因暴雨阻隔无法离开县城,画面表现上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声始终掺杂着强烈的风雨交加的声音,某些时候甚至已经覆盖掉了人物对白,此时人物已然存在一些焦躁不安的情绪;在这种人声对白和环境声音的叠加作用下,通过加强环境声弱化人声的这种音调上的不对等关系,将人物内心极为复杂紧张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在听觉语言系统中,某些特定的声音元素本身具备符号性的特征,在内容表达和人物情绪的塑造层面往往展示出特定的功能,如咖啡沸煮的声音可代表时间的流逝,风铃晃动的声音可代表清晨的美好,蝉鸣蛙叫的声音可代表夏日的炙热,等等。《隐秘的角落》第六集以“苍蝇”为主题进行内容展现,但从头至尾苍蝇的画面仅出现在朱永平和朱朝阳父子甜品店共餐戏份中的最后一帧画面。这段情节是连接影片前后故事的最大转折点,也是朱朝阳人物性格发生变化的最大诱导因素。影片中,当朱永平就“儿子是否是杀害女儿的凶手”这一事件提出疑虑时,朱朝阳的情绪瞬发转变,画外音乐也逐渐低沉,而后当朱朝阳发现父亲手包中的录音笔,确定父亲对自己已心生怀疑时,内心的愤怒情绪外化更加明显。此时原本就压抑的背景音乐中出现了苍蝇嗡嗡叫的声音,且声调逐渐升高,到画面切换为全景时戛然而止。这段情节依托于苍蝇的符号性功能,将朱朝阳心中的不平衡和对父亲怀疑自己的愤怒情绪完整展现,其隐喻性不言而喻[2]。影片通过这一极具张力的声音细节将父子二人间的相互猜忌和怀疑展现得淋漓尽致,虽没有明示,但观众却深深感受到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声音的符号性功能也由此体现出来。

因此,画外声音的运用是影像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反映人物内心情绪的表意藏情功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影视作品因对于多重声音元素的综合性运用尚不熟练,以至于观众未能感受到导演在刻画人物时的真实意图,而如今各种特定的符号性声音元素的运用加强了导演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联系,对于影像创作而言也增强了影像内容的核心表现力。

3 展现人物特征:人物塑造

影视作品对内容情节的表达离不开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引导观众心理感受的核心元素。影视作品的画面通常以人物之间的镜头切换、景别变化以及展示人物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等方式来进行叙事,但单一的画面内容因无法突破二维画框的限制,在信息量的呈现和主题的表达上依然是限知的。而对声音而言,由于声音不受二维画框的视觉限制,在内容表达上就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那么通过画外声音来塑造人物形象,观众就能通过听觉系统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变化[3]。

《隐秘的角落》对剧中各个人物特征的塑造都独具匠心,比如:在张东升的人物塑造上,使用了大量的画外音乐和音效进行展现,剧中张东升是以最大反派的形象来呈现给观众,因此围绕他的画外音乐以低沉阴郁的声音元素为主。大部分的影视作品对这一类音乐的使用往往是配合低调压抑的画面进行表现,比如:在《小丑》中这类音乐大多配合于主角亚瑟对现实不满、情绪低沉等画面,而本剧中导演却将它们配合在各种高调明亮的画面中,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实际上,这种声画对立的极端视听感受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展现有着极强的塑造作用,导演向观众传递的是该人物具有双重人格特征的矛盾形象。《隐秘的角落》在塑造主角朱朝阳时,既体现了他内心缺少关爱的单亲孩童的形象,又显示了阴沉、极端的性格。影片围绕他而展现的画外声音是十分丰富的,既有温情的音乐来烘托情绪,又有压抑紧张的音乐来展现性格。这些画外音乐将朱朝阳的人物形象的阳面和阴面完美地展现出来,而且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观众对于人物角色的构建愈发立体化,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极端形象也暴露在观众的视野中。此时,伴随着各种紧张压抑的情绪性的音乐音效,朱朝阳内心最阴暗的一面也被观众所感知。这些画外声音的运用融合了观众的心理感受,是连接导演的创作意图和观众的审美感受之间最有效的纽带[4]。

4 融合观众心理感受:派生想象

安德烈·巴赞在对声音的研究中这样论述,声音代表了再现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形象的机会,声音形象的空间塑造性和它对情绪特征展现的符号性功能可以从感觉经验论的观点出发,依靠受众的主观感受进行影视声音的建构,完成听觉内容的表达。感觉经验论认为,艺术表达效果是观赏者“蓄积在心灵中诸多观念的排列组合”,即观众对于声音效果产生心理反应应凌驾于个人经验之上,同一种声音在被观众接收时,由于不同人对于声音的认知结构不同,心理感受就会有所变化,而大多数观众的认知水平因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以感觉上也不会存在太多变化,于是这种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感觉经验就形成一种固定性的听觉符号。同时,在“感觉经验论”框架下,“想象力”可以理解为将杂糅的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而想象所引发的审美快感主要分为原生想象快感与派生想象快感。其中原生想象快感指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直接获得的内容信息和感受体验;派生想象快感指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并非直接获取信息和感受乐趣,而是需要经过观众本人再加工,通过主观意象来构建起信息补全画面内容,从而获得更大的审美感受,而画外声音的呈现则为观众增强了这种审美感受。另外,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从来都是要强调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声音的塑造中更应注重观众的心理感知,那么依据“感觉经验论”用声音构建起的叙事空间和情绪展现必须注重与观众心理感受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选择的音乐音效等听觉元素是否贴合大多数观众的感觉经验,具有特定符号性的声音元素能否引发预期的心理反应,声音作为画面的补充性语言在内容表达上是否合理,等等。

从“感觉经验论”角度出发来分析《隐秘的角落》,全片在声音的塑造上可谓是近乎完美,导演在对声音内容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把握了对观众心理感受的预期判断,尤其对于各种画外声音的细节性处理十分到位,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发生的场景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情绪[5]。“感觉经验论”给影像创作者们提供了积极的指导,只有融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反应,从受众角度出发,才能让整个影视作品更加鲜活立体,让情绪塑造更加丰富饱满。

5 结语

画外声音在影像内容的传达层面是多维度的功能性语言,占据着画内声音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地位。本文通过对网剧《隐秘的角落》中画外声音的塑造功能进行分析,能够使人们了解声音极富创造性的内容塑造能力,尤其是在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呈现的掺杂着各种声音元素的综合性听觉语言,在延伸画面内容、塑造人物特征、深化情绪表现等方面更展现了其强大的功能。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除了要对故事情节负责外,融合观众的感觉经验也十分重要,深入研究画外声音与观众心理之间的联系性,将极大地拓展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塑造,为影像创作提供积极的助力。

猜你喜欢

隐秘的角落情绪空间
空间是什么?
《隐秘的角落》助力个性化观剧新趋势
作家紫金陈在《隐秘的角落》里书写:坏小孩,其实都不坏
《隐秘的角落》:没有一颗种子应当结出恶果
教育漫谈:关注“隐秘的角落”
创享空间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