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视域下移动新闻直播空间的多重转向
2022-02-08李靓
李 靓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社会行为模式,改变了社会行为空间,虚拟网络环境逐渐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虚拟世界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感受成为诱发现实行动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建立了新的社会空间,与此同时还结合其他力量使媒介传播空间得到延展,形成了新的文化和新的社会关系。移动直播不仅是一种信息传导,直播互动体验也是一种缔结情感关系的方式。新时代背景下,移动直播作为媒介空间实践的重要形式,在空间场景、空间行为和空间关系方面必须跟随社会空间扩展的步伐,实现新的转变。
1 社会空间视域下移动新闻直播场景的重塑
随着直播的日常化,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融入传播媒介的空间生产过程中,并且一步步对移动新闻直播的传播场景进行重塑,新闻传播效果更加真实鲜活,实体空间媒介功能更加强大。
1.1 传播场景的还原
移动新闻直播的传播场景不仅是空间地理位置的显示,也具有展示特定空间或环境特征、强调环境中人物关系或互动模式等表明新闻背景的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完善,场景还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移动新闻直播报道当中,从实质上看,传播场景还原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方式。随着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新闻直播逐渐平民化、日常化,直播形式能够更灵活、便捷、及时、隐蔽地应对突发新闻。同时,移动直播相较于电视直播更具有互动性、移动性,能够将现场氛围、新闻突发状况等场景事实之外的各种要素融入新闻报道中,促使直播界面和直播内容将现实和虚拟紧密联系起来,用户成为现实虚拟世界中的参与者,仿佛站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能够目睹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场景还原的空间是一个可重构的结构体,各种社会关系在这个空间中实践,不同的社会关系类型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一一展现[2]。例如,2017年,“两会”报道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直播场景呈现在大众面前,观众能够通过屏幕切实感受到会议现场的庄严肃穆。
1.2 传播场景的适配
新闻适配最常见于新闻推送中,实际上是一种大数据对个人喜好的收集和分析。移动新闻直播的适配同样强调新闻与观众之间的适配,强调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地点,向适合的人推送适合的移动新闻直播内容,使固定的直播空间内,相同兴趣爱好的观众黏性增强,使观众产生志同道合的体验感。这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英国卫报曾经将总统就职视频推送到用户智能手机锁屏界面,最终总统就职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除此之外,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在研发有关锁屏新闻直播的推送,这种推送可以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信息阅读兴趣,使新闻信息传播更加有效。
互联网平台中,场景适配是基于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实现的,移动新闻直播可以运用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创建一个新的虚拟地域空间并形成新的地域关系,且能够通过算法将某区域内的新闻事件推送给用户,使用户产生新闻事件就发生在我身边的体验感,从而能够有效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增强用户对新闻内容和新闻地点的感知能力。这样的场景适配对新闻事实进行了丰富的补充,使区域内日常新闻更加丰富。另外,这种利用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将日常生活场景适配于虚拟现实空间的做法,能够使信息传播的轨迹契合人的运动轨迹,使新闻直播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THE FOCUS
1.3 传播场景的输出
移动新闻直播主要有独立软件直播、新闻应用中的直播和社交平台中的直播3种形式。场景输出主要是通过这3种形式调动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并通过融媒体技术将视频、文字、音乐、画面结合起来创造一个虚拟现实空间,再通过点赞、讨论、弹幕等互动模式使虚拟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模糊,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区别于场景适配对用户偏好、状态和行踪的分析,场景输出的主要功能是增强用户的体验感,使用户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移动新闻直播窗口通常以新闻现场作为空间要素,无论是普通人、媒体从业人员还是其他人员,都可以成为移动新闻直播的主体,并打造一个新闻与互动融合的新闻场景。以哔哩哔哩网站的直播平台为例,在这个直播平台中,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甚至可以设置新闻观点投票,用户可以对新闻事件的主人公的行为展开讨论,使这种个人的新闻变成群体性的新闻。
2 社会空间视域下移动新闻直播行为空间重构
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主要取决于社会信息的流动。梅罗维兹曾说,地点是创造信息系统的基点,而新的传播媒介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创建更大范围的空间,产生新的社会场景。
2.1 从模拟现实图景到超真实幻象
鲍德里亚在其符号理论中指出媒介扮演着拉近时空距离的角色,如通过电视媒介模拟现实世界,将新闻传播到普罗大众之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在加工或选择虚拟现实场景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现实场景的还原程度,新闻直播正在完成从虚拟现实图景到超真实幻象的转变。在移动端界面当中,仿真技术除了应用在还原现实空间方面之外,也在还原现实互动、还原社会关系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以至于新媒体时代的现实模拟不断接近于现实世界,其中空间距离的缩短是使虚拟现实空间更加接近现实世界的重要因素。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为例,这种媒体技术能够直接将虚拟现实场景带到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与其说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不如说是对新闻本身的还原。2001年,中国青年报通过网络问卷对受访者进行了社会问卷调查,76.8%的受访者对VR技术感兴趣,超过60%的受访者将VR技术应用于媒体、游戏、旅游、教育等领域,84.9%的受访者希望新技术在未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代高校英语教育开始投入研究,在技术、视觉艺术、呈现工具、知识扩展等方面,VR技术都能为高校英语教育提供更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更科学的教育方法。VR技术被主流媒体定义为一种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它牢牢抓住了人们对生活丰富性的想象力和期待,成为当下热门的研究领域。同时,VR技术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语音评测和语言处理,收集环境数据并运用计算机运算将数据进行储存分析和模拟,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实现和人类的对话,还能创造三维立体的虚拟场景,只要带上VR眼镜,人人都可以瞬间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2019年,光明网首先在移动直播平台开启VR直播报道,观众可以通过直播平台360度观看“两会”的情景,观众在这个虚拟现实中体验到的不仅是更广阔的视野,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一个新闻的接收者变成了站在新闻现场的参与者。
2.2 从身临其境到沉浸场域
郑震在《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中提到,对于人们来说,空间的社会本体论意义在于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是一种空间性的在场[3]。也就是说,人们在场不需要物理形态的在场,而需要空间形态的在场。传统媒体直播就是一种更注重物理形态在场的直播,观众和新闻之间一直存在着电视机这个物理阻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层次信息抽取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沉浸体验不是简单的机械获取,其集成了各种技术特性,一些技术甚至超过了虚拟现实的范畴。虚拟现实交互是模拟现实的、完整的交互,包括原始交互、工具符号交互以及语音、体感和手势交互,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这些互动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变得更加深入和常态化,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新媒体时代,移动直播能够构造一个超真实的虚拟场景,给予用户发表意见和参与现场的机会,同时给予用户一种沉浸式体验,用户在这个虚拟场景中可以实现虚拟性在场,而这也是一种空间性在场。但需要注意的是,移动新闻直播中运用的移动定位(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技术是一种使用户被动参与的技术,是指通过建立新闻和用户之间的空间联系使用户沉浸到新闻事件背景中,实现郑震在《空间:一个社会学概念》中所提到的用户的空间在场感受。
2.3 从储存硬件到虚拟云端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于硬盘、磁盘等储存硬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媒介可以摆脱储存空间的限制,使用云端这个虚拟的数据储存空间,这种进步克服了物理储存空间存在的不足,无论是用户还是媒体,都可以生成自己的信息库和资料库,在获得权限之后也可以访问他人的信息库和资料库。这实际上打破了物理形态的限制,给人际关系交流、社会关系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与此同时,这种打破了物理形态储存的储存模式还满足了新闻直播海量存储、高效分类等多种需求,彻底改变了硬件储存的读写能力,是储存空间的重构。除此之外,云端储存能够实现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储存和数据分析等一体化服务,实现了个人数据库生成,人们的每一次观看都会被记录和储存,新闻信息不再像传统媒体信息那样容易被毁坏和遗忘,而是形成了一个以时间为衡量的信息带,人们可以随时在这个时间轴上回忆和发现已经发生过的新闻信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储存方式,促使新闻直播更方便、更快捷,人们能够随意搭建行为空间,不仅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能实现过去和现在的互动[4]。
3 社会空间视域下移动新闻直播关系空间深化
空间不仅包括物质空间,也包括精神空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空间的开拓,而移动新闻直播对精神空间的塑造,主要体现在精神情感交流和习惯养成方面。通过深化精神空间,移动新闻直播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关系状态连接起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们在物理空间中的现实表现,如互联网思维在实业经营中得到应用。
3.1 人机互联实现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移动新闻直播空间正在完成从人人到人机的转变。在传统新闻直播当中,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观众对新闻主播或记者的喜爱或信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已逐渐完成对人类行为习惯的模仿,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之一。在柯洁与阿尔法狗的棋局对战直播中,阿尔法狗已经能够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人公和人类进行互动。而在2017年的“两会”中,机器人小融和爱思能够对“两会”情况进行转播,甚至能够参与互动聊天、人物采访、新闻主持等直播环节,这些足以证明社会空间视域下移动新闻直播空间已经完成了人人向人机的转变[5]。
3.2 情感眷恋生成
人们常能听到某互联网公司强调要增强用户对某社交平台的依赖性,实际上这是一种受众情感关系空间的转变。上文已经说明,空间包括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精神空间的构建可以影响用户的现实行为,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用户对某一新闻直播平台的依赖。部分年龄较大的新闻收听者更倾向于选择中央新闻直播平台等官方平台,而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互动性和娱乐性更强的社交平台上的直播版块。除此之外,人们对移动新闻直播的情感眷恋也表现在直播设备和直播时长上,手机直播更加贴合手掌,能够随时随地向用户传递消息,相较于电脑、平板等大屏幕的空间感,更能传递一种亲切感,使用手机观看移动新闻直播的用户数量大幅增长。从时长上来看,移动新闻直播时长相较于传统新闻直播时长更长,观众不仅能从直播中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能了解到其他新闻要素,奠定了情感共鸣的基础。
3.3 用户互动关系变化
传统的信息生产和信息流通是一种直线勾连的形式,更多是单向交流,如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几乎只涉及传播者和接受者两个主体。随着信息生产和流通方式的变化,传统媒介组织和权力机构的影响力逐步削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个体作为信息传播和接受的主体融入和参与到整个信息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信息传播从直线勾连的形式转变为网状流动的形式,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个体成为网状结构中的节点,信息通过个体的关系网络不断向外扩散和流通。从移动新闻直播空间层面来说,这种用户互动关系的变化也被称之为去中心化,社交互动成为移动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另外,移动新闻直播构建的虚拟和现实能够灵活沟通的互动平台,是虚拟社交活动和现实社交活动深度重合,以弹幕和礼品赠送互动界面为例,这种虚拟性的相互交流和现实中的面对面交谈及互动有极强的相似性。总而言之,移动新闻直播的生产和流通秩序正在由直线勾连向网状流动转变。
4 总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从传统新闻报道转向移动新闻直播,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策划,而且需要航拍机、VR摄像机等专业直播设备。直播行业兴起之后,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互联网信息分享空间从“那时那刻那人”变成了“此时此刻此人”,信息交流的空间得到无限延展,移动新闻直播将完成传播场景行为空间和关系空间等多个方面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