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报纸语言分析

2022-02-08陈雅雯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报纸词汇

陈雅雯

(作者单位:云和县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直接推动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纸质新闻媒介作为传播新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我国传统新闻媒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相较于其他新闻媒介,纸质新闻媒介更容易进行深度新闻报道、解读权威数据等,以准确、深刻地把握新闻要点。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纸质新闻媒介在报道新闻时需要与时俱进。而传统纸媒想要寻求突破,就必须在语言和内容方面进行调整,如报纸新闻在语言的选择上应更贴近大众,以满足受众的喜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报纸语言的创新阶段,主流报纸一方面要关注新媒体的语言发展趋势,适当采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满足受众对语言形式新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网络语言所引起的受众反应,坚持报纸新闻语言的基本准则,强调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通过适当使用网络流行的新兴词汇,不断拓展报纸新闻语言的发展路径。

1 新媒体背景下报纸新闻语言呈现的特点

1.1 报纸语言逐渐适应网络化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报道形式和语言偏严肃、传统,即使在报道奇闻异事时,也总是使用偏正统的词语,受众难以感受到纸媒的亲近性。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传统媒体间融合的不断深入,新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也带来了不同新闻传播语言的深度融合。现代新闻传播媒介不仅充分借鉴报纸等传统媒体新闻语言表述严谨、准确、规范等方面的经验,也已经开始充分运用各种新闻网络语言,二者已经开始逐步形成互相运用、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报纸上的各种新闻语言已经开始出现了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利用时下流行的网络热词“给力”,不仅让报纸语言进一步生动起来,也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和时代性。

报纸语言逐渐适应网络化,体现了传统纸媒的与时俱进和突破,不仅让传统纸媒文字多了一些现代化风格,也使其更能够满足当前受众的阅读需求。

1.2 报纸语言反映时代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把辽阔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小村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再加上媒介的多样化、融合化,更使得报纸语言现代化特征更明显。例如,“农转非”“奥利给”“楼上”“稀饭”“精神小伙”等词语,已悄然将新闻语言从一元变成了多元;“后浪”“暂停键”“博客”“微博”“微信”等语言更是成了报纸的常用词汇,这也充分展现了报纸语言的多样化、形象化、灵活化的发展态势。2020年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由此,“地摊经济”一词迅速走红,各大纸媒也争相运用。

此外,每年公布的中国报纸流行语中很少有重复的,因为每年都有新的关注热点、新的流行趋势。由此看来,当代报纸语言与时俱进和时尚潮流紧密相关。

1.3 新闻语言出现互动化特点

受新媒体环境影响,传统纸媒也在积极寻求发展和创新。当今,许多报业集团开始引入新媒体经营模式,结合既有报纸发行特点,开创电子版本的报纸;同时,为提高纸质报纸与电子版本报纸的销量,还在线上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账号,加强在线上与粉丝的互动和宣发。相比于传统纸媒,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报纸“触网”是一种适时的改变,可以满足受众需求,扩大报纸新闻的受众面和影响[1]。

然而,报纸新闻的电子化,并非是单纯地将纸媒内容移植到线上,而是结合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结合了新媒体高效发展的优势,开设了电子报及与其对应的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经营使纸质媒体把经营重点放到受众需求上,并根据受众的需求开发新闻产品,并在新闻中采用符合新媒体特点的语言,多使用促进受众互动的词语。

由此可见,传统纸媒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了解受众需求,并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受众新的体验,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效果。

2 新媒体背景下报纸新闻语言存在的问题

2.1 新闻语言不够丰富

新闻语言的单一性已成为许多媒体面临的普遍问题。单一的新闻语言、缺乏深入细节的内容叙述、冗长的报道话语是当下纸媒的通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新闻语言平铺直叙,对细节描写不到位,受众关心的新闻内容没有被描述出来,特别是一些人物通讯和重大活动等题材,其缺乏对人物内心或活动现场的细节描写,没有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或活动举办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加上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记者长久以来的写稿习惯,部分记者没有深入现场进行采访,而是通过电话等形式进行简单粗略采访或转载其他媒体新闻,导致新闻报道类似于记“流水账”,这不仅会使受众对新闻报道缺乏兴趣,也会让报纸受众逐渐减少。

2.2 词汇使用不当

近年来,随着报纸与新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有些人以报纸媒体语言要更加贴近生活、大众为由,对报纸语言内容准确性、规范性不够重视,再加上一些记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常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词汇使用不恰当的现象。比如,某报刊发的《暴雨冰雹致八人死亡》一文中有一句“危难之际,孙志糠突然意识到靠墙摇摇欲坠。”作者在这里使用“摇摇欲坠”明显是不合适的,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非常危险、快要落下来的意思,而靠墙倒塌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这里使用并不是十分的合适[2]。

报刊等传统媒体的言论严肃性、严谨性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新闻叙述言论立场必须客观、公正,要客观、真实地将新闻事件展现给人民群众。但是,由于一些网络语言在我国新闻报道中的不当使用,导致许多语言有歧义,这给传统报纸新闻报道观点的表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3 标题党现象严重

随着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不断加大和网络文化的日益兴起,传统媒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某些传统纸媒不得不以“标题党”的营销方式迅速吸引大量读者,市场导向存在明显错误。例如,在《干了112天终于湿了》一文中,新闻内容是深圳的干旱已经结束,开始普遍降雨。但是,从标题看,受众很难理解该新闻的主要内容。有学者称,这一标题不仅会影响到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还会影响到新闻的有效传播,颇具暗示意味的标题还极大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正面形象。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新媒体网站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文章点击率,常常会设法制作吸人眼球的新闻标题,但往往仔细阅读文章后会发现新闻内容和标题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近年来,为了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传统纸媒也开始制作与新闻内容不相符的新闻标题[3]。

2.4 新闻“八股”化现象依然严峻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四书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章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且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新闻“八股腔”现象是指新闻稿件采写长期以一种空洞的、陈旧的、机械的、单一的形式,存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缺乏生机与活力。例如,领导出席活动类报道,读者看到的大多是“谁谁谁指出”“谁谁谁强调”“谁谁谁希望”“谁谁谁号召”等话语,或者是“记者获悉”“据了解”等,缺乏新鲜感和冲击力[4]。

究其原因,新闻“八股”化现象一方面是由报纸所在单位的定位导致的,另一方面与记者的专业素养也存在很大关系。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努力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挖掘出大量新闻线索,学习群众的生动语言,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消除传统纸媒的“八股风”现象。

3 新媒体背景下报纸新闻语言的规范路径

3.1 灵活运用新词汇,注重语言的丰富性

传统报纸常常给人以正统和严肃的印象。在我国,报纸新闻通过添加新的网络词汇,不仅可以彻底打破纸媒给受众留下的刻板印象,还可以让受众感觉到传统纸媒的亲近性,这无疑是对积极的、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的一种高度肯定,能激发受众对报纸新闻的阅读兴趣[5]。

如今,新兴词汇非常流行,并且在社交圈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了追求新闻的亲近性,使报纸新闻更贴近受众,越来越多的传统纸媒开始频繁使用新生词汇,尤其是网络流行语。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涌现的新词汇中也有许多是不够普及的,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许多新生词汇是不符合语法的,这些词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被使用和传播。

作为传统媒体,报纸新闻面向的是不同年龄、职业和背景的群体。因此,报纸新闻应注意语言选择,对于当下出现的流行语或网络词汇不能照搬照抄,因为这些新兴流行语和词汇的产生有一定的来源和流通范围。报纸从业者应该增强语言责任意识,发挥“过滤器”和“转化器”的作用,加强语言规范,合理使用新兴词语,杜绝滥用新生词汇[3],让报纸新闻语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和普通话推广相关规定。

3.2 避免使用复杂语句,力求简明生动

措辞简明扼要是报纸语言的一大特点。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当下流行趋势。传统纸媒要想在众多新媒体中脱颖而出,就要在向观众传递新闻时,不论新闻标题还是内容都要做到简短精练、直观易懂[6]。

首先,描写新闻事实必须干净利落、直截了当,不要啰唆冗长、隐晦生涩。一般来说,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就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事实表述清楚,词语能减则减。例如,2006年新华社播发的消息《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该篇文章没有很长的篇幅,却将中国列车首次开上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这个重大事件表述得具体全面,细致而又不落俗套,语言朴实清新,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么重大的新闻事件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来表述获得的效果极其明显,这篇消息很快就被国内外多家媒体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与此同时,报纸新闻语言的生动性也非常重要。与平铺直叙相比,具有鲜明意义的词汇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相同的含义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述,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新闻的语言必须要准确、生动且形象。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应以不同的形式得到综合运用。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吸引读者,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就要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新闻报道更加简明、生动,吸引受众阅读[7]。

3.3 明确新闻定位,注重多元化表达

传统纸媒要想找准自己的定位、注重多元化表达,就要具体到日常新闻工作中,将新闻题材的趣味性、流量性同自身的严谨性、客观性进行有效结合,而且不能拘泥于形式,要因事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新闻语言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事件、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及其产生的不同影响明确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其次,新闻语言要使用适当。新闻语言与事件本身相呼应,要恰到好处,不可以哗众取宠,玩文字游戏。再次,新闻语言要丰富。新闻语言要有真情实感、富有表现力,要与新闻主题相呼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8]。最后,报纸新闻最重要的是要秉持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客观、准确地描述事实,所以报纸新闻语言必须符合语法要求,从而使报纸语言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4 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提升记者专业素养

高质量的新闻报道离不开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报纸新闻如果还是延续过去的大话、套话、空话等“八股腔”的写作手法,内容空洞,没有“干货”,则很难吸引受众,甚至会失去更多的读者。因此,传统纸媒记者应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把镜头对准基层一线,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喜他们之喜、忧他们之忧,真正与他们打成一片,进而写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新闻记者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和基层群众深入沟通和交流,学会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用群众的语言撰写新闻稿件,这样就可以写出群众愿意看、看得懂的新闻报道。传统纸媒记者只有不断改进文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作,才能制作出群众记得住、传得开的好新闻作品。同时,记者还要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搜集、整理和编辑新闻的能力,从而创作出一篇篇有思想、有情怀、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好新闻作品,充分发挥传统纸媒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报纸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报纸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