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事件中的情绪传播分析
——以鸿星尔克“野性消费”为例
2022-02-08张建军
赵 萌 张建军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令国人感到揪心。国货品牌鸿星尔克在自身亏损的情况下却“倾囊相助”河南灾区,掀起了“野性消费”的浪潮,网民在情绪的催化下冲入直播间和实体店疯狂抢购,这一现象也成为了情绪传播的典型案例。情绪传播是指个体或群体的情绪及与其伴随信息的表达、感染和分享的行为。当人们的情绪冲破临界点达到高潮时,单纯的文字信息表达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就要借助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鸿星尔克事件便是如此。
一、鸿星尔克事件中情绪传播的体现
(一)拉开序幕:同情与爱国情绪交织
郑州7·20暴雨牵动亿万人民的心,不少企业、个人纷纷向河南捐赠物资、捐款,鸿星尔克也包含其中。7月21日,鸿星尔克通过官方微博宣布,向河南灾区援助5000万元物资。紧接着细心网友发现,鸿星尔克近几年过得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艰难。2020年鸿星尔克亏损2.2亿元,2021年一季度负6000多万元,在处境艰难的情况下,鸿星尔克还是选择向灾区捐赠5000万元物资。
7月21日17:45,鸿星尔克发布微博称“紧急捐赠5000万元物资,驰援河南灾区”,发布后微博评论区与之前一样回复人数并不多。渐渐地有网友开始在微博评论区表示心疼:“娘嘞,感觉你都要倒闭了还捐这么多”“明星50万直接冲热搜,良心企业5000万评论一百多,点赞才两千,我真的有点意难平”。到了晚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鸿星尔克这一举动,网友们开始对其行为产生情感共鸣,触发爱国情怀,激起了大家支持国货的热情。网友们的同情与爱国情绪不断交织,情绪传播拉开序幕。
(二)走向高潮:共享情绪与劝阻行为激发抢购狂潮
鸿星尔克捐款事情不断发酵,彻底激发全国人民的热情。一夜之间,曾经那个几乎被大众所遗忘的鸿星尔克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野,并成功变身“国货顶流”。7月22日,网友纷纷跑到鸿星尔克直播间消费,当晚直播间单场观看人数暴涨至201.7万,较前6天的日均观看次数增长200万;7月23日直播间观看人数更是达到近900万,两日内总销售额暴涨至约2.06亿元,同比涨幅达52倍。此外,鸿星尔克线下门店也是门庭若市,7月26日凌晨,便发布了库存告急公告。
在此次抢购狂潮中,共享情绪成为群体狂欢的重要因素。共享情绪是指社会公众在遭遇和应对公共事件时,所产生的同质性的情绪状态。[1]此次事件中,个人情绪受到其他人情绪的感染,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随着舆论的发酵,社会公众将同情、心疼、爱国等多种情绪,转化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个人的爱国情绪上升为共同的民族情绪,而由此转化而来的抢购行为,成为了一种支持和鼓励,从而变成一场集体的狂欢。
当大量网友争先恐后涌入直播间开始“狂野”消费时,鸿星尔克总裁吴荣照连夜跑到直播间劝导大家“理性消费”。然而,却掀起了更加猛烈的抢购浪潮,这种劝阻仿佛触发了网友的“逆反”心理,越劝越疯狂。线上直播间主播不断呼吁“理性消费”,网友却回应“把你们最贵的款拿出来”“鞋子不合适,我去医院修脚”“鞋子没了没事,吊牌寄来也行”;线下门店人满为患,货品几乎被扫空。即使鸿星尔克总裁出来澄清“并没有濒临破产”,也抵挡不住消费者的热情,有的网友却表示“不要多管闲事,就要买”,鸿星尔克越劝阻,消费者越觉得可爱、有趣,反而还会更信任,增加了消费者购买的几率。在“咆哮式”“轰炸式”卖货的直播间,“劝阻式”成为了一股清流,反而增加了转化效果。大众火热的共享情绪,遇上“阻力”,便激起了猛烈的火花,助推“野性消费”狂潮。
(三)落下帷幕:情绪降温后归于平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鸿星尔克的光环逐渐褪去。根据舆情监测显示,鸿星尔克舆情传播声量在8月1日达到传播峰值,随后呈断崖式下跌,即便是11月鸿星尔克再次为山西捐2000万元物资,其舆情声量也只是呈现微小的上升趋势,与8月的峰值相比较,相差甚远。据第三方数据统计,在10月份55场的直播中,销量不足1300万元,其抖音直播间30天内的粉丝增量为负29万,几乎每天掉一万粉丝。同时,线下的门店也恢复了平静。狂欢过后,有网友开始吐槽,鸿星尔克的款式老旧,广告也不够新颖。也有不少网友坦言,此前关注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和直播间有趣的评论。
显然,一部分当初的“狂热粉”追捧鸿星尔克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更多的是源于各种情绪的催化和消费心理。某个事件引发的追捧和流量都是暂时的,很容易变成只有舆论热度而没有产品本身热度的“快餐式消费”。品牌自身想永久站在流量之巅,最本质的还得靠品质,消费者狂热一时的情绪并不可靠。毕竟,情绪会褪去,热度会冷却,围观的人也会消散,狂欢过后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
二、鸿星尔克事件中情绪传播动因分析
(一)助力:群体盲目的从众行为
鸿星尔克捐款的举动,一夜之间走上了“流量巅峰”。消费者们带着拯救、同情和爱国的热情涌向鸿星尔克的直播间和线下门店“野性消费”。追其原因,群众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绝对算是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这种情绪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动。实际上,个体很容易受到周围氛围、环境的暗示和影响,情绪会受到大部分人的“同化”,同时行为举止也会被“同质化”。因为人本身就是“群居动物”,都会有融入集体的想法和需求,而“从众”是建立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一种方式。人们不仅可以从这种“从众行为”中增强自身的适应性,还可从“集体狂欢”中获取满足与快感。
从众效应就像是一个黑洞,悄无声息地把人“卷入”,又使人无法摆脱。其实,一部分参与其中的消费者也弄不清楚,只知道大家都在抢购,所以自己也要加入“买买买”的狂潮。这种狂热的氛围一旦形成,很多人都会被感染、带动,引起跟风式的关注、讨论、参与,并不由自主地加入群体之中。在群体的氛围中,所有人都暂时性地失去理智,全身心投入到集体的狂欢中。就像此次事件中,消费者偏向于“快思考”和“快决策”,并不是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人们参与抢购,并不是真的缺少衣服和鞋子,而是被当下对“弱者”同情的情绪和爱国情绪带动以及被周围热烈的氛围所感染,而引发的盲目跟风行为,可能并不是出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二)蓄力:品牌自身蓄势而发
鸿星尔克创业至今已22年,成长道路上波折不断。2003年遭遇大水;2008年遇到金融危机;2015年遭遇大火。虽然艰难,但都生存了下来,近几年也一直在积极调整,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注重质量。随着舆论的发酵,鸿星尔克往日的善举也被“挖掘”了出来。2008年鸿星尔克向汶川灾区捐款600万元及大量抗震物资;2020年向武汉捐款约1000万元物资;2021年的郑州暴雨,他同样没有“缺席”。此外,近几年鸿星尔克还向全国多地残疾人基金会捐款约2亿元。
在被“深挖”后,网友更加感动于这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一夜爆火”之后,鸿星尔克并没有趁机鼓励消费者购买自己的货品,反而是在直播间一再呼吁消费者“理性消费”,成功树立起了一种理性、善良、低调的企业形象。直播间的访客络绎不绝,主播为了不“辜负”大家的热情,连播60小时,播到嗓子沙哑。7月25日货品便被“扫空”,在卖断货后,主播并没有直接下播,而是满足直播间网友的要求开始了才艺表演。不管是鸿星尔克自身的发展、形象的树立,还是后续直播间“上才艺”,都为情绪传播营造一定的氛围,推动情绪的传递和感染,也在为消费者情绪的传播而蓄力。星星之火只是开端,若后续任何环节没有承接上,没有持续蓄力,都难以突破情绪爆发的临界点。
(三)借力:全渠道共同参与
网络时代,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的主体。鸿星尔克爆火的背后必定少不了各类传播者的推波助澜。网友们集体涌入直播间抢购、评论,消费者跟风式到实体店“野性消费”,使火苗越烧越旺。面对消费者突如其来的喜爱,鸿星尔克在天猫、淘宝、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同时还有更多其他力量参与其中,使鸿星尔克的热度持续不减。例如,薇娅在直播间公益助播鸿星尔克,使事件持续升温;自媒体以文章、短视频创作的形式呈现“爆炸式”传播,抖音、快手等平台涌现大量UGC作品;《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点名表扬,引得各路媒体争相报道。
在传播过程中,多渠道传播成为鸿星尔克舆论声量不减的因素之一。其中,微博平台和直播间的互动,增强了网友的存在感和体验感,使原本个体的情绪凝聚在一起,为抢购鸿星尔克产品找到了“突破口”。某一次传播或仅仅某一个渠道的传播力或许是微小的,但每一个渠道汇合在一起却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大大增强了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网络事件情绪传播的冷思考
(一)“野性消费”引发的行业乱象
继鸿星尔克后,“野性消费”现象再次出现。蜂花因“穷”式回复再次激发消费者的同情之心。在网友热情的加持下,蜂花一天卖出两万单,达到以往一个月的销量。无独有偶,拉夏贝尔也想“复制”鸿星尔克的“翻红”,同样是因“破产”“倒闭”的传言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纷纷冲进直播间抢购“打折清仓货”。“哭穷”或许可以短暂引起消费者的同情心理,当消费者见惯了这种“博同情”的方式后便不会再为之“疯狂”,甚至会引起反感心理,想要长久发展还是要靠品牌自身的实力,“跟风式哭穷”营销也会影响正常的行业风气和秩序。此外,鸿星尔克事件的影响还波及到景区。多个景区表示,穿鸿星尔克鞋可享受优惠甚至免门票。人们支持国货、爱国的情绪都可以理解,但这一行为是对另外一些没穿鸿星尔克的游客的区别对待,并不利于市场公平。若想支持鸿星尔克这类有担当的企业,可以选择成为他的“忠实粉丝”,若是要支持鸿星尔克的行为或是表达爱国的情怀,选择直接伸出援手驰援灾区,会不会更有意义?
(二)以爱之名的网络暴力
部分网友在整体氛围的带动下,将高涨的情绪“发泄”到李宁、阿迪达斯等其他鸿星尔克的竞争品牌直播间,一些非理性的网友借着“支持鸿星尔克”的名义,到其他品牌直播间“逼捐”、谩骂,导致一些直播间被迫标明捐款数额、“友军”“支持国货”等信息来表明立场,可网友似乎并不买账,依然打着支持国货的旗号“网暴”主播,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经营秩序。大家都凭借一腔热血纷纷赶来支持“因为淋过雨,想为别人撑伞”的企业家,每个人都抱着好心而来,却在群体的狂欢之中,将好事变成了一场网络暴力。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言:“群体被各种极端情绪推动着,做出不当行为,还以为是自己的选择,但其实他们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他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藏动机的结果。”[2]网友们对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支持的初心是值得鼓励的,但如何能将这种支持落在实处,激发出正面能量,实现双赢,这才是值得思考的。
(三)网络情绪的正面疏导
一时之间,铺天盖地的宣传将鸿星尔克捧上“神坛”,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反感情绪。很快便有自媒体发文质疑鸿星尔克“诈捐”,网上也开始了“诈捐”的猜测,还有部分媒体跟风报道。最后,郑州慈善总会和壹基金对此“谣言”进行回应,才浇灭了不实的言论。媒体作为社会的晴雨表,要及时、准确地引导公众,引导公众学会独立思考。而网络情绪作为一种助燃剂,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本是抱着纯粹的支持心理和质朴的爱国热情,但部分人的不理智做法却与原本的初心相背而驰。若可以将网民的情绪向正向的方面疏导,以此唤起网民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关注与追捧,消费者、企业和社会便可以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鸿星尔克事件中,最初以正面情绪为主,随着事情的发酵和网民情绪的高涨,负面情绪随之而来,且传播的更加剧烈。这种负面情绪一旦爆发,在短时间内便会达到高潮。若不及时有效引导就会产生极强的危害。政府和媒体都应当担任好情绪引导的重要角色,及时引导网民情绪朝正面发展。
在鸿星尔克事件中,消费者在情绪的带领下出现的“野性消费”,本是源自于国人骨子里的温良。[4]本次现象级热点事件中,同情和爱国情绪转化为巨大传播力,具体变现为支持良心企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而后续部分网友负面情绪的宣泄,却让原本好的初心变成了一场“灾难”。支持国货是一件长远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忠实的支持,并不是一次冲动的消费就能体现的,就像人民日报所评论的那样“爱如潮水奔涌,也要如静水流深”。我们应该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身处狂潮也要保持一丝理性。同时我们也应既要看到情绪催化所产生的巨大传播力,也要意识到并规避开情绪传播可能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