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影响与新时期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2022-02-08杨凤娟孔庆娜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际心态培育

●杨凤娟 孔庆娜

社会心态是个体将个人和社会关系进行弥合形成的基于体验、态度及价值意向的一种社会心境状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下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2020年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全文三处提到有关健全心理服务体系和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因此,强化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机制建设,探索符合时代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策略,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和规范行为,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和文明发展。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时代特征

(一)自尊和归属感需求强烈,但呈匮乏感的体验且思想认识较为偏激

当代大学生以“00 后”为主体,他们出生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父母对孩子学业成绩与兴趣爱好的关注比之以往的家长更为重视,父母更多的疼爱与关注,让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归属需要。与此同时又使得大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思想偏激,缺少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有效的自控能力。

(二)情绪情感内涵丰富,但呈两极化的趋势且波动性较大

大学生因年龄和阅历因素均表现出情绪情感的共性表征,情绪情感复杂丰富、不稳定、波动性强烈。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深刻强烈而富有冲动性,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却又容易冲动行事,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呈两极化的趋势。有些大学生缺少主动交往意识与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很难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造成了迷茫与孤独感,也会为情绪困扰的解决带来障碍。

(三)具有明确的人生理想,但缺少作为有效支撑的行动力与详细计划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渴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但是因为较少磨练,他们往往缺少强大的意志品质,在实现理想的行动上有所欠缺。部分大学生因为从小在老师与家长的严密监管与督促之下学习,到了大学后,来自外部的监控力量消失了,自己也因缺乏科学有效的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而影响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四)内心孤独感普遍,但社会焦点意识强且人际互动能力缺乏

长期的校园生活和中国很多家长“包办型”和“绑架型”家庭教养方式,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单纯和依赖,所以,进入大学后,他们缺乏对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认知思维和各种关系的调整,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强烈。同时网络中自我价值和存在感的即时舒适与网络心流的影响,增强了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场域限定和行为限制,从而降低了大学生的人际互动能力。

(五)学业压力较大,但学习持续性弱且学习动力不足

大学生长期的校园生活和“唯分论”学习目标,剥夺了他们生活体验、人际互动和认知提升,又缺乏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和成熟的心理动力推动,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形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加之,部分已然形成的学习退缩行为和学习无意义感,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目标功利性和支持性动力缺乏,各种层叠交织的压力事件导致学习动力持续性缺乏。

二、媒介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影响

(一)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式上的冲突表现

丰富的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以及寻找资源的方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学习工具,网络已经成为公认的增长知识传播信息的途径。但是,网络虽然信息丰富但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互联网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途径与内容,但因其信息的良莠不齐以及各种迅捷便利的生活服务,也为大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带来了现实世界的人际隔阂,过度沉迷于影视剧中的情节更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网络消费的方便快捷造成的过度消费支出,催生了校园贷的大量涌现。

(二)大学生在人际互动形式上的冲突表现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交平台使得网络交友成为常态化人际互动模式,即时互动实现了快速情感表达和心理慰藉。网络的自由化表达功能,也提高了人际交往吸引力和安全性,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但由于大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面对和处理网络“双刃剑”问题,学生交往方式由多维向单一转变,参与线下活动的兴趣降低,形成了网络朋友数量多但信任度缺乏的不健康人际情感和人际交往认知偏差,甚至会加剧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回避行为和掩饰行为,不利于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三)大学生在社会心态上的冲突表现

信息化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在情绪表达、宣泄与调节上的心理需求,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摆脱了现实条件的束缚与制约,增强了学生对知行的选择满足趋向价值的心理倾向,使人际能力不良的学生可以放松地进行人际互动和淋漓尽致地自我主体表达,帮助学生找到了存在感和归属感。但是,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冲击了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没有责任与义务的束缚,撒谎、欺瞒等现象的无界限存在,极大限制和影响了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培养和形成;有些学生将网络视为可以代替一切休闲活动的娱乐方式,再因为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的网络交友局限在网络空间中,弱化了现实人际交往的愿望和情感互动过程,淡薄了人际情感关系,给学生造成更深度的潜在孤独问题。

三、新时期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遵循

一是遵循和发挥高校培育主体的教育原则和使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首先要从培育社会心态开始。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消除部分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自我中心强烈、功利浮躁突显、自卑封闭心理严重等非主流问题导向,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将社会学、积极心理学、教育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发展史等培育要素融为一体,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形成积极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优化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二是遵循和尊重培育客体的成长需要。社会心态的培育大学生实现社会化过渡进行身心体验和知行统一的内化过程,也是形成正确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动力基础。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关系认知和社会认知,形成稳定且良好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和社会认同,使大学生有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有勇气承担起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也有能力面对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和危机事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三是遵循和优化培育介体的教育功能。新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进行学生社会认知调整、思想启蒙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技术载体。因此,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业、自我提升等现实需要,要注重中国国情下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德行品质的养成,要充分发挥多种培育载体的文化熏陶、心理调适、实践体验等教育功能,推动技术智能和心理体验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育空间组合功效,推进技术助力并行到培育场景融合的教育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培育场景生态,使线上线下培育能力优势互补,优化网络平台在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上的教育能力。

四、新时代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策略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

新媒体平台因丰富性、即时满足性、多样性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要充分满足学生对教育载体的兴趣倾向和依恋需要,主动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帮助学生拥有积极的社会情绪和正确的行为导向。在网络多元价值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社会价值选择,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提高道德品行,培养正确的社会认知与行为素养,并身体力行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健康、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性行为互动,达成社会共识,促进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畅通心理问题预警教育渠道,推动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高校在进行积极社会心态的激发与培育中,首先要明晰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怎样的不良社会心理冲突、成长经历中的危机事件、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给大学生造成了怎样的错误社会认知和心理问题以此,全面感知、鉴别、洞察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畅通心理问题预警教育、帮扶和筛查渠道,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深度挖掘以发展性为培育目标的积极心理品质,激活大学生内心中正向的、有力量的积极能量和动力潜能,引导学生自我欣赏、自我觉察、自我接纳和认同,主观能动地进行自我塑造和主观改变。高校还要结合大学生“人在网中,网在心中”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实际,通过网络谈心、网络预约与咨询、网络沙龙、网络班会等教育活动,开展积极情绪的疏导和体验,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动力潜能和增强归属感,提高耐挫能力和意志力,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三)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契合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促进学生观察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高校要立足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视等新媒体工作系统平台,畅通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四级”网络教育渠道,把握重大舆情引导的方向性和掌控性。高校教师队伍要将网络思想教育和课堂教育进行体验式、技术性的一体化智能融合,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双刃”影响,提高学生正确的思辨能力。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要提高对网络问题的认识,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案例分析、名人效应、安全讲座等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拓大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世界格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动能。

(四)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建设共同体,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效的提升

2020 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多次提出了心理健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了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共同体的社会需要和现实意义,说明提高大众社会心态的培育需要多方力量联合联动,合力发挥最大效力。对于高校来说,要畅通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渠道,一方面与家庭建立“家校联合”育人机制,在思想教育、学习引导、心理问题调愈等方面达成信息互通、目标一致,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庭支持系统;另一方面与医疗机构和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医校联动”育人机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心理调控能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

猜你喜欢

人际心态培育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搞好人际『弱』关系
做谦逊的人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还是“看掐架”心态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