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与化解对策研究
2022-02-08王华英
●王华英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各种西方思潮也加速涌入我国,这一现象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十分重大的改变。作为国之栋梁的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祖国的未来的希望,积极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度十分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在大学生理性、有序、健康发展方面,以及促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关注社会政治焦点问题、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踊跃加入政治团体、投身政治生涯等方面入手,以长沙高职学生为例对长沙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围绕“政治参与”这一核心问题,在梳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长沙市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具体表现形式、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进而提出防范现阶段长沙市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从本质上讲,参与政治活动体现的是人们对于国家制度的信仰感及认同感,是国家统治阶层维系其统治的基础,也是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有效手段。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反映最为敏感。大学生对于政治的敏感度受到时局的变化和变革,在言行上走在前列。因此,大学生对当前社会政治治理成果的认同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因此,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研究当前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大学生党建工作具有重大理论及实践意义。[1][2][3]2022 年3 月至5 月,课题组在长沙卫生职业学院、长沙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6 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政治参与度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发放合计750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12 份,达到问卷调查预期。参与问卷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有51%为男性、49%为女性;其中45%的受访在校大学生为文科类学生,55%的受访在校大学生为理工科学生;按性别划分,男生和女生的比例为59:41;按年级分布,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比例为27:36:37;按学校级别划分,重点高职院校、普通高职院校37∶63;根据入党意愿,愿意入党与不愿意入党的比例为87∶13;根据政治观点,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和普通学生的比例为12∶18∶60∶10。为了更加深度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本文对25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也为更加深度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提供了更多访谈素材,为全面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度提供更为详实的依据。[4][5]
二、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参与中的政治认知“负面化”
在校大学生大多理论水平不高,对一些核心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在问卷调查时发现,在谈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观点时,17.5%的学生表示“没有必要提倡”;在谈到自己对腐败的看法时,28.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他们是官员,他们就会贪婪”,有25.6%的大学生表示“礼尚往来”。这既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所面临的深层困惑,又说明了大学生中已经存在政治认知“负面化”现象,进而直接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6][7]
(二)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中世俗化功利化比较严重
在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态度积极性较高,但功利主义倾向也很明显。在提到“参加政治活动的原因”时,22.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带来实际利益”;说到“毕业后将报考选调生和公务员”,有75.3%的大学生选择“是”,在报考原因的选择上有61.3%的大学生认为是“端上了铁饭碗”。根据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只有26.7%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选择“可以早日成才”的学生仅占25.5%,16.3%大学生认为入党是因为“大多数同学都在要求入党,自己主要是随大流”,15.6%大学生认为入党是可以“为社会多做贡献”,还有13.6%的大学生入党的目的是“可以得到好处”。造成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显然,不能用单纯的道德标准进行判断。主要原因,首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消极影响;其次,也受社会政治评价体系偏好所制约;另外,与经济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不力也有关联;加之,媒体对在校大学生宣传的正面报道比较少,而负面报道偏多。[8]
(三)政治“认同感”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6 所职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政治“归属感”不强,在回答“你认为最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一项中,仅69.9%的在校大学生选择“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关注的是国际大国关系和未来科技,28.6%选择“军事”,25.4%选择“国民教育”,远低于51.7%的大学生选择“体育、文学和娱乐”。而对政治参与活动选择“不感兴趣”或“不喜欢参加党团组织活动”的大学生占45.5%。显然,在校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程度要高于政治问题,说明在一些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政治冷漠现象。[9]
(四)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效能感有待提升
通过对712 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可知,当前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效能感普遍偏低。在回答问卷中的“您是否有意愿参加地方人大选举活动”一项中,有48.8%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不愿意”。对于选择的原因,他们主要认为“自己的参与不会起多大作用”。尽管其他41.2%的大学生愿意参加投票活动,但近4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随意投票给候选人”。[10]
(五)“信仰危机”现象
问卷调查表明,有59.6%的大学生信仰“共产主义”,有21.5%学生选择“没有明确的信仰”,16.8%的人信仰宗教。大部分学生只关注经济、娱乐、社会趣闻等现象,不愿意关注一些党政宣传册等党性知识宣传活动。甚至有78.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行为对政府活动没有影响”。[11]
三、提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感的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各种西方思潮潮水般涌入国内,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同样受着相当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应在正确努力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努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
(一)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切实改善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
一是全力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通过沟通交流、培训教育等渠道,将大学生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特别是以素质教育为红线,把思想政治道德建设摆在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首位,有效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公民责任感和个人道德感。二是强化媒体宣传,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意识形态是“系统地、有意识地直接接地反映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现象”,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不少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不同的政治思潮和价值观念也都不断涌现出来,极易影响到十分理想化的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因此,宣传、新闻、出版、文艺等媒介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信心。[12]
(二)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
一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调查、时政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熟悉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形成正确的政治认识。二是坚持以党团组织为平台,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引导教育作用,通过开展时事政治学习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文化娱乐活动、社会实践和民主法制宣传活动。[13]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组织优势,拓展政治参与途径,促进政治参与
党团组织在地方高职院校政治引导过程中担任的角色举足轻重。高校党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意愿,培养大学生政治意识和政治思维,提高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的信心。[14][15]
(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创造多元化机会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更局限于自己的范围。拓展大学生视野,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现代大学生教学实践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创造更多的个人和政党机会。[16][17]
(五)坚持国家、地方高职院校、企业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管理,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18]
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合作,特别是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形成积极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真正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性。[19][20]
总之,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本领的同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当代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必须在基本了解和认识国家政治、社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通过政治参与从而达到对国家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规则和政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的重要阶段,大学期间的政治参与对大学生一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意识较强的青年群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对促进我国公民政治意识的觉醒,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合理引导他们进行政治参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都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