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戏剧分析

2022-02-08满芳卿

剧作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人鱼剧场戏剧

■ 满芳卿

以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联手英国著名实验戏剧公司 Punchdrunk制作的上海版《不眠之夜》为代表的沉浸式戏剧在中国的成功上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和研究。戏剧从业者则更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对沉浸式戏剧做深入的分析与预判。

一、什么是沉浸式戏剧

沉浸式戏剧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也称浸没式戏剧。“浸没”的主体为观众,即观众不仅参与戏剧演出,还会在参与的过程中浸没于其中,成为戏剧演出的一部分。这无疑是对观演关系的一种革命性重构,打破了传统戏剧中那无形的“第四堵墙”,改变了台上表演、台下观看的观演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了观演关系。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他们都能在沉浸式戏剧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性,演员的表演空间被扩大,可以出现在演出场地内的任何一处,而观众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座位,而是可以更随性地选择观看角度与顺序,被动抑或主动地参与到剧情中去。因各自所选择观剧视角的差异,观众所看到的人物和剧情还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甚至会因个体的参与而改变剧情的发展,这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传统观演关系所不能给予的全新的观剧体验。

以中国先锋派戏剧代表人物孟京辉创作的中国首部浸没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为例,简单描述下沉浸式戏剧。该剧首演于2015年6月,演出地点依然是孟京辉的大本营——蜂巢剧场。为了满足浸没式戏剧对演出空间的要求,创作者对蜂巢剧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虽不及《不眠之夜》的9738 平方米建筑面积之大,但包括剧场大厅、咖啡厅、休息区、楼顶以及楼梯空间都全部被利用的格局,也营造出了迷宫一般的路线。观众进入演出空间后完全是自由的,可以选择跟随任意一位演员,去往任意的楼层,进入任意的房间。演员的表演就在观众之中完成,男演员和女演员的争吵对峙也许离某一位观众只有10厘米的距离,观众可以近距离看到他们脸上细微的表情,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因愤怒而沉重急促的呼吸。此时,观众仍然可以进行选择,或是像以往观剧时一般,屏气旁观,或是主动参与其中,帮忙劝架。

二、沉浸式戏剧的特征

1.戏剧结构的多线程

如何在戏剧中营造氛围让观众有“沉浸”感?反观人们在生活中获得沉浸感的时刻,都是“相信真实”与“感同身受”之时。将此原理运用到戏剧中,即要构建一个令观众绝对相信并亲身投入的环境与故事中。沉浸式戏剧的第一个特征便源于此,它往往采用多线程的叙事结构。这里的多线程并非指代戏剧结构的双线或多线结构,传统戏剧中的主线副线结构为完整的同一空间中的单一线性结构,而沉浸式戏剧的多线程结构则是立体的、多空间的,其每一个人物都拥有属于自身的完整的单一线性结构,拥有独立的行动线和事件情节。如在《不眠之夜》的演出中,观众跟随麦克白或者麦克白夫人,会随着该人物的行动而观看到属于他们各自的剧情。即多个角色在不同的空间里演绎着不同的情节,他们彼此之间也会相遇、纠葛、分开,共同完成整场演出。观众选择跟随不同的角色,也就决定了所能观察到、参与到和体验到的真实场景与感受。

2.演出空间的重构建

前文提到,沉浸式戏剧必须要打破“第四堵墙”的存在,这也就注定了它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充满设计的剧场表演空间的建立或改造,是沉浸式戏剧最为显著的特征。沉浸式戏剧往往从创作之初便会将空间的构造考虑进去,将平面的情节和表演拉伸到多维度的空间中去,构建一个立体的、平行时空内发生的故事。而空间的打造则会完全依据这个独有的故事而进行,即沉浸式戏剧的演出剧场基本都是一个独特的、不能与其他演出相兼容的剧场,且都具有占地面积大、空间分割多、样式各不同的普遍特点。如中国版《不眠之夜》位于上海静安区的演出剧场,是一座建筑面积达9738平方米的6层楼,其中包含的房间高达90个,对这座烂尾楼的改造与加固耗资近5000万,最终成为名曰“麦金侬酒店”的演出剧场。戴着面具走进这座复古又神秘的“酒店”伊始,观众的“沉浸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孟京辉导演的《死水边的美人鱼》,最初除北京蜂巢剧场外,没有在任何其他剧场演出过,直到2017年在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立合作后,《死水边的美人鱼》才第一次走出蜂巢剧场,来到了特意为该剧打造的演出场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总面积为2300 平方米的3 层教学楼内。

3.互动参与的体验

沉浸式戏剧的互动和传统戏剧中的互动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戏剧的互动行为并不能让观众有真正的参与感,它们仍然是台上表演的“工具”,更无法获得“沉浸感”。而沉浸式戏剧却可以让观众通过多种感官行为体验到真实感。如《死水边的美人鱼》每场演出中总会有被角色选中的观众,与角色一起牵起手跑到一个房间中进行一对一的表演,或倾诉、或对话、或共饮。据很多被选中的观众反馈,在那个狭小的、密闭的空间内,那短短五分钟的表演却往往是整场演出令其最难忘、最释放的部分。尽管由于多线程和多空间的设置常常会令剧情难以捉摸,但这近距离的互动体验却足以填补其对完整剧情的渴望与探索。流动的演出、流动的空间、流动的剧情、流动的观看,随时都有出其不意的互动出现,让观众体验到自己就是这故事的一部分,这就是沉浸式戏剧无法被传统戏剧取代的明显特征。

三、沉浸式戏剧的受限因素

1.对演出人数的控制

沉浸式戏剧受流动空间和互动体验所限,为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往往要控制每场演出的观众人数。如中国美院版《死水边的美人鱼》每场限制观众249人,中国版《不眠之夜》每场限定人数350人。常常每轮演出刚一开票便很快售罄,大有饥饿营销之嫌。而经过漫长的等待最终抢票成功的观众,因期望过高反而对演出大失所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对演出空间的要求

因对演出空间的特殊要求,一部沉浸式戏剧的诞生是极其不容易的。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对演出空间新建或改造的资金成本都是十分巨大的,这也导致了国内沉浸式戏剧的数量屈指可数,且一旦确立后具有不可移动和不可复制性。一些非庞大叙事的沉浸式戏剧虽成本低,创作周期短,但也因其规模较小、叙事逻辑和故事的悬疑惊悚而被人将其同“密室逃脱”游戏相混淆。这也是国内沉浸式戏剧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3.对观剧审美的挑战

习惯于传统戏剧审美的观众还是执着于完整剧情,而对于更侧重观众体验感的沉浸式戏剧来说,多线程的戏剧结构很难让观众通过一次观看便窥得剧情全貌,有些观众需要通过猜测,或和多个观剧的同伴共同拼凑出完整剧情。而对于一些腼腆内向,甚至社恐者来说,他们的参与度较低,互动性较差,很难获得体验感、沉浸感,同时又无法获得剧情的满足感,这部分观众是很容易流失的。相对来说,有适当观看引导的沉浸式戏剧,在本土更容易被接受,被追捧。

猜你喜欢

美人鱼剧场戏剧
我和美人鱼过一天
有趣的戏剧课
丑萌的“美人鱼”
放生一条美人鱼(下)
欢乐剧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论《日出》的剧场性
海里有美人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