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双减”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2-02-08姜俊华
姜俊华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把落实“双减”政策作为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的良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又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品格素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加法”,以更好地满足农民对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农村孩子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
一、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意义
(一)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双减”政策,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双减”旨在恢复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轻家庭经济、精神负担,避免应试化、短视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全面夯实人才基础,进而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供了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然而,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大家更关注眼前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对学生长远发展的价值引领。而“双减”政策的出台,调正了学校的办学方向,为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强化了学校主阵地作用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这既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专业要求,也是对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再次确认。学校不仅要做好自身的事,还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成长的角度,发挥好引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通过“双减”,我们既要避免让家庭教育替代学校教育,更要避免让校外培训机构主导学校教育。
(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科类的校外培訓负担,是为了让学校担负起更重要的教育使命。“双减政策”在具体任务上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学校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政策保障。我们要依据“双减”政策,谋划学校新格局,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策略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需要重新审视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着眼于高质量的布局,实施有效策略,借“双减”契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教师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实践,我们逐步领悟到,让教师从被动的“任务执行者”变成“有思想的探索者”是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加强师德建设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带领教师在当前多元复杂的价值冲突中,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筑牢“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教”的信念,感受学生生命多样发展的美好,体验学生生命成长的勃勃生机,做一名站在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立场、有坚定职业信仰和教育思想的探索者。
2.引导教师在“提质”上下工夫
面对“双减”政策,教师们有很多疑虑:学生的作业量减少了,所学的知识能巩固吗?能力能提升吗?学生课外不参加培训了,不会的内容怎么办?面对“减负”,我们要如何提升教学质量?面对这些问题与困惑,学校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大胆创新,把“量”上减少的时间用在提升“质”上;从片面的学科知识教学转向全面的学科育人。借“双减”契机,我们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一是课堂教学如何既能夯实基础,又能促进学生品格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二是面对作业改革,如何在作业设计上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三是在做好课后服务方面,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保证教育教学回归学校的主阵地。
(二)发挥学校主体地作用
为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在发挥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上下足功夫,把“提质增效”落到实处。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重视学生作业,作业问题关系到教师、学生与家长。作业量的问题并不是作业数量出了问题,而是与作业有关的课堂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作业这个环节就会负载过重,教师往往通过大量枯燥的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成绩。要减轻作业环节的教育负担,学校就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夯实知识技能,又能提升学生的品格与素养,保证学生在课堂内学足、学好。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首先要重新定位作业的教育功能。“双减”不只是减少学生的作业数量,还需要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拓展性、探究性、实践性作业,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构建“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统计分析—讲评辅导”的完整作业体系,实现“以少胜多,以少增效”的目的。
2.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双减”政策要求“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校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将眼光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做了精心的安排,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校有关学生课余生活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学生吸引力最大的就是学校的社团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艺术、体育、科技实践、人文发展,等等。不同的活动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把立德树人目标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双减”政策为学校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我校抓住“双减”机遇,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1.创新思政教育阵地
学校把每周一的“国旗下的思政课”作为重要宣传阵地,每周设计一个宣传主题,每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全员参与升旗活动。通过朗诵、歌唱、舞蹈、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教育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入心入脑的具体活动。每一次升旗仪式,台上台下的师生、家长内心都会受到震撼。这样全新的、常态化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师生的喜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学校将艺术教育特色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理解与体验了活动主题,提高了德育的实效。如学校春节时组织开展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我们的节日·传承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开展了“学雷锋——做新时代好少年”红歌演唱会;将“清明”祭奠先烈活动与书法、版画雕刻相结合,寄托对先烈的哀思;“粽叶飘香”端午活动与手工制作、编织艺术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多彩的民俗文化;少先队建队日,召开“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大队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特长的舞台;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来学校参观;组织开展了“我是校园接待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文明礼貌习惯。
3.加强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劳动教育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部署,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和谐发展、有尊严、有能力的一代新人。劳动教育不是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而是强调把劳动教育课程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合作,将劳动教育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课程有机联系起来。我们每周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家庭或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我能自己收拾书包、书桌”“我是父母的小助手”“我认识的劳动工具”“我是种植小能手”等劳动实践活动。我们还充分利用农村劳动资源,建立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多种劳动实践活动。此举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各种劳动技能,还使学生养成了劳动习惯,培养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4.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为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学校以大连市本土教育家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既重视“知”的教学,又重视学生“情”的发展。我校将学科教学的“情”定义为学生学习的情感、情绪、意志和品格;“知”不仅是指知识技能,还包括思维方法、关键能力;“情”“知”共同指向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中,我们着力倡导“深刻的学习体验”,促发学生积极乐学的学习情绪,塑造良好的学习品格,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育人目标保持一致。
(四)发挥学校艺体特色优势
我校是“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有丰富的艺术教育课程,除了舞蹈、合唱、器乐、剪纸、版画、绘画等传统课程外,还将民乐、民间鞭扇舞、编中国结、书法等纳入学校的艺术课程中。学校购置了200多台口风琴,推广“口风琴进课堂”活动,形成了音乐教学一大特色。我校还编写了《舞韵》《丝竹之声》《歌声悠扬》《纸上宝石》《彩墨飘香》《纸蝶翩翩》等校本教材。学校要求各班每天保证不少于10分钟的“班班有歌声”演唱时间,被评为“大连市班班有歌声窗口学校”。
我校还是校园足球、田径后备人才基地校。我们在开足体育课的基础上,坚持大课间活动,每天上下午各一课时。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坚持体育与艺术融合,有儿童广播体操、花式跳绳和校园集体舞。我们利用寒暑假,通过体育学科线上作业的形式,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在班主任、体育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紧密配合下,学生的线上锻炼参与率達到100%,改变了以往学生体育技能测试不达标的局面。在2021年大连市中小学生体育技能达标测试中,我校达标率为90%。
(五)提高校内课后服务质量
落实“双减”政策,学校需要提高站位、统筹规划,将国家“双减”精神切实转化成学生、家长的获得感,实现课内课外联动改革,把课后服务作为提质增效、整体减负的重要一环。
课后服务也要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在经历了一天的学习后,难免身心乏累。学校倡导教师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安排以“动”为主的活动类课程,如体育、实践活动、游戏、专题学习等;第二时段安排以“静”为主的学科辅导类课程,如指导学生写作业、答疑等。
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高效学习、充分发展。学校在课后服务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体现分层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对学习吃力的学生主要开展作业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拓展内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
课后服务课程除了艺术社团课程,还有体育、科技实践、学科拓展类课程,这些课程把课后服务变成激发学生潜能的契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联动与共享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在师资力量、家长素质等方面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从内部突破、谋划,联动区域外部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我们加强与域内、域外学校的合作联动,与域内城区小学建立“教育联盟合作校”,充分利用各校的优质资源引领、辐射,带动我校的全方位发展。我们与域外的名优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与名校比肩,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倡导全学科教师精心挑选、合理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建设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了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年级和各主要学科课程资源及丰富多样的优质专题教育资源,全部免费使用。我们还向学生、家长推荐优质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优化学校课程,弥补了我校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短板。
三、落实“双减”政策的几点思考
(一)要全面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
我们需要认识到,实施“双减”政策,不仅在于为学生减负本身,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让教育真正回到学校、回归素质教育。可以说,这次“双减”政策是一项革命性举措,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公平,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双减”的本质不仅仅是减负,更要“提质”。学校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教师的素质要跟上“双减”的要求
“双减”政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减出来的空间应该增加什么是当下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也是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任务。学校不仅要从教育教学管理角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从专业角度加强对教师的指导与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专业与使命的双向强化。
(三)落实“双减”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要保证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学校需要重构教育格局,加强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领,为学校教育奠定坚实的家庭文化基础和社会文化保障。“双减”政策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与重建,需要校内校外联动变革。落实“双减”政策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四)解决课后服务给教师带来的“后顾之忧”
学校在解决课后服务的“燃眉之急”时,要重视教师的“后顾之忧”,不能让教师的教育热情被超时超量的工作消磨掉。我校要实施“双肩挑”的统筹思路:一肩挑社会服务的规范职责,一肩挑对教师团队的服务保障。“双减”政策提倡大胆探索弹性工作制,我校顺应要求,积极作为,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利用错峰编排等办法,为轮值服务教师创造弹性休息时间,为教师送去温暖与关怀。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