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语文学科高质量作业设计策略
2022-02-08李世春
李世春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有关“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结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高质量作业设计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策略来实现。
一、以语文学科知识内在联系为核心,设计基础性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双减”政策后,语文学科基础性作业应该以学科知识前后连续性强、相关知识拓展性突出的核心内容为主,这种基础性作业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能引导学生主动梳理相关知识,拓宽视野,促进思维全面发展。
在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课时,教师在全面完成该课的所有教学任务后,可有目的地引导、启发学生感悟《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理,把该课的基础性作业设计为:
同学们,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到过庐山,也写过庐山。其中以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最为著名,连本课作者、北宋文毫苏轼读到“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也十分赞赏,并为此写出了“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的诗句。请大家回想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白居易游庐山后 ,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联想到李白集状物、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然后,教师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其与本课所学的《题西林壁》做比较,让学生对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苏轼的思辨哲理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教师再围绕庐山诗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动交流,巧妙地把白居易游庐山所作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诗引入,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受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游庐山时发出的感慨,甚至还可以通过激发学生所掌握的物理学科、生物学科知识,解析海拔高度与温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因为地处海拔1100~1200米之间,根据物理学科的知识,在标准大气压下,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要降低6℃,所以才有了诗人在《大林寺桃花》中发出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感慨。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基础性作业,既让学生拓展了学科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
设计语文基础性作业,教师一定要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为核心,以关键知识为纽带,有目的地开展知识的前后纵向联系或是相关知识的左右横向联系,同时要避免盲目、无效、生搬硬套的知识组合,以免导致语文基础性作业在巩固学科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增加新的负担。
语文学科中跨学科的内容很多,教学文言文《三峡》,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连接,还可以与现代集防洪、发电、航运为一体的“三峡工程”相联系,有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连接,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拓展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以语文学科知识要点和核心内容為整合点,设计跨学科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时,应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时,应该主动开展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设计高质量的跨学科作业,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隆中对》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释译全文的同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
课文“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中“抑亦人谋也”的“谋”字是全段的关键字,请同学们想一下应该怎样理解“谋”,再根据你们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知识,说一说历史上曹操为了打败袁绍进行了怎样的“谋”。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全面理解这里的“谋”是“谋划”的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系中国历史《三国鼎立》一课的历史知识,知道了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了增强实力,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曹操还把汉献帝迎到许昌,用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公元200年,河北一带的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由于曹操几年来一直采取增强实力的措施,再加上开战时采纳了谋士许攸袭击袁绍屯粮处、火烧粮草的计策,顷刻打败了比自己实力强大的袁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这样的作业设计,是以语文学科文言文中的“谋”为知识整合点,构建起语文与历史、地理学科间的知识连结,这种形式的知识连结,既强化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巩固,又促使学生主动拓展、联系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使知识从学科“割裂”走向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观。
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课,教师可根据本课的核心内容,设计这样的跨学科作业:
《曹刿论战》一文的核心是曹刿与庄公在齐鲁长勺之战前,围绕如何取信于民进行的重要对话:“(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请同学们课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的历史学科知识,再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仔细分析一下,曹刿为什么认为只有当庄公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能“取信于民、战胜齐国”?
课后,通过联系所学的历史学科知识及查询与检索网络资源,每个学习小组都围绕教师设置的作业形成了一份总结分析材料。通过各小组间的彼此交流,大家了解到,《曹刿论战》发生的历史年代是我国的春秋时期。由于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社会关系出现了激烈的变革,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社会尚未确立,处在“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这个时期,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治国方案。儒家代表学派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德辅民”的社会治理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了“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理念;战国时期出现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主张建立“兼爱”“非攻”“尚贤”的理想社会;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建立“上法而不上贤”“以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等等。
通过完成这样的作业,同学们了解到当时曹刿所在的鲁国虽然面对社会各类治国安民思想的冲击,但依然固守西周以來“以刑统民”的治国理念。春秋前的西周统治者一直以“礼”和“刑”两条原则管理社会,“礼”是不成文的法典,主要针对贵族的行为;“刑”则是有条文的约束,专适用于“庶人”,即民众的行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对西周时期社会管理的准确概括。基于此,《曹刿论战》中,才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思想。
这样的跨学科作业设计,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巩固、拓展、加深学科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合作探究、总结交流、归纳综合等多方面学习能力。
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联系历史学科,还可以整合其他学科。比如学习《黄河颂》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与音乐学科的《黄河大合唱》等歌曲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在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以与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在设计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语文学科要点知识或核心内容为结点进行设计,在注重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开放性的同时,保证作业的“语文性”,保证作业根植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之中,以巩固、拓展语文学科知识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丰富、发展学生综合知识和各项能力为方向,全面实现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效能。
三、以语文学科特点为立足点,设计实践性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针对语文学科教育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语文学科实践性作业作为作业设计的主要路径之一,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实践性作业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地设计不同类别的作业。
比如,教师可以从“说”的角度设计语文实践性作业,低年段的作业是讲故事、猜谜语,进行简单的语言表达;中年段可以开展竞聘演讲、知识竞赛活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表述;高年段可以组织辩论大赛、用外语翻译成语、诗词等较高难度的语言活动。从“写”的角度设计实践性作业,低年段可以进行小报、诗配画等文本编写活动;中年段可以开展对周围人的专访、介绍家乡一景等文本撰写活动;高年段可以围绕周围环境,开展调查报告撰写等活动,还可以结合中小学开展的研学旅行、劳动实践等活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性作业。
设计语文学科实践性作业,教师要立足语言应用、思维创新开展实践活动,突出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性作业完成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提升自我感受,使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在评价语文学科实践性作业时,要以增值性评价为主要手段,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更要考虑学生在实践性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进步幅度与情感变化,开展多元、多样的综合评价。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