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技术用于急诊骨创伤中效果评价
2022-02-07王智斌
摘 要:目的 针对损伤控制技术用于急诊骨创伤中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骨创伤急诊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骨科创伤方法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同时对比组间V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干预方法后,试验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骨创伤急诊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干预的有效率,同时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损伤控制技术;干预效果;并发症;骨创伤急诊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2)-2-0172-03
骨创伤主要是指患者由于外力损伤,造成骨骼、骨关节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损伤。近年来,骨科损伤正在逐年增加,而急诊骨创伤往往比较危急和凶险,致残率、致死率也较高[1-2]。而严重骨创伤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对伤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方法十分重要。损伤控制技术是在创伤早期给予及时干预,利用微创、外固定等技术暂时稳定骨折,简单控制出血,处理软组织损伤,清除污染保全伤肢,避免生理潜能进行性耗竭,为二次确定性手术赢得时机、创造条件[3]。利用损伤控制技术对骨创伤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干预效果,减少并发症出现的概率,避免患者出现伤残或死亡的严重后果[4]。此次研究针对骨创伤急诊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和常规技术分别进行干预,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骨创伤急诊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研究的对象,在试验进行前,均对患者进行统计,根据患者的年龄、过往病史、自身免疫疾病等情况进行筛选,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患者中,女15例,男10例;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8.52±3.24)岁;4例击打伤,7例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切割伤。对照组患者中,女12例,男13例;年龄:30~46岁,平均年龄(39.25±3.34)岁;5例击打伤,8例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4例切割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对骨创伤的诊断标准[5]者。
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心肺功能不全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创伤干预技术进行干预,比如:通过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临床质保,做好护理记录,指导患者正确创伤处理等。
试验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干预:①早期。针对出血的患者及时清理血污并进行止血,采用一些简单快捷的方法对病情及时地控制,比如:稳定骨折、防止感染等,并对患者的年龄、创伤类型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制定有效合理的干预方案,方案制订完成后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为其讲解方案的实施过程并寻求患者的合理意见对方案进行改进。②对患者病情予以监测,患者若出现骨折或者软组织受损的情况,要对患处进行及时的处理;患处若受损严重,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手术干预。③密切地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并发症的出现,若出现紧急情况,应立即急救。④后期。患者进行对应干预后需要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对于日常生活要谨遵医嘱。若患者是前臂骨折,指导患者进行双手叉腰、挺胸、伸展手臂等运动;若是膝关节骨折则需要引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运动,而后进行膝关节运动。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1个月后的干预效果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同时对比护理1个月后组间VAS评分。
临床效果划分: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骨折部位愈合完好,肢体功能无障碍;有效:患者的骨折愈合良好,肢体功能无明显的障碍;无效:患者的骨折未完全愈合,甚至出现延迟愈合的现象,患者的四肢功能出现明显的障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并发症:伤口感染、骨不连。
VAS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定,分值为0~10分,
患者得分越低,说明疼痛越小[6]。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有效率对比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试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對比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受到不同力度的暴力打击(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意外事故)是造成机体骨创伤的主要原因,该种情况会导致骨组织的连续性完全中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大部分出现意外的患者进入到医院已经是休克的状态,为了采取更加有效的干预方式,需要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7]。但是患者在此时进行手术的话,则有可能会因为创面的扩大以及长时间的手术而死亡,同时在手术后容易出现创口感染、肿胀等并发症,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患者在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身体内部的环境会加重机体的损伤,再次进行手术修复会导致身体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实施损伤控制技术是关键。损伤控制技术在患者出血时采取简单快捷的止血方式,从而阻止病情的恶化;在身体机能稳定的情况下再选择做手术,能够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若是患者出现骨折或者软组织受损后,局部则会出现水肿的症状,患处在受到暴力打击后由于血液循环等影响出现肿胀,医疗人员在处理下患肢时避免下肢出现关节粘连情况,同时避免影响患者的及时恢复,待及时控制出血后,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干预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使得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及时恢复。
此次试验表明: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干预方法后,试验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与程秀雨[8]学者的研究结果大致相似,具有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骨创伤的急诊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技术进行干预,能够提升干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及致残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光磊,孔令山,赵文斌.损伤控制技术运用于治疗骨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5):54-55.
[2]谭明东.多发伤骨盆骨折患者早期急診救治流程的建立方法及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3):1690-1692.
[3]张达.探讨在骨创伤患者的治疗中运用损伤控制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6):85-86.
[4]杨会祥.损伤控制技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应用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0,25(5):955-956.
[5]李锋,冯建书.骨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20-21.
[6]孙吉鹏.VSD及损伤控制技术在高压电击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3):108-110.
[7]钟华强.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8):18-19.
[8]程秀雨.损伤控制技术应用于骨创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7):65-67.
作者简介:王智斌(1980.5-),男,汉族,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创伤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