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普陀区某二级医院成人食源性腹泻病例分析

2022-02-07胡文琰林子义田霞

健康之家 2022年20期

胡文琰 林子义 田霞

摘要:目的 对上海市普陀区某二级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病例开展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食物源性腹泻疾病诊断、治疗、监测、防治等工作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收集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肠道门诊2020年7月~2021年12月接诊的腹泻病患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按照市疾控要求采集粪便或者肛拭子样本,对粪便样本进行肠道细菌和肠道病毒检测,对患者临床症状、可疑食品暴露史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前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就诊腹泻病例共1259例,有可疑饮食史者249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131例,男女性别比例为0.9:1,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人(18~34)岁为主,职业以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为主。户籍以本市常住人口为主。可疑食物史类别中以肉类及肉制品(20.5%)、果蔬类(8.4%)、水产品(32.1%)的比最高。可疑饮食史就餐地点分析显示,就餐地点为家庭的占比50.2%(125/249),餐饮店占比44.1%(110/249),排档占比3.6%,食堂占比2.0%,外卖占比1.7%。249例食源性腹泻病例中,首发症状为腹泻占比最高(71.5%),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分别为腹泻、腹脹、腹痛、恶心、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和呕吐,大便性状以水样便(59.0%)和稀软便(38.9%)为主。共检测249例生物样本,检出阳性菌株91例,其中,细菌感染17.3%(43/24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病毒感染18.1%(45/249)。结论 食源性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比较高,主要食源包括水产品、肉类、果蔬,提示应加强食品监管,防止聚集性暴发。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腹泻病;致泻性大肠杆菌

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指食品中的致病因素经口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1]。本研究对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上报的食源性腹泻病例就诊数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食源性腹泻病临床诊断、防控提供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及监测对象

本次的监测资料来源于2020年7月~2021年12月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1259例病例,并且在上海市腹泻病监测系统中登记有可疑饮食史的腹泻病例。

1.2 监测内容和方法

参照WHO定义,24h内排便≥3次,且粪便性状呈水样便、黏液便,或伴有脓血便、血便的腹泻病例,同时在过去3日内有可疑饮食史的病例,均为监测对象。就诊医师对就诊病例做好问询和体格检查,并于上海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腹泻病二期平台完成信息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日期、发病前饮食信息、主要体征与症状、既往史、流行病学史、用药情况、诊治情况、标本采集、诊疗信息等。市、区疾控中心负责对监测点医院开展现场质控监督、管理和指导,并参与到每季度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中。结合区哨点医院指定采样抽样比例(10:1)进行间隔采样,如所在监测点采样间隔为10,则采集第10、第20……第n个监测对象排泄物标本。发现有可疑饮食史的患者,进行食源性采样。

1.3 样本采集、运送及检测

首诊医生规范采集粪便/肛拭标本,将标本尽快送到上海市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开展病原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1259例患者中,有可疑饮食史者249例,男118例,女131例,年龄分布以18~34岁为主,职业以干部、职员、离退休人员为主。户籍以本市常住人口为主。

2.2 可疑饮食史

可疑食物史类别中以肉类及肉制品(20.5%)、果蔬类(8.4%)、水产品(32.1%)的比例最高。见表2。可疑饮食史就餐地点分析显示,就餐地点为家庭的占比50.2%(125/249),餐饮店占比44.1%(110/249),排档占比3.6%,食堂占比2.0%,外卖占比1.7%。

2.3 临床症状体征

249例食源性腹泻病例中,首发症状为腹泻,其次为呕吐、腹胀、腹痛。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分别为腹泻、腹胀、腹痛、恶心、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和呕吐。

2.4 微生物样本总体检出情况

共检测249例生物样本,检出阳性菌株91例。其中,细菌感染17.3%(43/24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病毒感染18.1%(45/249)。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实际上已逐渐呈下降趋势[2~3]。我国每年平均65人中就有1人罹患食源性疾病[4],我国自2011年起开始关注食源性疾病相关监测系统的建设,包括疾病暴发监测网、病例监测网、疾病分子溯源网络、疾病致病菌耐药监测网等。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一直在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本研究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病例的监测数据,分析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相关可疑暴露食物及检测出的主要致病病原微生物病原学特征,这对于了解上海市普陀区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病毒病种以及公共卫生预防有重要意义。在沿海城市,就诊患者的自述可疑饮食史以海产品、肉与肉制品和果蔬类为主,还有一部分不明食物。水产品、肉及肉制品因为蛋白质含量丰富,细菌繁殖快速,是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食品。但是最近几年,由蔬果类食品所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数量也呈上升趋势[5],这可能与当地人生活节奏较快、工作繁忙、蔬果农药残留过多有关。这些数据提示要经常开展肠道相关传染病健康宣教工作,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的普及,从而提高广大市民疾病的防控意识,改变市民的不良饮食习惯。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以诺如病毒感染为主,与其他省份、上海市周边县市相关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深圳市和广州市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病原体检出最高的是轮状病毒,其次是诺如病毒;而大连市、黄浦区、青浦区食源性腹泻病例中,细菌性腹泻病原体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提示感染性腹泻病的致病因素存在着地区差异。沿海城市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有所增加,并且在2016年开始超过轮状病毒,这与诺如病毒作为取代轮状病毒成为胃肠道疾病(儿童)的主要病原菌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发现,海贝类产品中含有大量诺如病毒,沿海城市食源性腹泻病例以诺如病毒感染为主要类型正是因为此,并且食源性疾病在传播过程中,也为诺如病毒感染提供一定路径,生食海贝类等海鲜产品或加热不均匀食用食品均易产生感染性腹泻,上海作为沿海城市,海鲜产品随处可见,因此居民饮食出现诺如病毒的风险是比较大的,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监测结果表明,上海市普陀区感染性腹泻防控形势相对严峻,青壮年人对于食源性腹瀉的抵抗力相对最高,但是由于诺如病毒疫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市民更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社区应加强对市民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人群良好的卫生习惯如调理好自我身体架构,经常喝水、注重保暖这些行为均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保持健康心态也可以加强免疫功能。

今后肠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工作为食品卫生监测、聚集性食物中毒和监测感染性腹泻病以及疫情的暴发。各级医院也要将食源性疾病监测以及防控工作作为重点,定期总结监测结果,结合检测结果分析市民饮食习惯及健康行为,并提出高效的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1] 马小珍,任敏,廖雪春,等.2011—2020年成都某哨点医院5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病原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2,38(9):1256-1260.

[2] 郭晓磊,万江民,向浩.2018—2021年池州市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疫情监测结果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22,20(3):119-124.

[3] 徐雪华,李金萍,邓文海,等.2017-2020年山东省莱州市细菌性腹泻症候群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22,28(9):714-716.

[4] 罗银波,刘力,杨栋,等.湖北省随州市某工厂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调查[J].疾病监测,2022,37(8):1128-1133.

[5] 黄曦,罗艳,雷澈.四川成都2018-2020年诺如病毒感染腹泻患儿基因型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22,45(4):3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