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负重位与非负重位下肢力线的差异
2022-02-07周贵龙袁宝明
周贵龙 袁宝明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常用于晚期膝关节病变的手术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一致认可和支持[1]。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使膝关节病变的患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扩大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使用范围[2]。全膝关节置换术之所以受到热烈追捧,是因为此法通过准确重建下肢力线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还可延长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使用时间[3]。负重位与非负重位X线片拍摄在临床上皆可用于测量下肢力线,但据相关学者研究中指出负重位X线拍摄的效果更好,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4]。虽然负重位与非负重位X线片拍摄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目前尚未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5]。基于此,此次研究针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负重位与非负重位X线片拍摄,旨在通过分析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不同,进一步深入探究两种X线片拍摄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45±2.38)岁;疾病类型:骨性关节炎患者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例,多发骨软骨瘤病患者4例,右股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3例,大骨节病患者2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膝关节疾病诊断标准;②精神、智力及沟通能力正常患者;③年龄40~78岁;④预计生存期>1年;⑤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1.2.2 排除标准:①患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禁忌的患者;③治疗依从性较差或生存期<3个月的患者;④病历资料缺失患者;⑤不愿参与调研或中途退出患者。
1.3 方法
1.3.1 机械设备:X线片拍摄仪来自飞利浦医疗保健有限责任公司,拍摄仪除有配套的全长专用摄影架和铅尺,还自带全长拼接软件以及可用于打印双下肢等大比例的胶片。
1.3.2 拍摄方法与体位:①探测器垂直放置在地面,将摄影架固定在地面的卡槽内,且保证摄影架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2 cm,摄影机的参数由机器曝光系统自动设置。②负重位双下肢全长正位:指导患者采取直立体位,后背紧贴住摄影架,用双手扶住摄影架的把手,抬头挺胸,双眼目视前方,双下肢最大限度的伸直并贴近摄影架,双脚分开并与肩膀在同一水平线上。拍摄工作人员将铅尺放入患者双下肢的中间,确保中心线与髌骨可重叠,然后拍摄患者的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③非负重位双下肢正位: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双下肢尽可能伸直,脚尖向上绷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然后拍摄患者的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④患者均接受3次拍摄,然后取平均值。
1.3.3 图像后处理测量方法:①负重位图像拍摄完成后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分析和测量;非负重位图像则传至电脑上进行整合。分别对患者的下肢力线、股骨力线、胫骨平台内侧夹角以及关节间隙夹角进行测量,下肢力线(膝内翻角)是股骨机械轴与胫骨机械轴形成的夹角;股骨力线是指股骨机械轴与解剖轴之间的夹角;关节间隙夹角是股骨远端两髁部之间的连线与胫骨平台连线间的夹角。②由本院5名医务工作人员组成测量小组,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各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1名。5名成员测量前均需进行专业培训,主治医师和医师负责测量数据,主任和副主任医师则负责评估数据。
1.4 观察指标 (1)观察负重位与非负重位X线膝内翻角情况,根据膝内翻角分布情况分为3组,分别是0°~8°组,8°~16°组以及0°~16°组,比较3组的膝内翻角。(2)统计负重位、非负重位股骨力线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3)观察负重、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和关节间隙夹角与胫骨平台内侧角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内翻角比较 负重位膝内翻角显著大于非负重位(P<0.05)。见表1。
表1 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内翻角比较
2.2 负重位、非负重位股骨力线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的相关性分析 负重位股骨力线、非负重位股骨力线、差值均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不相关(P>0.05)。见表2。
表2 负重位、非负重位股骨角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的相关性分析
2.3 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关节间隙夹角及差值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方程 负重位、非负重位膝内夹角和关节间隙夹角以及各自差值分别与胫骨平台内侧角呈负相关关系(P<0.05)。见表3。
表3 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关节间隙夹角及差值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回归方程
2.4 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内翻角与关节间隙夹角比较 负重位、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及其差值与关节间隙夹角呈正相关关系(P<0.05)。见表4。
表4 负重位、非负重位膝内翻角与关节间隙夹角比较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疾病谱正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各类疾病侵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膝关节病变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也越来越大,年龄的增长使人体的骨功能开始弱化甚至退化,增加了老年人群患上骨科疾病的风险性[6]。膝关节病变的种类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有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7]。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膝关节病变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有研究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取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8]。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的康复等,其中术中精确重建下肢力线在延长膝关节假体使用时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9]。因此,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进行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是非常必要的。
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是目前临床常用于拍摄患者双下肢力线的诊断方法,分为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和非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10]。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缺乏相关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支持,因此通常采用非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方法[11]。但是相关研究显示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用于骨性关节炎等关节炎疾病的诊断结果更准确,临床诊断价值更高,此拍摄方法更真实反映患者的下肢力线,特别在患者出现骨质塌陷、骨质缺损或韧带松弛时效果更明显[12]。同时采用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方法对数据把控方面更为精准,数据差异<1.3°,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13]。
本研究对患者的负重位与非负重位膝内翻角、关节间隙夹角、胫骨平台内侧角与股骨力线进行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观察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负重位的膝内翻角以及股骨力线显著大于非负重位,说明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比非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更能够真实的反映老年患者膝关节病变程度[14]。(2)负重位、非负重位膝内夹角和关节间隙夹角以及各自差值分别与胫骨平台内侧角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胫骨平台内侧夹角越小,膝关节塌陷情况越严重,外侧韧带松弛越明显[15]。但是,若患者出现屈曲挛缩畸形或髌骨半脱位等情况时,仅靠单独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在诊断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可以采用综合方式尤其是非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进行诊断[16,17]。因此,在临床医生在决定使用何种方式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18,19]。
综上所述,负重位与非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拍摄皆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是负重位X摄线的临床效果更佳、更真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