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助力“元典研读”通识教育策略研究
2022-02-07吴旭艳张爱桃
吴旭艳,易 玮,张爱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2004)
随着国内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对图书馆服务教学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1]。通识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共同文化的传授和个性品质、公民意识的培养,使其建立通行于多元社会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2]。要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民情,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学会理性思考,高校必须引导他们研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3]。其中,鼓励大学生直接研读蕴含民族精神与人文内涵、在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中华元典文献,被认为是传承文化价值、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方法[4]。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服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职责,有责任助力学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笔者从元典概念的界定入手,阐述高校图书馆助力“元典研读”通识教育的优势,并在人员配备、文献保障、阅读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以满足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图书馆服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5]。
1 “元典研读”通识教育
“元典”一词由冯天瑜先生于1992年提出,用以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6]。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诞生了如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四书五经、先秦诸子书等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里程碑似的经典作品[7]。简要地说,元典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一个民族原创精神首次得以系统整理,并对该民族及全人类精神内涵产生过深远历史影响的文献典籍[8]。从整体上看,元典不仅包括哲学、科学、文学、史学、宗教等各方面重要的“核心性”文化典籍,并在后来者的“具体化”和“意义重建”当中不断丰富和深刻。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清水,中华元典理应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人们的日常阅读中获得应有的位置[9]。“元典研读”教学模式提倡使用和挖掘中华元典教育资源的核心性文献,在教学中注意回归经典原著、注重文本细读,通过认真研究、诠释并汲取养料,赢得向前跃进的坚实基础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10]。作为大学生学习中心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心,高校图书馆应把中华元典作为带领大学生认识人类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突破口,助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2 高校图书馆助力“元典研读”通识教育优势
在高校层面上,“元典研读”通识教育是一项全校性系统工程,需要学校行政、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图书馆等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与配合。教学部门通过课程设置,各院系安排专业教师讲授中华元典的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价值阐释,推动大学生阅读回归经典原著与文本细读,提高经典阅读品质。图书馆通过整合各类学科资源,发挥阅读推广经验与效能,成为助力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第二课堂,为提升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发挥更大作用。
在图书馆层面上,当代高校图书馆“传播经典文化,倡导全民阅读”的经典阅读服务理念与“元典研读”通识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统一性,是图书馆深度参与通识教育主体合作的基础。以“中华元典”为代表的经典阅读纳入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也是保证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工作成效的重要措施[11]。图书馆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平台和资源优势助力高校通识教育教学,以开放、多样的“元典研读”阅读推广活动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情景化学习与实践,体现图书馆文化育人的价值和意义[12]。
3 高校图书馆助力“元典研读”通识教育策略
3.1 组建“项目化”工作团队
在本科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项目化”工作团队能促进人员优化及资源有效使用,提升高校图书馆助力本科教育教学的服务能力,更好地适应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新需求[13]。高校图书馆助力通识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性服务创新工作,涵盖了图书馆资源建设、活动策划、宣传推广、场地管理、沟通联络等多项工作内容。通过引入“项目化”管理制度与组织模式,围绕助力“元典研读”通识教育设立工作项目,建立一个跨部门、高效率、常规性的工作团队,密切配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各学院开展工作。本项目应由一位副馆长担任领队,办公室作为具体事务的管理与联络人,资源建设部、阅读推广部、信息与技术部等部门指派专门的业务人员参与。在通识教育前期筹备、中期实施、后期反馈等全过程中,各位馆员发挥专业特长,按照团队合作模式协同开展工作。
3.2 构建元典资源保障体系
图书馆是高校师生研读元典的最大、最全、利用最方便的文化宝库,必须做好与通识教育配套的馆藏建设与服务,构建多元、有效的元典文献资源保障体系。①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通常涵盖各种门类的经典文献,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图书馆必须分析并确立元典文献推荐书目的遴选标准,与授课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合作制定《元典研读推荐书目》,根据书目选择、采购元典书籍,做好教学所需文献资源的组织与保障。通过推动大学生对纸本文献的阅读、接受和思考并存的独立阅读行为,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人文素养[14]。②图书馆拥有海量电子图书等数字文献资源,可在图书馆网站上创建通识教育数字资源平台,集中推荐“元典”文献资源,并在使用和挖掘元典教育资源时,注意引导师生把握核心性元典文献。③教师教学和研究需要的参考书籍与论文等若难以获取,图书馆可安排馆员进行个性化精准服务,通过文献传递、报送专业图书及电子资源采购计划等方式,保障教师在通识课程与专业建设方面的需求。
3.3 开展专题阅读推广
推进全民阅读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可运用现有的工作体系开展“元典研读”专题阅读推广工作。通过积极开展主题读书会、讲座、展览、竞赛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增加大学生研读、讨论和分享文化经典的途径,促进通识教育质量的提高[15]。如每年举办大学生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在全校师生中征集“元典研读,诵以传世”主题的朗诵作品,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内外相关赛事,唤醒广大师生对人类经典作品的研读热情。将“一校一书”经典阅读征文与“元典研读”通识教育结合,选择《论语》等中华元典作为精读图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提升学生研读的深度与质量。此外,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要宣传媒介与传播资源的服务实施平台。让传统元典书籍适应网络时代的阅读方式,除了图书馆网站上创建通识教育数字资源平台,还应在微信公众号设立“元典研读”等栏目,利用图文、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定期推送元典书籍,指导研读方法,发布研读活动讯息,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元典书籍电子资源。同时,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建立QQ群、微信群、网络社区等互动交流空间,促进学习交流与互动,培养“人人读元典,经典永流传”的校园文化氛围。
3.4 建设通识教育第二课堂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学习中心和活动中心,大学生课外学习和很多校园文化活动都在图书馆开展和进行。将“大学之内,课堂之外”的图书馆纳入高校“元典研读”通识教育改革当中,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弥补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局限[16]。①根据各校实际条件,通过在物理空间上进行业务调整与功能再造,设置专门的“元典研读空间”作为开展荐书、阅览、研讨、授课等与有关活动的实践基地。室内设立展示和陈列元典书籍的专业书架,并配备舒适安静阅览座位。②图书馆与任课教师合作,不定期举行与“元典研读”通识教育有关的讲座或主题读书会等活动,使图书馆成为师生研读元典的第二教学现场,促进“元典研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利用图书馆大厅等公共活动空间,经常举行“元典研读”系列图书宣传展示活动,通过《元典研读推荐书目》展览、摆放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印发宣传材料、发布公告、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创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认知体验,营造洋溢元典精神的书香校园。
4 结束语
中华元典应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获得应有的位置,成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资源体系的有生力量。“元典研读”通识教育注重从元典文化中汲取养料,是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与学习交流中心,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在人员配备、文献保障、阅读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好教学服务工作,成为“元典研读”通识教育的第二课堂,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助力“双一流”建设的角色与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