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
2022-02-07刘海燕吴曼翔
刘海燕,吴曼翔
(1.江汉大学 图书馆;2.湖北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00)
高校图书馆在读者知识的共享、交流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高校加强图书馆的完善,并将大数据作为载体,以此形成富有个性化的学科服务,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 高校图书馆的大数据
基于智能化背景下大数据运用应运而生,是一种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方法,其根本就是为了从既有的数据展开研究,然后从中提取价值较高的信息。如今,随着各项技术的出现,所以也简化了数据信息收集的流程,而且也建立了系统化的用户信息体系,使得该建设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等,迫切需要图书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并通过大数据来加快自身个性化服务的进程。图书馆藏书多、网络资源丰富,由此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保障。因为读者借阅会产生如阅读习惯、评价等大量的交互信息,所以就需要通过数据库等方面的利用,增强收集的效果。图书馆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就需要抓紧开展图书馆数据分析的脚步。大数据分析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2 学科服务概述
2.1 学科服务的发展形式
学科服务主要是面向读者而开展的一种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专业学科资讯、讲解等。由于学科服务内容比较广泛,所以对图书馆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其可以迎合学科服务的需要。随着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开始积极引进人才,以此为学科服务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2.2 学科服务的基本特征
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以学科服务为代表,且具有如下特征:①重用户特征。学科服务的主要宗旨就是为用户提供专业学科知识和个性化服务,所以,学科服务的根本是用户,这样一来,就要求图书馆员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需要意识到用户需求的重要性,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②形式灵活特征。学科服务不同于穿透服务,其在交流、参与等方式上比较灵活,不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约束,能够以用户的习惯、偏好来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在此期间,能够促进学科服务质量的提升,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③共享交互参与。加强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赋予交流方式更多的可能性,进而形成交流网络,保证每个人所发出的声音都可以获取及时反馈。
3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资源建设问题
图书馆虽然信息资源丰富、藏书多,但由于纸质书、网络资源结构缺乏合理性,所以导致大量杂志、论文等占据了大部分的资源,随着用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纸质书外借的频率越来越少。目前,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①信息资源结构不够规范化。由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根本不能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所以用户开始倾向于电子资源,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图书馆方面并没有改变注重纸质收藏的思想,由此形成用户严重流失的尴尬局面,而这对于高校学科服务建设是毫无益处的。对此,就迫切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结构的改善,增加对数字资源的投入。②各个学科所具有的信息资源不能与高校图书馆资源形成共享性。“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就可以充分表明共享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由此一来,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共享性的利用,进而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管理效率,否则,根本不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③信息服务层次比较低。因为用户无法在图书馆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所以就导致用户通过网络端口寻求图书资源,但是这并不能详细记录用户的阅读偏好及习惯等,所以就提高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难度。
3.2 管理机制问题
由于管理机制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所以就直接导致用户所接受的学科服务质量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而且,也不利于图书馆的管理和用户学科服务质量的提高。现如今,图书馆的管理机制由于受到地域的约束,所以在资源信息共享上根本无法实现宏观协调和用户数据共享的目的,而这样一来用户自然也无法接受更好的服务。再加上,图书馆在管理机制上并没有制定激励制度,导致图书馆员在学科服务水平一直出于比较低的水平,不但无法实现以用户为主的目标,也不能及时解决用户所存在的问题。学科服务对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服务态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只有图书馆员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才能够为用户带来最佳的体验,提高学科服务的效果。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并没有意识到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性,何时才能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仍然没有提上日常。对此,就需要意识到管理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对提高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势必会产生较大的阻碍。
3.3 渠道建设问题
现如今,虽然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已经延伸至高校学科服务,但是其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渠道不显著的问题。①对于学科服务而言,传统纸质书和电子资源的结合是图书馆员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如何通过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科服务也是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②现如今,大多图书馆并没有意识到学科服务的重要性,而且诸多图书馆员因为专业性不够强、素质低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根本不能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③在关于学科研究上,建立长期互助小组或是以临时团队模式仍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所以对合理化推广和发展学科研究成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④在大数据采集上,虽然诸多高校图书馆的电子界面设置了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系统,如“我的图书馆”等,但并不能改变实质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服务功能不够多,而且服务层次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并没有实现对用户兴趣、定制的学科服务等功能的开发。
3.4 用户问题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图书馆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可以较好地掌握用户的偏好、专业等,但由于其对专业要求比较高,所以就需要图书馆为师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但在大数据背景下,大部分用户并不了解如何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对此,就需要图书馆加强该方面培养的同时,为并不具备较强信息表达能力的用户建立个性需求。另外,高校图书馆缺乏严谨的学科服务和个性的用户体验,并且仍然停留在学习、读书等认知上,不能引起用户的注意,导致用户根本不愿意主动来图书馆进行学习和交流等。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用户问题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加强用户问题的重视,才能够为提高学科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4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对策
4.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大数据的纵深化发展,图书馆开始从以往藏书的多少转变为各种资源的收集、整合及利用上。图书馆以系统日志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大数据的利用,准确掌握用户的偏好和需求情况,进而建立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用户数据库。图书馆通过大数据来挖掘用户的信息,在后台模拟用户的需求,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模型。依照大数据技术来获取用户的信息行为,争取促使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资源可以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最终建立起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学科服务体系,进而达到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
4.2 建立学科服务专业导航库和特色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在划分学校的专业等过程中,可根据用户检索的信息记录来进行划分,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的优势。另外,图书馆可基于学科服务所具有的特色,建立具有个性化的数据库,达到可以精细化各个专业的目的。对于用户而言,该数据的建立还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教师的线下指导,为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搭建了平台。线上线下的交流和数据联动,为用户获取信息,解决用户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保障。图书馆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可以依照用户的需求,实现对学科服务资源的优化、用户未来信息需求的预测导航等,以此建设有效的信息资源导航机制。
4.3 共建共享,凝聚优势
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由于深受专业学科的影响,势必会导致各高校学科资源存在诸多相同之处,而重复性的学科资源建设势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样对实现特色学科服务建设并无益处,所以倒不如将更多的心思花在特色学科服务建设上,保证可以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由于专业学科资源比较多,有必要建立共享平台,在防止重复性投资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丰富专业学科资源,满足用户对丰富信息资源的需求。图书馆要根据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要,开发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专业导航数据库,达到共建共享的目标,为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4.4 建立一支专业团队,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具有可以满足各个学科需求的重要作用,但这其中离不开图书馆员的辅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更好发展。对此,图书馆员在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大数据的运用,充分掌握用户的阅读偏好等,以此为用户提供更具有价值的服务,促进用户满意度的提升。总之,作为图书馆员必须积极充实自己,加强自身的沟通能力,争取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方面可以有效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另外,还需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主动掌握与大数据相关的知识等,以此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5 结束语
随着学科服务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在各大高校中获取了明显的成效。在大数据背景下,读者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此就需要从提供个性化服务、突显图书馆资源等方面展开,进而为学科服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