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2022-02-07闫亦农
闫亦农
(1.内蒙古工业大学 轻工与纺织学院;2.蒙古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民族地区设计学专业高等学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普通高校的共同特性,而且在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学科专业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基本特色。由于特殊的地域性,民族地区的高校在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如何合理定位、突出强化特色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当前的主要任务。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区域文化产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各族人民文化的根脉,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非遗不仅是地域历史发展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还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1]。
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使其人才培养达到既能适应现代设计艺术要求,又具有地域民族艺术特色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 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关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
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是该地区民族的重要特征,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汉文化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证明,中华各民族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发展和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所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定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2.1 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是设计者的重要使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3]中,明确阐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等途径。为各地区非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指明发展方向。另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4]中指出:“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2.2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是阐释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理论资源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是指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艺术文化实践活动,其民族特征贯穿于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层面,并使艺术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每一个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其他民族无法替代的伟大贡献,并在各自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审美、文化艺术及其理论思想。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我国少数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艺术理论思想,是中华文化艺术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设计学硕士教育应挖掘地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将地域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引导研究生参与到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工作中。通过保护及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践行“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振兴乡村”“建设美丽家园”等国家方针政策的时代需要。
2.3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平台
在国家倡导创新战略发展时期,设计已成为创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设计人员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能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将研究生人才培养从重视学术型转变为学术研究型与专业应用型的均衡发展的教育模式。在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高校围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与目标,也在不断探索,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许多高校新增的专业学位大部分以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为导向,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涉及地域文化和非遗传承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许多高校的设计学和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将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1]。
虽然我国不同地域,特别是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技艺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但此方向的研究生在入学时对其却知之甚少,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历史、文化、审美、构成和技艺也知之甚少。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技艺,在专业学习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融入传承教学,即将手工匠人和传承人引进课堂,学生和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和传承人中学习,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对地域文化和非遗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3 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设计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固定,在校的3年培养期内,课程的设置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组成,后续跟随导师进行课题研究,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是:培养方式单一、培养类型以学术型为主,缺乏参与社会事务和实践的机会,没有很好地体现设计的特点和设计人才成长规律,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服务社会的需求[5]。民族地区的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有着上述共性,缺乏特色。
3.1 改革理念和目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的鲜明代表。民族地区的传统建筑、传统服饰、民间工艺和表演艺术既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资源,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要挖掘地域文化艺术和非遗资源,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通过将地域文化艺术和非遗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并以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遵循“传承—利用—发展—创新”的理念,进行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设计人才除了具有现代设计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等基本素养外,还应具有对地域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得民族地区设计人才达到既具有现代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又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创新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
3.2 改革方法和措施
3.2.1 与民族地区非遗和区域产业优势相衔接,构建新的设计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将民族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与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课题实践和创新创作为导向,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构建新的设计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民族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扩大区域产业优势。挑选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和优秀的传统艺术工艺匠人作为大学的企业专家和外聘导师,与在校导师共同负责设计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高校、传承人和企业共同构建创新研发平台和推广应用平台,将地域文化艺术或非遗传承与创新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研究生参与传承、研究和设计开发全过程,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
3.2.2 优化与整合课程体系,突出基于地域文化和非遗艺术的设计学研究生学术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设计学科在理论教学中应构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研究生教学体系,建立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设计学科独有的特色性,形成该地区文化艺术和非遗研究无可替代的话语权。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师们对地域文化艺术及非遗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以多种形式有机地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或开设地区文化特色专题课程,拓宽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学科的交叉性和创新性。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应与民族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 投入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和非遗的工作中,引导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7]。
3.2.3 营造创新环境、产学研一体化,助推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设计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构建新型设计学教学研究体系;制订符合设计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甚至“一主多辅”的设计学研究生导师制,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传承艺人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把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请进专业课堂,讲授技巧,正确阐释民族文化精髓;高校建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所,建立教授+艺人+非遗传承人的协同创新工作室,构建校—艺—企联盟,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高校将传统技艺传承人、企业研发人员和教授进行组合,形成传承创新研发团队,共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产品研发[1],发挥高校的创新优势、传承人的技艺优势和企业的生产推广优势,促进非遗及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结合中,能够实现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设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以非遗和地域文化为研究方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文化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树立热爱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思想,通过双导师、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研发平台,坚持以教学带动生产的教学方针,强化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过程,立足将民族设计艺术与创意文化产品进行有机融合,在创作与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将学到的知识融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