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中的对策研究
2022-02-07张祖晏
□张祖晏
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在抗压能力的不足容易使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就业和情感等压力时,陷入迷茫和迷惑,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作出极端行为。生命化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其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和感悟,以引导和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当前大学生面对困境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背景下,强化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命化教育概述
(一)生命化教育定义。生命化教育是大学教师以生命本质为核心教育内容,通过系统化的教育,积极引导和促使学生深化对生命的认知,进一步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教育过程。生命化教育的目标就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充分认知生命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和价值观念,积极实现生命价值,促进大学生政治思想、身心健康、品格素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发展[1]。
(二)生命化教育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联系。
1.生命化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矫正学生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生命化教育是引导学生正视生命,建立正确生命意识和观点,正面对待人生的过程。生命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2.生命化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社会阅历不够,自身调节能力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学习和情感问题,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了竞争的巨大压力,容易钻牛角尖,进死胡同,产生负面情绪,表现暴躁或沮丧,甚至出现极端情况(如伤害自己等)。生命化教育是在以上问题逐渐显现的过程中发展和突起的,是解决大学生学习、就业、情感等问题的关键教育措施,有利于大学生解放思想、拓展视野、认清定位、担负责任。
3.生命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一致。生命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命的本质,是要引导大学生认清生命意义,实现自我的生命及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及意识形态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政治修养、综合素质、品格精神等方面全面提升,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教育手段。两者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落脚点和目的都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两者基本内涵一致。
二、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生命观念。大学是学生品性养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辨别能力的不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消极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影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判断。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也就容易失控,走向极端。而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在提升大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认知的同时,提高其抗压能力、承受能力、判断能力和调节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理念,正视困难和挑战,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观念、政治理念、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生命化教育缺失或者推进不足,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而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不足,增强了思想政治实效。而且,大学生生命化教育的推进和深化,促进了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建立,在积极向上、充满正能力的氛围中,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两者相互促进。
(三)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就会不重视生命及生命价值,会造成内心畸形或产生心理疾病,会产生暴力或自虐倾向,严重影响了校园和社会环境,威胁着其他学生的健康安全,不利于社会和谐。生命化教育则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抗干扰和抗压能力,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正确认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3]。
三、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生命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命化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相较于其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生命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相对不足。同时,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过度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对生命化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少涉及或者忽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观念、心理问题和困难等缺少关注,影响了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二)缺少完善的生命化教育课程体系。由于生命化教育课程起步晚、发展慢等原因,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均没有完善且独立的生命化教育课程体系,生命化教育也主要涵盖于思想政治教学之中,有时候也会和心理健康课程相混淆,片段化、不系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生命化教育的深入推进。而且,当前的教育模式无法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等问题进行实时掌控,也无法进行单独的一对一式的教育和辅导,生命化教育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落后。生命化教育内容较为抽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生命化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传教、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师生互动不强,不能形象、直观、有效地进行生命化教育,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影响了生命化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同时,教学方式缺乏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缺乏情景式教育和体验式教育,创新性不够,感染力不强。
四、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中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生命化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生命化教育课程体系是推动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深化应用的前提。一是要将思想政治教学和生命化教育相结合,将两者进行整体设计,将生命化教育从理论、教学、实践等全过程进行设计和完善,使生命化教育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二是将生命化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确保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从生命表现、生命意识、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存能力等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化和推进。三是积极探索和挖掘高校专业课程生命化教育资源,使生命化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拓宽生命化教育影响面,增强生命化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感染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大思政”建设为主要理念,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职能,形成共同参与思政教育、共同推动生命化教育的良好教学局面。一是加强对生命化教育专业教师的培训,增强他们对生命真谛、生命价值等方面的理解,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生命化教育的引导者、指导者,从而为更好地开展生命化教学奠定基础。二是要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对思想政治教学尤其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主动加强专业学习,积极进行学术间交流与合作,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积极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及合力推进机制。三是注重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生命化教育教师要和辅导员加强沟通、协作,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对有负面情绪和思想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开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调节能力。
(三)创新和丰富生命化教育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生命化教育的需求,需要创新和丰富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的感染力及实效性。一是增强生命化教育的情感化、体验式教学。生命化教育教学较为抽象,仅依靠理论教学,无法有效传递生命化教育内涵,学生也无法体会生命的价值与可贵。学校可以邀请老一辈革命英雄进行英雄事迹宣讲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为国牺牲的精神和生命的价值,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也可以走出去,去烈士陵园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加强对生命的珍惜;去敬老院慰问和帮扶老人,感慨生命无常,时光易逝,强化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去贫困山区支教帮扶,体会生活的不易,感受山区人民及孩子对生活的热爱[4]。二是加强大学校园生命化教育文化建设。以学校、院系或者社团为主体,通过歌曲、诗歌、朗诵等方式,赞美生命、歌颂生命,增强生命化教育的感染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观念。同时,可以将蕴含生命化教育内涵的元素用于校园软、硬环境建设。利用广播、条幅、墙体绘画及标语等,时时刻刻进行生命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三是加大对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力度。利用微信、钉钉、抖音等媒体平台,建立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互动机制,增强师生互动的同时,拓展和深化生命化教育覆盖面,提升生命化教育实效。而且,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音视频技术,革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真谛和价值的主动思考,从而增强其对生命的感悟。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化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推动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强化生命化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创新和丰富教育教学方法,以增强生命化教育的感染力,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