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信息化背景的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22-03-24□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技能信息化语言

□金 璇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扎根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应用型国门高校。鉴于教学对象绝大部分是云南籍学生,包括大部分来自昭通、曲靖、红河、大理、文山的学生。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方音影响严重,在以往的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实践培养的现象,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语言技能上的训练。针对学生语言的实际状况及教师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上的落后,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上好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如何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培养。以往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认认真真地听。学生缺乏思考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同时学生的语言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实践历练。

(二)教学策略上,可操作性不明显,不具有灵活性,教学效率低下。对所有专业都采取统一的教法学法,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各自特点来变通性地应用。

(三)人才培养上,并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化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学生的普通话过级率较低,在教学试讲环节中缺乏对教学口语的灵活准确运用。

二、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由“教师口语”“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和选修课“播音与主持”组成,形成了以教师语言技能训练为基础,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为特色的系列课程体系。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阶段,不应该只是课堂教“知识”、期末考“知识”的状态。严格而言,缺乏过程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1]。制定“教师口语”“普通话”“演讲与口才”“播音与主持”分层次、分模块目标教育方案。分层次指通过逐级推进和落实目标规划来设定年级、班级和个人目标。分模块指按照成长教育、成才教育和成功教育三个模块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教师语言技能训练,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同时利用“雨课堂”“超星”等智慧教学软件,教师将训练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的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智慧教学软件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构建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这为智慧教学平台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填鸭式”授课模式已经落伍,当今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不是固定的“老师教,学生学”模式[2]。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在教学技能训练上,制定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评价的实训体系,做到技能训练有序有效。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三个技能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训练到综合训练,每一步骤的训练都与职业技能目标要求贴近。

在“雨课堂”“超星”等智慧教学软件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建立课程资源库,利用智慧教学软件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最大化地汲取学习、训练的素材、资料。课前把学习内容通过手机推送给学生,进行预习。课上利用智慧教学软件的主题讨论、分组活动、教学反馈等功能,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课后,通过让学生进行语音打卡,并实行积分奖励制,对于完成课后作业效果好的学生实行加分。由于智慧教学课堂的应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语言技能上的能力。截止到2019年12月,学校普通话过级率达到93%(如表1所示),2019年普通话等级考试中,有同学取得了一乙的高等级分数,实现了以往我校普通话一级乙等零的突破。

表1 2017~2019普通话过级率

三、改革与实践的成果

(一)开创了以“理论指导、强化训练、案例分析、语言问题矫正、示范观摩”为路径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大背景下,紧紧抓住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整合特色,突出实践性,使学生既获得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专业技能。强化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和对实践的应用性。

1.理论指导。系统讲解语音发音方法、语言内在外在表现形式、教学口语等相关理论知识。

2.强化训练。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强化口语训练,强化方音辨正,让学生掌握并具备正确、标准流利、富有形象性和吸引力的教师语言。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确案例中的教师语言好在哪里,并会加以灵活运用。

4.语言问题矫正。对学生在语音、教学口语的使用、语言外在技巧的把握等方面进行矫正。

5.示范观摩。教师亲自示范语言技能的运用,再结合观摩优秀教师实况录相(把视频上传到学习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再到中小学教学现场观摩,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

(二)构建了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的高阶课。以超星泛雅平台为依托,利用学习通APP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对传统课堂的翻转,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实行信息化教学“六步走”的模式,即课前线上作业、课堂教师检查、学生小组展示、教师评价答疑、学生实践练习和课后线上作业六个重要步骤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课前线上作业。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上发布作业及相关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并完成课前作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效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教师检查。课上教师验收检查课前布置作业情况,明确学生课下学习的盲点、难点,并讲授知识点。

3.学生小组展示。通过学习通分组任务,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发送到学习通上,并请学生进行现场讲解表达。

4.教师评价答疑。针对小组展示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问题所在。

5.学生实践练习。在通过前面四步的学习,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点已掌握,此时进行语言技能强化训练,以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练习,教师同时进行辅导。

6.课后线上作业。课后学生把语音作业发送到超星学习通班级群内,进行打卡,强化训练。

(三)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评价一个学校的好与坏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而课程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为此团队成员充分应用并对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进行本地化改造,探索信息化教学的多种应用模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金课”。在课堂上,手机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种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确立了“两性一度”的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的标准。“两性一度”,是吴岩司长所提出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3]。“高阶性”,就是把教师语言技能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指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在讲授内容上有一定难度,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教师备课的质量和学生课下学习有较高要求。

(二)形成了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智能+教学”的信息化课程建设体系。基于超星“一平三端”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全部利用学习通APP,构建智慧课堂。以“多媒体和网络互动”为主的教学手段,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更好发展,效果显著。无论是线上教学资源,还是线下教学资源,终究都是为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4]。

(三)构建了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把传统的课堂“教室”搬到了室外,进行室外交互式朗读课模式。在开阔的室外进行朗读,同时利用超星学习通APP同步录音,上传分享到学习通班级群内,学生互评。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朗读,从而对朗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这样更能让作品的意境体现出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不足。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超星学习通混合式教学模式

五、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从“教”的角度出发,系统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新理念。基于“学而设计教”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课程设计有关[5]。有效推行研究型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立足专业化应用型中小学教师培养,创新讲授方法和训练方法:针对学生语音的问题,加大方音纠正力度,把精讲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统一,突出课堂教学的建构性。

(二)以“学”为研究视角,明确教学策略的新机制。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学习”的视角教学中采取分级分组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语音面貌的特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提高课堂效果。

(三)用“练”为施行途径,拓展课程实践训练的新路径。设计覆盖全课程的实践教师语言技能教学体系。以资源建设为先导,加强教师语言技能类课程的内涵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激活“第一课堂”,同时拓展“第二课堂”,形成一体性,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六、改革与实践的创新点

(一)教学模式创新。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填鸭式”授课模式已经落伍,当今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不是固定的“老师教,学生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有效推行探究式学习,在开放、竞争、合作的实践环境中培养造就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成功探索出了一种以“理论指导、强化训练、案例分析、语言问题矫正、示范观摩”为路径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手段创新。充分体现“智能+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探寻新时代智慧教学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以超星泛雅平台为依托,利用学习通App智慧教学软件,打造混合式金课的建设。教师在课前将训练题、语音的课件发送到学生的手机,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并标识出不懂的知识点反馈给教师。智慧教学软件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之间建立了沟通桥梁。

(三)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确立了应用型国门高校以培养基础教育和各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体,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突出教师语言技能类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有机结合,强化专业化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综上所述,通过智慧教学软件进行信息化教学,师生互动探讨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学生“上课气氛活跃,精力集中”。以往大家认为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是生龙活虎的,他们参与的热情超过想象。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质量的“金课”。

猜你喜欢

技能信息化语言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语言是刀
劳动技能up up!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