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以赛促教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2020年江苏省微课获奖作品《大国重器:钢铁巨龙—盾构法》为例
2022-02-07孟令仪
□孟令仪 解 鹏
微课与微课程含义不同,从名称上可以将二者进行分别。“课”被广泛接受为是有时间限制、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1],“课程”则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含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2]。微课可以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开放教育环境、扩大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王岚和张一春将微课的评价原则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技术性[4],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网络评价和作品规范六个方面设计了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4]。江苏省微课大赛的备赛过程可以让参赛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组织设计和信息化技术融合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以《大国重器 钢铁巨龙—盾构法》为例,参赛作品的设计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学习者分析、选题确立、教学策略和重难点突破。
一、学习者分析
微课制作的中心是学习者。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因此,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从而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对此应明确参赛微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大国重器 钢铁巨龙—盾构法》选取自《隧道施工与维护》,这门课是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专业的核心课。其中,盾构法施工内容属于“项目四 水下隧道施工方法”中的一小节内容。此次微课的授课对象主要针对校内铁道工程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明确以上内容后,参赛团队思考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习者想要学,需要学或者能学什么?二是学习者喜欢什么样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其中,问题一主要针对接下来的选题确立的内容;问题二主要针对教学策略的内容。这两个问题得以解决,后面的内容也就顺水推舟。
二、选题确立
一般而言,微课题目的选取可以参考以下四个原则: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具体不抽象、以技能型为主。微课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一般时长控制在5~10分钟左右,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自学,在有限的时间里一般仅选取一个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切忌空洞宽泛,选题过大。因此,微课的题目要能够突出内容重点,让人一目了然,即可知道本节微课知识点是什么,并且学习后学生能够收获什么。综上,参赛作品的题目采用了陈述式类型,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并引入思政元素,即:《大国重器 钢铁巨龙—盾构法》。
关于微课的选题,首先尽量选择教学中的典型、重点和难点问题,知识点“小而精”,并且要适合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生动的动画等。作为教师要确保视频内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知识性,在制作视频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视频的视觉效果,使视频具有可观赏性,努力改善PPT的动态效果、颜色搭配和布局技巧等。
结合到参赛作品《大国重器 钢铁巨龙—盾构法》当中来,参赛团队考虑一是选题要小,且内容相对要独立成体系。参赛微课的题目选取自盾构法施工的教学任务中盾构施工过程的内容,该内容又可按照具体流程继续下分,从而自成体系。二是选题价值相对高。盾构法施工流程是此教学任务中的重难点内容,具体可划分为四个步骤,另外,盾构施工本身就是目前地铁修建乃至整个土木工程领域的热点,可以说是自带流量。三是适合视频表达。微课是由视频向学生单向传递的过程,因此,教学内容便于动态处理,网络上素材丰富,将有助于微课后期制作和提升效果,对此,盾构法施工流程也恰好满足。参赛作品的视频制作动静结合,充分利用动作效果,可以给人动态感、空间感的美,且整体视频色调一致,单个画面的颜色搭配尽量低于三种,减少画面的冗杂感,提高观赏度。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让微课变得简单有趣,从而吸引学习者。对此主要从连接新旧知识、问题启发、案例引和思政融合四个方面引入。
(一)连接新旧知识。对此,参赛团队以大家广泛了解的隧道概念作为知识起点,进一步过渡到盾构的概念和特点,最后抛出此次微课的重点——盾构法施工过程的内容,层层递进,新旧衔接,便于理解。
(二)问题启发。参赛团队的微课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提问,自问自答式和师生互动式。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一是推动微课内容开展,二是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案例引入。对于盾构法施工相关的案例素材网上资源很多。参赛团队引入了近期著名的汕头海湾隧道进行简单讲解,从而使所学知识点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四)思政融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立德树人,因此一门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政元素的融入绝不是机械式的添加,而应做到润物细无声。对此,参赛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和总结拓展等方面提炼思政要点,引入思政元素,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不忘“传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量我国现代化施工元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产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以创新之笔来阐述我国隧道施工所彰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我国隧道施工技术人员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与此同时,讲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准确流畅,既富有讲述性又重视启发性,引导学生开拓思路,丰富思考。
四、重难点突破
本次微课的重点难点是盾构法的施工过程,对此团队主要从知识点结构化、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和布置课后拓展训练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知识结构化。水下隧道施工环境多变,施工方法多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获得直观的认识,而且费时费力费财。参赛作品整合信息化资源、手段,丰富地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无形地阐释施工工序。在先导内容中,学生们已经知道了,盾构是一种集开挖、支护、衬砌和出渣等多种施工作业于一体的智能化机械。而盾构法施工流程的讲解也基本按照此过程进行,从而前后知识点呼应,形成整体,学生通过动画演示直观观看盾构隧道管片拼装过程,自主发现盾构隧道管片衬砌防水弱点,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积极性。另外,将盾构施工过程的每个步骤作为一个知识点,彼此环环相扣,有序衔接,使学生容易形成知识脉络体系,便于消化吸收,明原理、知步骤、懂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教师也能更轻松地攻克教学重难点。动画演示的方式也让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使得原理难懂、施工难做、结果难评的情况大为改善。
(二)实际案例讲解。引入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南京定淮门长江隧道漏水事件,通过视频弹幕、提问讲解、师生互动等形式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管片衬砌防水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以安全事故为引子,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培养学生成为热爱隧道施工、敬畏隧道施工、奉献隧道施工的新时代隧道人。
(三)课后巩固拓展。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需要,充分利用课程现有的信息化技术资源,引导学生课后登录盾构法隧道施工虚拟仿真平台,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模拟训练,通过仿真模拟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热情,使理论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除此之外,参赛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两点,一是注重细节,微课制作过程中的视频、语音、图片、动画等要精确到秒,精确到帧;二是风格统一,微课作品前后的整体风格要协调统一,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角色不只是教师,更是导演和设计师。
张一春教授在对2017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结果的研究[5]中用计算数据表明,参赛教师职称和获奖结果之间是独立的,教师职称对获奖结果没有影响。所以只要能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用心开发制作,与常规课程、课程特色和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6],就会取得好成绩。
微课在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搭建交流平台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优势。《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文件的发布与实施,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坐在时代的“快车”上,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把握机遇,担负起自己的时代使命,不断实践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加强实践验证,借助微课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下不断提高,将自己锻炼成为高水平的技能型教师,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做一个为国家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