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时代视角浅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批判思想

2022-02-07侯一夫

经济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导言马克思哲学

●王 妍 侯一夫

《导言》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导言》中对无产阶级所承担的实现人类解放的重要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表明其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显而易见,马克思在《导言》中处处都体现出批判性的思想。并且马克思曾经也表示过,他的原则就是要对现有的所有实物进行批判。[1]《导言》主要对德国宗教、德国的制度以及黑格尔代表的哲学内容进行批判。不论是怎样的批判,都蕴含着马克思对于人类的解放思想的内容论述。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宗教制度、哲学、阶级的批判归根结底是在批判社会现实。因此说《导言》所批判的不仅仅是德国,更是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指导性理论书籍,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下面笔者将通过以下内容来阐述自己对《导言》中马克思的批判思想理解。

一、宗教的批判:一切批判的前提

《导言》在第一段就写到:对于德国而言,已经不再针对宗教进行批判了,并且针对宗教所展开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其他实物进行批判的基础。[2]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批判主义第一个目标就是宗教。但是为什么对于德国来说,已经不再进行宗教批判却还要从宗教入手呢?对于宗教的解读,马克思在《导言》写道:宗教是那些被现实压迫的人类的叹息,这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世界,同时宗教也是人类精神的鸦片。鸦片的作用在于止痛和镇定作用,宗教如鸦片一样,能把人们从现实逃离,活在虚幻的世界。在德国的封建社会,宗教就是人类精神的一切寄托,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要想真正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就要打破宗教的束缚,对宗教再次进行批判。马克思对宗教进行批判是为了让那些人们不在对宗教进行幻想,要让人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进行活动,以此建立自身的现实内容。并且要让它围绕人类自身以及社会现实来转动。[3]但是那些真正被宗教思想所束缚的人是不能够实现真正的批判的,同样他们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实践。马克思在《导言》指出那些反宗教的批判性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产生于历史进程中,归根结底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产生在社会关系中。宗教是愚昧的人的产物,是人的世界观,反过来变成束缚人的思想的工具。进行宗教批判行为是为了让人们抛弃掉处境中的幻觉,从而使人获得自身真正的思想和实践。但是单纯地针对宗教进行批判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进行苦难世界批判的源头。要想彻底地实现人类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要建立世界的真理。[4]在马克思看来,德国对于宗教的批判实际上是进行政治批判的先决条件,必须进一步发展到政治批判。

二、政治的批判:对德国社会的批判

在对宗教批判过后,马克思便展开了针对德国政治的系列批判。马克思在《导言》指出:即便是基于德国目前的社会现状采取的方式仍旧可能会导致时代的错乱。[5]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德国封建社会势力的强大,在当时的德国,封建社会的力量占据了社会的统治地位。并且德国与其他的欧洲国家相比整体的发展是落后的,英国、法国已经是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马克思认为德国没有同其他国家一起革命进入现代国家,却在同一时间复辟。这也坚定了马克思要消灭德国封建制度的决心,对德国制度高喊要不惜一切力量消灭这种封建思想制度。[6]所以,批判成为了一种愤怒的手段,他揭露着德国各个社会领域相互施压,接破政府制度不仅维系着一切卑劣的事物的事实,并且它自身也是卑劣的事物。马克思表明批判的方式应该采用“”搏斗式”的批判,“搏击式”的批判更像是革命,”“搏斗式”的批判目的是为了让倍受压迫的人觉醒,为了激起被压迫人们的勇气,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的封建制度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也是绝大多数现代化国家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因此对于德国旧社会制度的公开与批判也有利于当时奇特国家旧制度的改变。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发展能够将很多旧的社会形态推向坟墓。德国的政治制度还在做垂死挣扎,在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假象来伪装自己。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滞不前,对德国制度的批判不是为了单纯地批判而批判,目的是将它送进坟墓。此外,马克思还认为现代化的政治社会一旦现实本身收到了批判,并且批判的内容上升到人的问题时,这种批判就超越了德国社会的现状。否则批判行为就会局限在对自身所处水平的更低级水平产生作用。

三、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为了有效地实现批判理论的进步,马克思对哲学的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由此,对德国的批判已经不再局限于批判德国社会的制度,并且还要对这种制度的抽偶继续进行批判。这里所说的抽象继续重点指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虽然德国在政治和经济和其他方面落后于欧洲国家,但是它在哲学方面确实是先进文明国家的佼佼者,在哲学方面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其他国家,德国的哲学以及德国国家社会的哲学是仅有的能够与社会现实维持在同一水准中的德国的历史。所以对于德国的哲学进行批判才具有社会价值,代表着观念的超前。就其哲学与现实来看,马克思的批判行为实现了将理论与实践的割裂。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派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没能够清楚地认识只有在社会现实中实现了哲学,才能够有效地消灭哲学。对于“理论派”,他们错误地认为,不用对哲学自身进行消灭就能够将哲学变为现实;只有将对理论和时间的批判有效的结合。[7]马克思的批判行为主要针对的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及其内容,指出他们不与实际结合,陷入了纯思辨的泥潭中,与哲学的本质相背离。对于哲学的批判不能只局限于思想理论中,必须与现实相结合,上升到人民群众这一高度。此外,马克思还将自身对于德国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相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批判武器的论点。批判武器并不是一个实质性了力量,但是一旦人们掌握了这一理论,那么这也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力量。[8]在这之后,马克思又展开了针对无产阶级哲学的论述,明确指出了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无产阶级这个物质性武器,并且无产阶级也要将哲学当作是自身的那份精神武器。[9]只有将无产阶级和哲学相统一,德国人才会真正地得到解放。马克思一切批判性行为的展开最终都会上升到针对人的批判,以及人民群众的批判。

四、人的解放:所有批判的归宿

马克思的批判从来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并且他在《导言》中也强调了,所有的批判最终都会上升到针对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强调要想实现人的解放首先就要废除宗教,马克思在对宗教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一个高质量的学说——“人是人”,在此基础之上他也总结出了一个命令,那就是一定要彻底地推翻那些将人作为奴隶来屈辱和奴役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10]马克思想让人们意识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应该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受压迫、受奴役的惨状,通过批判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理解人的本质才能够真正地将人从宗教奴役驱使之中解救出来。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社会正式的批判也正是想将人从社会中解放出来,德国的政治制度上的缺陷对人民造成了多重压迫,所以说德国的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当时政治环境下普遍存在的缺陷,要是不将这种政治中的障碍普遍性进行摧毁,那么属于德国的这独特的障碍也就得不到破坏。[11]一切政治行为发生的根本就是人民,如果人不能够得到解放,政治也就无法得到解放。在马克思看来,纯正的革命是那些丝毫不能触及大厦支柱的革命,很显然这是一种存在于想象空间中的革命。因此,革命并不是在政治上实现人们的解放,而是要通过人们自身真正的解放来摆脱目前所处的困境。马克思对于哲学的批判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走出思想的困境,驱散精神世界的阴霾,能够走向真正的革命之中。因为只有革命才能够实现人类的解放,并且真正能够帮助人们走向幸福生活的只有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通过对社会阶级的深入分析,认识到资产阶级不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资产积极是不能将人民从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无产阶级一直以来都是深受压迫残害的阶级,他们需联合起来进行反抗革命推翻奴役制实现解放,实现德国人的解放也是人类解放的一部分。无产阶段需要借助理论知识来实现自身的武装,并且马克思曾经说过,解放的头脑是哲学,但是其心脏却是无产阶级。[12]也就是说将哲学与无产级阶革命结合在一起才会取得胜利,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在《导言》中通过对宗教制度、政治哲学以及阶级开展的批判性行为,最终又回归到人的解放。要想真正地实现人类的解放必须要将哲学与无产阶级相结合。马克思将其毕生都奉献给了人类的解放,马克思的批判思想至今对人类的进步发展仍产生重要的影响。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人类的解放贡献出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导言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专题导言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导言
导言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导言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