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在青年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2-02-07关欣孙丹
●关 欣 孙 丹
上个世纪30~40 年代,我国人民在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战斗中,无数中国人民顽强拼命抗击,浴血奋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持久的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解放和在全世界抵抗反法西斯的战争胜利斗争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1]在中国东北抗日战场上,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救国联军,在多种气候变化条件非常恶劣的战争情况下,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长达14 年的抵抗斗争,直至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取得伟大胜利。在这场抗日战争中,中国东北地区抗日人民联军创造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战斗史的光辉事迹,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篇章,铸就了光耀祖国千秋的中华东北抗联英雄精神。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内涵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对东北抗战期间的这段民族记忆进行整理,对于我们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抗联精神是多种精神的集中表现,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内涵:
第一,东北抗联精神折射了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核心的内容。放眼我国近代的斗争史,无一不是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
面对日寇的侵略,国家山河破碎,抗日将领杨靖宇告别家中亲人,只身从河南来到东北抗日;大学教授冯仲云毅然决然地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无所畏惧奔赴抗日一线……这些抗联将士举不胜举,都用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的精神动力。在条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举起抗日大旗的东北军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力地给予日寇打击,在东北地区这股爱国浪潮更是激发了全国上下民众的爱国热情。
第二,抗联精神是顽强的抵抗精神。我国在近代发展历史中,长时间处于军阀混战的环境中,导致国家发展实力日益衰退。东北抗联为了打击日军侵略者,不畏牺牲,顽强抵抗。据资料记载,东北抗联三大路军中10 名高级将领,最后仅剩4 人。前后几任军长有19人,牺牲有15 名。师旅一级将领牺牲百余名。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抗日同胞为国捐躯,抗日的鲜血染红了大小兴安,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表现。[2]
第三,抗联精神是顽强拼搏的抗日精神。抗日联军长时间处于严寒的季节,战斗的环境十分艰苦,但是即便这样,东北联军依然没有被日军的宣抚政策诱惑,在长时间的战斗中,始终用高昂的斗志,乐观面对困难的环境,在战斗中百折不挠。在忠贞报国的信念支撑下,东北联军顽强拼搏,用休戚与共、百折不挠的抗日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抗击日寇的侵略战争中。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青年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党史教育中的一部分,有着特殊的教育内涵、教学方向和学习引导价值,可以让青年能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信,学史力行。[3]青年党史教育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让青年系统全面地了解党史,借助有效途径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以党史教育为根基坚定理想信念
东北抗联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代,能够沁人心扉,激发人们拼搏奋进。在新时期的思政教育中,只有高度重视党史教育价值,将东北抗联精神内涵有效地融入党史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引导新时期青年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理想和抗战精神,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努力。东北抗联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愈久弥坚,不仅对青年思想政治建设有积极的引领作用,更是在新时代价值观的培养中,有力地推动了爱国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渗透。
(二)以爱国主义为纲增强思政教育实践本领
在青年思政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将党史教育高度和现阶段国家发展国情有效结合,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思政教育中,不能一味地去停留在过去理论宣讲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要结合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加大爱国主义情感的宣传力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树立和明确民族情感,让青年一代能够在学习中自觉地把国家的发展命运与自身的前途结合起来,从而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而奠定基础。
三、东北抗联精神对青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东北抗联特色党史精神,其中蕴含着很多振奋人心的红色爱国故事,这种爱国精神永不过时,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振兴中华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在当前思政教育中,有一个现象:青年面对思政课程教育内容时,往往认为和个人生活经验与需求不匹配,有极大的落差,这些事实上都源于政治和历史的认知水平[4]。因此,我们在思政教育中,贯穿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利用一些英雄事迹或者直观的画面,可以让青年一代更好地感受到英雄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教学内容中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真实,与青年自身结合得更加密切,从而明确学习目标,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为青年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提供重要价值引领
当前青年身处信息发达的环境中,很容易受互联网不良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导致价值观发生偏移,甚至会有拜金主义现象出现,在做事方面容易浮躁,逐渐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不利于我国青年一代的成长。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与思政教育融合,可以较好地扭转这些不良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为青年党史教育方面增添色彩,能够为青年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提供重要的价值引领。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在教育中可以引导青年如何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学习内容结合,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将抗联精神内涵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真正地实现学史力行。[5]
四、东北抗联精神与青年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要阵地
思政教育对青年的思想品德的树立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思政教育、课堂教育为主要渠道,不断丰富与爱国主义相关党史教育的内容,在思政教育中,有机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热爱祖国不仅是成才的基础,更是立身之本。因此,青年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6]作为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教学内容和爱国主义有效结合,让青年明确爱国的重要性,并且要深知历史上的英雄抗战事迹,可以懂得如何成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接班人。
(二)利用信息技术传播东北抗联精神
新时代的青年,从小处于信息发达的时代,接受的信息较多,加之特殊的年龄阶段有着个性化的心理特点,所以单纯依靠过去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信息技术为主流的互联网时代,要切实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立足青年一代的身心特点,积极地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在网络教育平台加大爱国主义资源的运用力度。学校可以通过微视频、微课录制以及公众号或者网站的形式,开发有关抗联精神的内容,进行思想交流。尝试开发有关东北抗联精神的“红色网站”,开展一些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知识竞赛,和当前社会青年关注的热点密切结合,鼓励青年积极参与,让东北抗联精神可以在互联网上落地生根,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让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青年的实践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证明爱国主义不是“空喊口号”,就要利用现实的力量,来验证抗联精神应用的有效性。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定期组织青年一代到东北抗联基地展开调研和学习,利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怀,可以切实地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来,形成一种行动自觉,从而在他们未来的成长中,将其内化于心,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如可以通过参观革命旧址、红色路线旅游来表达对祖国的爱,践行爱国主义的情怀。同时,沈阳九一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东北抗联将士纪念碑、抗联将领烈士墓园等是作为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思政教育实践的重要资源,可以组织学生亲身感受抗联之路,沿着历史的足迹,缅怀抗联的艰辛岁月。
(四)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诸多便利的教学资源,更是为青年一代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这些挑战中除了有网络自身的特征影响外,还有一些网络上人们的失范行为。从网络本身来讲,新媒体具有一定的及时性、虚拟性等特点,各样的信息都可以进行传播,其中有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并存,有新闻时政,也有八卦娱乐等。年青一代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缺乏是非分辨和判断的能力,道德观和人生观都容易发生扭曲。基于这样的背景,在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就需要加强网络的监管,营造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对新时代的青年做好舆论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时代价值观,鼓励他们积极发表一些正能量的言论,时刻保持一颗爱国之心。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东北抗联精神是我国在抗日斗争中孕育出来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思政教育中要将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立足于当前青年的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要紧扣时代发展脉络,结合当前青年身心的特点,将东北抗联精神内涵与现代思政教育实现融合和渗透,让其为培养新一代思政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