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色 文 化 融 入 乡 村 旅 游 的 路 径 探 析
——以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为例
2022-02-07蔡晓婷
●蔡晓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乡村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漳浦县作为中央苏区县,在广大乡村地区拥有着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造就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历经艰辛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依旧展现出强大精神底蕴,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具有三重的价值: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发展。
(一)加强思想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培育红色革命教学点,让参观者在游览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党性教育,寓教于乐、教游结合,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红色精神外化为人的自觉行动的主要途径之一,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的。
(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深层根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所取得的宝贵财富,不管在任何时候,红色文化始终是埋藏在人民心中的美好信念,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发展乡村红色旅游,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补足精神之钙,净化心灵,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经济发展
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能够充分发挥红色革命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促进当地交通、通信、娱乐等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来参观,实现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业的跨区域发展。将当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还可以拓展旅游市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漳浦县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漳浦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13 年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共有29 处革命遗址,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 处。近年来,漳浦县立足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乡村红色旅游景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法,但也面临一些困境。
(一)主要做法
1.培育一批红色革命教育教学点。近年来,为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漳浦县通过整合县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的建设,逐步形成“一个核心四大类型十个教学点”的新格局。特别针对红色党性教育类型的教学点,漳浦县以革命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设计一条“红色革命线”:中共漳浦县委成立旧址→“山城烽火”吴氏宗祠→漳浦红楼→南浦乡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机关驻地旧址→“闽南井冈山”车本村→革命烈士纪念园→皮定均将军陵园。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漳浦革命精神”这一教学主题,通过现场教学体验,重温漳浦革命史,进一步弘扬漳浦革命精神。
2.打造一批乡村红色旅游产品。漳浦县以红色教育为主题,以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方式,提升、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线路、产品。开发石榴镇红色旅游文化长廊、车本村重走红军路等红色文化体验游精品线路,建设石榴镇车本村红军烈士陵园、闽粤边红军重整抗日武装旧址—清泉岩等一批红色旅游基地,推出红色研学、红军食品等一批体验型红色业态产品。针对部队、学生、自助游客推出不同的旅游线路,编印旅游手册、指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宣传品。
3.创作一批红色文化精品。组织专家学者对漳浦县内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准确阐释漳浦红色文化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出一批富有思想内容、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创作生产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利用县广播电视台、金浦报、漳浦新闻网等媒体及所属新媒体等平台,开辟红色文化专栏,集中征集刊发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多学科、多角度阐释漳浦红色文化精髓;围绕红色文化,精心编排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有较高影响力的广播剧、芗剧;围绕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红色事件等主旨,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书画展示活动等等。
(二)存在问题
1.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画地为牢”现象。漳浦县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共享性不强,存在“画地为牢”的现象。漳浦县的红色景点多但距离较大,整体处于多而散的状态。目前,对县域内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挖掘不深,主题提炼不足,开发利用形式也较为单一。如:吴庭坚、张太西等革命烈士在漳浦革命史上的光辉事迹,红三团的组建史等相关史实整理不够;对漳浦革命精神的提炼不足。另一方面,漳浦县与周边的平和县、南靖县曾是革命时期的“靖和浦革命根据地”,三县红色文化资源相近,但因缺乏对三县红色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跨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2.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存在“两张皮”现象。漳浦县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二者基本上是各自发展,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一是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深度不够,其形式多观光、瞻仰等,缺乏深度旅游体验产品。如“闽南井冈山”虽有“红军之家”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重走红军路等红色文化体验项目,但红色旅游与当地的农业、文化、教育等相关行业相融合不够深入,无法催生出新业态、新产品。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红色旅游产业基础配套设施较薄弱。当前,漳浦县红色景点还不具备住宿、娱乐、购物等条件,无法满足游客吃住需求,极大影响了它对游客的吸引力,使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三是多元主体的支持不足。乡村地区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需要政府、企业、村民的支持,但在漳浦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项目的发起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业、村民参与程度不深,致使不能很好地为红色文化与旅旅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经济支持和智力支撑。
3.红色旅游品牌存在亮度不足的现象。近年来,漳浦县一些乡村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为地方发展擦亮了新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如:车本村“闽南井冈山”、山城村“山城烽火”等,但零星几个村的发展并不能形成规模效应,由于漳浦的红色旅游景点小而散,且缺少对外的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漳浦的红色景点仅在漳州市范围内有较大知名度,无法推及到其他的省市。致使红色漳浦的城市形象还不够响亮,漳浦还未成为乡村红色旅游的首选之地。
三、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漳浦县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围绕发挥政府机制的作用、创新全域旅游模式、深化文旅融合等方面,探析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路径,突出红色文化的公益性、共享性、市场化,以便更好地助力漳浦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全域旅游模式,突出红色文化的共享性
红色文化与旅游景观大多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这需要建设者秉持创新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模式,通过区域内红色资源的整合、产业的融合、社会的共建,发挥红色文化的共享性,实现较大范围内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
1.串联红色资源,整合优化配置。通过漳浦县域内红色资源的有效串联,发挥红色资源的聚合效应。将同一区域内大小不同但主题相同、时间相连的红色资源整合在一起,以大带小,深挖红色资源之间的联系,形成一批历史上衔接、地域上集中、精神上传承的红色资源群,实现红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如:可以串联石榴镇山城村的“山城烽火”旧址、龙岭村的“吴庭坚故居”、车本村的“红军之家”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形成“靖和浦苏区岁月体验游”路线。
2.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漳浦县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周边县区实现区域联合、资源共享,形成红色文化旅游的精品路线。由漳州市相关部门建立市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协调机制,制定乡村红色旅游的总体规划,描绘同一张发展蓝图,避免各县区红色景点的同质化,突出特色,为区域内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构建漳浦县与周边地区乡村红色旅游的交通网络,优化乡村红色景区之间线路,减少游客路途时间,完善景区的软硬件配置,增加在景点的停留时间。
3.加大宣传力度,助推品牌建设。利用现代互联网、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宣传漳浦县乡村红色旅游品牌,如在官方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漳浦县内举办的红色文化节活动、乡村红色景点建设情况、文创旅游产品等,提高网上关注度。同时,也要走出去,扩大对外宣传,参加各个级别的文化旅游推介会,到周边省、市、县宣传推广漳浦红色旅游形象,扩大漳浦县红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深化文旅融合,实现红色文化的市场化
通过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文旅融合的根本出发点。
1.实现跨界“混搭”,深化产业融合。漳浦县可实行“红色+”发展模式,通过红色文化与观光农业、温泉养生、生态农业等相结合,构建多功能的乡村红色旅游,深化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如:石榴镇可结合辖区内特色温泉资源和农业资源开发康养和农业观光项目,实现“红色+农业”“红色+温泉”“红色+ 教育”发展模式。结合车本村“天然氧吧”的生态资源,开发“红色研学片区”“国防教育片区”;结合东山村和象牙村丰富的温泉资源,打造“红色温泉康养体验项目”;结合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漳浦(石榴)田园综合体,建设集标准化种植、智能展示、休闲观光、农艺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延长产业链。游客到红色景点参观游览,可以带来一定流动人口,拉动交通、住宿和餐饮,这就需要红色景点具备相应完备的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这是支撑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硬件。基于漳浦县乡村红色文化与旅游济源的开发现状,需建立健全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建设,并改善红色旅游环境、交通、网络等条件。满足人们对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多元需求,延长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边际产出效应,打造新的增长极。
(三)发挥政府机制作用,突出红色文化的公益性
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需充分发挥政府机制的作用。政府是参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对于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的红色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事业,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1.政策支持,指明发展方向。政府政策能为乡村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指明正确的方向,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开发和保护乡村地区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政策,避免资源的浪费。落实中央、省市对优秀红色文化项目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及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红色文化扶持资金,同时,重视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红色文化项目,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完善激励机制,把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计划,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其中。
2.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村”的联合开发模式,实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同受益,更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效能。首先,当地政府在红色旅游开发战略上倡导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把红色旅游业培育成为漳浦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推出优惠新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其次,通过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当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建立旅游产业运营体系。企业的进驻可以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就业岗位、技术支持、新模式等。最后,提高当地居民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成立旅游协会,使漳浦县乡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