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
2022-02-07黄凯丽赵海波李文峰
●张 萍 黄凯丽 赵海波 李文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提及“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25 个,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4%。受其地理位置、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云南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特殊性,需要充分考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云南民族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促进云南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促进多民族融合发展,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
一、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于城市,村民对其使用频率也不高。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指标,而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云南民族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旧相对滞后,利用率也较低。
相当一部分的云南民族农村地区缺乏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的地区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利用率低。像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虽然一直在大力提倡建设,但有些地区却未落实到实处。有些村根本就没有文化活动室,有些只是将村内的礼堂等作为活动室,并未开展活动。特别是农村书屋的建设,有的村并未设立,有的设立后却成为摆设,村民不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更不用说通过书屋来获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少,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相当部分的云南民族农村地区缺乏公共文化活动,村民们很少或根本不参加文化活动。有些地区有自己的文化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已渐渐消失,有些只有特定的群体才会参加,有些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有些开展的次数少,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
1.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消失。云南拥有25 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活动形式,但目前很多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渐渐消失,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民族地区。他们接触的是现代多元文化信息,年轻一代接受的是汉语教育,有些年轻人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讲了。传统的文化活动已不怎么开展,除了一些本民族的重大节日知晓或偶有参与外,年轻一代很少能将本民族文化传承下来,像本民族舞蹈、乐器等现在很少有年轻人会了。
2.文化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且参加人员少。很多民族地区已经没多少民族特色文化活动了,文化活动形式也相对单一。像其他地方的农村一样,开展的最多的文化活动形式就是唱歌和跳舞,有自行组织的合唱团和舞蹈队,参与人员主要是村内年龄稍长一些的女性,其他群众很少参与进去,例如“文化下乡”等活动近年来开展得也较少。
3.文化活动开展次数少。一些民族地区一年到头可能就举行一两次文化活动,甚至不举行。由于外界因素等影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活动开展得更少,这使得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同时,村民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只能进行打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
(三)农村获取公共文化信息的渠道单一,村民接受文化信息的能力不高
在云南民族农村地区,对农村公共文化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现代网络通信相对落后,没有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云南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于山地和高山峡谷中,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电视这个渠道,但由于受地理因素限制,有些地区网络信号不好甚至没有信号,这样村民就很难获取外界信息。加之缺少自己本土文化的广播电台,民族地区的村民也只能接收汉语电视节目,很少有本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但多数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有些只能听懂部分汉语甚至有的完全听不懂汉语,如此村民更难获取外界有用信息。在手机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使用上,也是没有专门为少数民族设计的通信工具,他们只能利用手机打电话,接收短信而已。对于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和时事新闻等,他们几乎不怎么接触。
(四)农村长期缺乏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之一在于能否拥有一支专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但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云南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各民族传统的歌舞、技艺、民俗等有着极大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在极少地区,因为有着对当地民族文化了解颇深且同时拥有现代市场意识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助推着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会为当地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在大部分的云南民族农村地区往往缺少这样的专业人才来助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当代,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讲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也不了解本民族文化,虽然他们有些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他们很少返回家乡从事文化传承工作。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去民族农村地区开展公共文化工作,但最终会因工作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艰苦等离开。如何培养、吸引、留住专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是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农村公共文化存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资金规划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之一还在于能否具备充足的资金,但云南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民族农村地区,有些连道路都没通,更不用说涉及“软实力”方面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的投资。虽然国家每年对各地区的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偏远地区的资金投入还相对不足,尤其在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资金投入的需求量更大。而且国家的专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分配下来后,大多被用来投入到短期见成效、看得见的文化场所中,而真正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耗费较多的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品牌打造、公共文化传承等软实力上的投入就少了很多,严重制约了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必须传承发展和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因此,走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这给云南民族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优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营造民族地区良好的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民群众生活在乡村地区,最能直接感受到乡村的社会风气[1]。民族地区有其特殊性,当前,云南很多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逐渐丧失了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的还沾染了一些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不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制约了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民族农村地区要抓住机遇,优化当地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助推乡风文化的建设,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来实现民族农村地区的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政府精准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较薄弱,而且并未完全考虑当地民族的特殊性,提供的文化服务不能满足其实际需要,有些基础文化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如何精准地提供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关系到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而且关系到云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民族村落乡风文明建设。因此,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助力政府精准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优化对策
(一)立足当地,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立足当下。民族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有普适性又有特殊性,村民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要充分地考虑当地民族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场所可以合理地整合当地资源,利用村内的礼堂或寺庙等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场地也可以减少资金的投入。特别在农村书屋的建设上,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服务村民的项目,但目前实际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建设农村书屋时,要充分的考虑村民的需要,让农村书屋真正的运行起来。除了基础的藏书外,书屋可以购入电脑等基础上网设施,让村民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购入与本民族相关的和用本民族语言编写的书籍,让村民能看懂并获取有用的知识,实实在在地感受农村书屋带来的好处。还要加强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目前在云南部分偏远民族农村地区,还存在不通网络的现象,限制了村民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二)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广大村民,要鼓励当地村民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只能起到引导作用,要想大力开展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必须充分地发挥村民的自主权,让村民自行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作用,让村民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帮助村民树立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在另一方面,对村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业余文化团体要鼓励和支持,给他们提供表演的场地,资助表演服装和设备等。可以请专业人士来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为当地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更好地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
(三)建立多元农村公共文化信息获取渠道
要在云南民族地区建立多元的农村公共文化信息获取渠道,让村民接收更多的外界有用信息。首先要完善云南民族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家家通网络;其次在有网络信号的基础上,拓宽农村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渠道,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州县提倡在诸如新闻广播、电视节目、电影播放、文化活动等项目中大力推行双语播报机制,让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或只会本民族语言的村民也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再次,可以安排从事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人员,定期去走访村落,将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当地村民。
(四)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加快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多方位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专业人才队伍技能培养要致力于从民族文化深入学习、民族语言重点掌握两个角度着重培养。因地制宜地对他们进行培训,尽可能地充分了解当地的村情、民情,为后续工作的有序推进做好准备。同时,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专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定期组织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人物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会,传授工作经验、心得体会、互学互助,从而更好地开展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要科学合理地招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一方面,注重本地区优秀人才的挖掘,特别是关注本地考出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他们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吸引他们毕业后回乡工作,为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当地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引进外来优秀文化人才,为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助推当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尽可能地做到政策留人、环境留人、乡情留人,如此,才能真正将优秀的专业人才留在农村,更好地服务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福利政策,诸如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等等,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重视并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将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相挂钩。诸如定期进行优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的评选等,以此激励农村公共服务专业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五)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的投入,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加大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的投入,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可以为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好服务。同时,建议专项资金要重点向基层倾斜、向项目倾斜,以确保项目开展的资金保障到位。同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每个环节规范化、透明化,加强资金使用中的过程监督,在过程监督中结合活动项目的目标开展事前、事中、事后评估,以确保每项公共文化项目朝预期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