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2022-02-07

吉林金融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资产估值

陈 曦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新金融工具准则自2017年4月发布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准则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和套期会计等内容,目前已全面推进实施,研究新金融工具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尚未适用准则的非上市银行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新金融工具准则“三分类”法降低了金融资产分类的复杂性,将分类原则由“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目的”变更为“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由于业务模式的客观性和一贯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和主观判断对分类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分类的客观性和会计核算的一致性。

2.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由于分类原则的改变导致更多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列报。如目前商业银行的部分应收账款和票据、结构化存款、银行理财以及持有的非标投资等,以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反映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3.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新金融工具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减值从已发生损失法转变为预期损失法,预期损失法的应用一方面扩大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财务担保合同、信贷承诺等表外资产也需计提减值),另一方面将计提周期最长延长至金融资产的整个存续期,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谨慎反映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价值。

(二)对经营模式的影响

1.推动改变资产负债配置策略。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增加提高了商业银行利润波动的可能性,促使商业银行在制定投融资策略时更为谨慎,在综合考虑金融产品的业务模式、风险水平、财务列报结果后,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配置策略,以平滑商业银行的利润波动,确保持续稳健经营。

2.推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新金融工具准则要求适用预期损失模型对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对商业银行减值模型构建、减值数据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商业银行主动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前瞻性地识别金融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及早计提减值准备,释放金融资产风险,不断提升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质量。

3.推动业务与财务管理深度融合。新金融工具准则在商业银行的落地需要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金融资产分类原则的改变涉及到业务流程的再造,预期损失模型的使用也需要考虑宏观经济指标、贷款人财务状况等诸多因素,这都离不开商业银行各领域的协同配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业财融合度。

二、商业银行施行新准则面临的困境

(一)金融资产估值难度较大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部分应收账款、票据、非上市公司权益工具投资以及结构化主体投资无法通过合同现金流测试,均需以公允价值计量。而目前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估值体系尚不健全,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金融产品估值难度较大,在估值技术、估值模型、估值参数管理方面仍不成熟,需要商业银行重点关注解决。

(二)减值模型变更面临挑战

如何由已发生损失法过渡到预期损失法是商业银行顺利施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关键点,这其中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在运用预期损失法划分金融工具所处的减值阶段时,如何确定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二是若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如何对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进行计提。三是从目前商业银行减值数据的管理情况看,表外信贷承诺、财务担保合同等减值历史数据和参数缺乏,需进一步完善以满足减值管理的需要。

(三)信息系统功能仍需完善

新准则实施对商业银行数据计算、账务处理和数据分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完善优化原有系统以保证准则的顺利实施。前端业务管理方面,原系统缺乏金融资产分类所需的合同现金流和业务模式的线上评估功能,不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分类效率;中端会计核算方面,现行系统核算规则与新准则中金融资产估值、套期会计等内容不匹配,需对相关内容予以改造;后台决策支撑方面,改造前各类研究分析系统要素与前、中端系统不一致,不利于向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

(四)人员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新准则的实施意味着商业银行将在业务流程、风险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发生重大变革,也将一定程度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尤其是在金融资产估值、金融工具减值、套期会计运用等方面,经营理念的转变需要业务人员用专业判断、专业操作去实践。但目前,国内中小银行在人力、系统等方面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估值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现有业务人员的能力素质与准则实施要求也有一定差距。

(五)会计与监管规则尚未协同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会计准则转换,实施的影响范围从财务层面延伸至预算考核、资本管理、风险管理、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资产配置、产品设计等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关键领域,但上述领域的监管指引尚未出台,现有的监管要求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监管要求与新准则存在较大差异,监管指引迟滞于会计准则,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同时,在预期损失模型下的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相关的监管指标的取数口径和标准亟需明确和统一,监管报表相关表样与新准则项下报表会计科目不匹配等问题也给商业银行报表人员报送监管数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工具估值体系

一是增加待估值金融资产的认定环节,区分是否有活跃市场及公开报价,有活跃市场及公开报价的,公开报价即为公允价值,无公开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需使用估计技术进行估值以取得公允价值。二是针对新增待估值金融资产建立科学可行的估值流程,选用恰当的估值技术和模型,完善金融资产产品与估值模型的映射关系,逐类确认金融资产估值方案,选用合适的输入值进行估值计算。三是建立估值内部控制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及岗位的权责,通常会计财务部门为估值牵头实施部门,风险部门为复核部门,审计部门为监督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确保估值数据的合理性。

(二)加强金融资产减值管理

一是在减值阶段划分时,商业银行应在原有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违约概率变化、内部信用评级变化、预警清单、外部评级等信息,细化各类金融资产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阈值标准,提升减值阶段划分的可操作性。二是充分借鉴同业先行者准则实施的先进经验,完善金融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时关注金融资产主体的生产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及时收集减值相关信息,优化减值方法及模型,为计提金融资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打下基础。三是完善减值数据管理,将减值数据收集范围由表内资产拓展到表外信贷承诺、财务担保等方面,为减值测算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梳理改造信息系统功能

新准则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商业银行各项信息系统对数据处理的支撑,因此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就成为商业银行准则施行的重要一环。一是完善前端业务系统,优化原有金融资产分类模式,嵌入合同现金流和业务模式的线上测试功能,明确评估参数和标准,实现金融资产的智能分类。二是改造中端减值拨备、金融资产估值以及相关会计核算系统,将新准则要求固化到系统流程设计中,加强关键环节管控及有效性测试,提升数据收集、传输和管理质量,确保新准则的要求与各类系统内容相衔接,实现减值计提、资产估值、会计核算的自动化管理。三是调整后台决策分析系统,对系统项目与要素进行适应性微调,确保数据前、中、后端的匹配性和一致性,有效支撑管理者决策。

(四)强化内外人力资源管理

中小银行要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积极整合人力资源为新准则实施提供保障。对外方面,建议中小银行积极引入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借助专业力量制定详细完整的新准则实施方案,指导实施过程,确保新旧准则转换顺利过渡。在金融资产估值和减值模型建立等方面也可酌情邀请外部专家介入,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对内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重点对新旧准则对照、信息系统调整、业务部门协作机制等方面内容予以培训,同时加强与同业的交流学习,不断提高业务人员对新准则的熟悉度与运用能力。

(五)提升准则实施的可操作性

由于金融相关业务的复杂性和创新性,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专业操作和判断,给准则落地带来了巨大挑战。建议准则制定部门把准则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或以制度形式予以明确,针对准则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关键问题,下发讲解或释义,明确实操关键问题,细化专业判断情形和标准,指导金融机构正确实施准则。另一方面,建议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规则与会计准则的协调统一,尽快出台与之相配套的监管指引,明确监管指标填报口径,调整监管报表表样,切实为金融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金融工具金融资产估值
金融资产的分类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影响探讨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如何创业一年估值过十亿
猪八戒网为何估值过百亿?
100亿总估值的炼成法
高估值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现代金融工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