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佐成、熊庚香: 19年坚守“抗癌厨房”不打烊
2022-02-07一润
一润
“听说我们这里可以炒菜还不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
万佐成和熊庚香是南昌新建区人,年轻时便开始租房卖油条。2003年,49岁的万佐成携妻子熊庚香将早点摊搬到了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的石泉村,售卖现炸的油条、麻团。医院附近人流量大,夫妻俩的生意很红火。
一天早上,夫妻俩炸完油条后,炉火还挺旺。这时,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妻,推着自行车走到他们的摊位前,自行车上坐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孩子已被截肢。“老板,你们炉子里面剩下的火,能不能让我们炒个菜,我可以给你钱。孩子得了骨癌在医院治病,就想吃妈妈做的菜。”这带着哽咽的请求,让万佐成听得鼻子发酸。他连忙腾出炉灶,拿出铁锅和调味品:“你们来炒,反正是多余的火,不要钱!”
很快,万佐成夫妇油条摊这炉“多余的火”,在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传开了。“听说我们这里可以炒菜还不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万佐成说,看到有需求的患者家属这么多,夫妻俩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依次摆在油条摊附近。“来肿瘤医院的人,很多都是外地人,他们在这儿治病,只能到外边买饭,很多患者吃不惯医院食堂的饭菜,就想吃口家乡菜。别的忙我也帮不上,但烧个菜,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吃得好了,患者开心,有利于治疗,家属也有信心。”
时间一长,水和煤的支出不断增加,有患者家属提出:“老板,你们老是免费,我们也不好意思,要不你们收点费吧。”最终,夫妻俩决定:提供炉灶煤火,还有水和调料,炒一个菜收5角钱。2016年,各种费用上涨,他们把炒一个菜的费用涨到了1元。熊庚香笑眯眯地说:“我们不图赚钱,能帮到人家,我们就很快乐。”
由于肿瘤医院接收的大都是癌症中晚期患者,来老万夫妇这里做饭的大多是这些患者的家属,老万夫妇提供的厨房便被大家称为“抗癌厨房”。在患者家属的口口相传中,抗癌厨房的名号越来越响。除逢年过节时人数不太多,其余时间几乎从天亮到天黑,炉子里面的火就没灭过。“炉子、锅碗瓢盆我们都提供,买的这些调料也都是品牌的,可以随便用。”万佐成说,患者家属带着菜前来加工,還会带上油。“可能是考虑到油贵,大家都很自觉。”说到这一点,老万显得有些难为情。其实,有的患者家属来得急,没带油,老万夫妇也慷慨提供,不额外收费。因为炒菜的油烟气会影响到周围,为了减少对周边住户的影响,万佐成夫妇把三层靠厨房的房间都租了下来,一楼供患者及其家属炒菜,二楼自己做炸油条生意,三楼供困难患者免费居住。
“我丈夫身体不好,孩子年纪又小,我每次做完化疗自己带菜过来加工一下。像我这样边治疗边做饭的患者特别多。我觉得这里不仅是一个厨房,更是一个大家庭,老万夫妇就是两位大家长。”
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冷冰冰的病床和长时间赶不走的病魔,在他们心中积压了太多悲伤和疲惫。在这条充满烟火味和人情味的巷子里,他们的心灵可以被抚慰,压力可以得到释放。万佐成夫妇治愈他们用的不是药物,而是温情。
为给这个病友临时的“家”营造良好氛围和便捷环境,前几年,万佐成夫妇凌晨3点就起床用木柴给煤炉生火,上午9点前把厨房收拾好,因为10点多就有患者家属提着菜来做饭。下午2点多,忙碌告一段落,夫妻俩才有时间吃午饭。吃完饭,两人又要清理炉灶,收拾好锅碗瓢盆,供晚上来炒菜的患者家属使用。晚上,两人常常要忙到9点才能吃上晚饭。随后,两人再进行卫生大扫除。这是夫妇俩的日常,熊庚香时常累得直不起腰。为了让患者家属随时能够炒上菜,即使在非就餐时间,抗癌厨房也始终有几个炉灶烧着煤,锅里冒着热腾腾、暖洋洋的水汽。
几年来,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巷子,已经成为很多人治病途中可以停靠的温馨港湾,如今几乎每天都有约200人过来做饭。平时,遇到一些贫困患者和家属,夫妻俩不仅不收费,还总会帮一把,把好心人给的一些物资送给他们用。春节期间,医院附近的餐馆基本上都会关闭,万佐成提出:他家的厨房炒菜炖汤全免费,而且24小时不打烊。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一份出自家人之手的家常菜,也许就是一份抗争病魔的力量源泉……
67岁的张琴提着一个红色塑料水桶,里面装着一小块排骨、一节莲藕、一把青菜和一瓶油,这是她为身患癌症的爱人准备的食材:“现在空气干燥,我准备给他炖点儿莲藕汤。太油腻的他吃不下,喝点汤正好。熊庚香夫妻为我们提供方便,太感谢了!”“我今天第一次来,听说这里有个厨房可以自己做菜,太好了。”正在向熊庚香讨教如何烧鱼、煲排骨汤的小黄说。他刚20岁,前几天为患癌女友准备的都是盒饭,但觉得营养跟不上,所以特意买了排骨、鲫鱼准备亲自做。从未做过饭的小黄还让熊庚香给他拍了几张亲手做饭的照片,说要带给患病的女友看,以增强她与病魔抗争的决心。
“因为癌细胞转移,我老婆现在完全离不开我。”邹大哥说,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上午在厨房把全天的饭都做好。妻子每天能吃好,心情就会好一些,心情好病情才会好转。“岳父去年查出淋巴癌,住院半个多月了,我每天炒个他爱吃的土豆、豆角,煮荷包蛋给他吃,现在他的病情已经被控制住了。”“我丈夫身体不好,孩子年纪又小,我每次做完化疗自己带菜过来加工一下。像我这样边治疗边做饭的患者特别多。我觉得这里不仅是一个厨房,更是一个大家庭,老万夫妇就是两位大家长。”王亮、李菊英边炒菜边聊着家常。这个抗癌厨房实际上也是爱心厨房,患者和家属在这里不仅可以做饭,还能交流病情、相互慰藉。
万佐成说:“感觉很值得。对我和妻子而言,患者脸上的笑容,家属衷心的感谢,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在医院里特别想出来透透气,压力太大,到这儿边做饭边和熊庚香聊聊丈夫的治疗情况,和其他家属探讨下怎么给病人做饭,把在医院里压抑的情绪释放一下。说真的,我每次来这里待一会,都觉得又有了踏进医院的勇气。”
随着年岁增长,要兼顾油条摊和抗癌厨房,老万夫妇渐渐感觉力不从心。2018年底,两人商量后,干脆关了油条摊,决心全力做好抗癌厨房。每天上午10点一过,小巷里便人声鼎沸,20多口炒菜锅、30多个煤炉前都是排队做饭的患者家属。他们互不相识,都只为让患病的家人吃上“家”的味道。寒来暑往,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白了头发,皱了面容,却坚持为患者和家属传递着“吃饱饭、吃好菜”的朴素信念与“活下去”的勇气。
癌症,往往能撕碎一个完整的家,患者要面对病痛的折磨,家属则要承担巨大的压力,有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为此,他们需要一个缓解压力的地方,而这也是抗癌厨房的另一个使命。
“老万夫妻俩特别好,我们来这里其实更多的是想找个人聊聊天,宣泄压力。”陈春梅边照看着炉火上熬的汤,边和熊庚香闲聊。她丈夫患癌,为了给丈夫打气,她在丈夫面前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心中的痛苦怎么都不可能跟他说,我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只要他有信心就行。自从来这里做饭后,我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来这里做饭的人基本和我有着一样的境遇和心态。”
陈春梅的一番话,引起了周围患者家属的共鸣。56岁的黎昕妹,爱人患白血病半年,化疗已用光家中全部积蓄,借钱的事她只能一个人扛,不敢告诉爱人。她露出淡淡的微笑:“在医院里特别想出来透透气,压力太大,到这儿边做饭边和熊庚香聊聊丈夫的治疗情况,和其他病人家属探讨下怎么给病人做饭,把在医院里压抑的情绪释放一下。说真的,我每次来这里待一会儿,都觉得又有了踏进医院的勇气。”
很多人在离开医院的时候,都会专门来到抗癌厨房,跟万佐成夫妇致谢道别,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他们日后有机会去自己的家乡做客。如今,墙壁上已经写满了笔迹各异的电话号码。
万佐成的女儿万小萍看父母连过年都没时间休息,担心他们的身体,曾劝他们放弃。熊庚香说:“我和你爸放心不下厨房,放心不下这里的患者与家属,他们有需要,我俩不能放弃。”听了母亲的话,万小萍只能苦笑一下,无奈地摇摇头。后來,她听到父母帮患者的故事越来越多,有空便也去厨房帮忙。看多了患者家属的苦衷,万小萍终于理解了父母的做法:“患者和他们的家属都太难了,一点温暖都能让他们感动很久。我爸妈只要身体状况允许,愿意做就做吧,能帮一点是一点。”
抗癌厨房越做越大,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2019年,当地政府出资13万元对抗癌厨房进行第一次改造升级。2021年3月,青山湖区又投入30余万元对抗癌厨房进行再次改造升级。万佐成说:“光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感谢政府和志愿者,还有很多爱心企业,他们有的出人,有的出物资,送来不少油盐酱醋。”2021年2月11日,大年三十,在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共同参与下,万佐成、熊庚香的免费年夜饭如期推出,上百位住院患者吃到了香喷喷的年夜饭,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年近七旬的万佐成看到这场面,更加坚定了信心:“我和老伴要一直做下去!”
2021年2月17日,央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名单出炉,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名列其中。2021年11月3日,夫妇俩又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领奖完毕,万佐成激动地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我真是太激动、太幸福了!我们就是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事,没想到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
(文中除万佐成夫妇外均为化名)
【编辑:潘金瑞】
一对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租房卖油条的普通夫妇,看到有的病人及家属吃不惯买的饭菜,便专门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炉火做饭。2020年2月,他们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21年11月,他们又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