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农合联运行机制与服务深化研究
——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产业农合联为例
2022-02-06梁业松周金龙郑宏雷
梁业松 周金龙 郑宏雷
要发挥产业农合联在乡村产业兴旺,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必须加强产业农合联服务载体建设,创新合作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强化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大力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自上而下建立了省、市、区、乡(镇)四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构建完成全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新运行架构、服务运作及经营管理体系,畅通了上下涉农资源,实现在“合作共赢”基础上的新联合。在此背景下,依托通用性服务为基础,以专业性服务、产业链链接、平台化运作为特点,由市、县级农合联中从事同一产业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行业(产业)协会和从事农资经营、农技推广、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企业组成的产业农合联应运而生。产业农合联具有较强的带动力,成为推动农民实现富裕的重要依靠平台。为深入研究产业农合联运行机制与服务体系,笔者以镇海区4个不同类型的产业农合联为研究范本,力求探寻产业联合发展密码,总结出规律性产业发展成果。
镇海区产业农合联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镇海区现有耕地5.53 万亩,其中粮食功能区2.465 万亩,粮食种植稳定在4.5 万亩以上(含复种);蔬果种植稳定在3.2万亩;瓜果播种0.36万亩,产量0.8万吨。根据产业特点,推进“一业一联”,镇海区先后成立4个产业农合联,分别为镇海区庄市蔬果专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镇海区九龙湖镇葡萄农合联、镇海区农合联水果番茄产业分会、镇海区农合联民宿农旅产业分会。4 个产业农合联的组建基本由镇海区内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或基层供销合作社牵头,吸纳区农合联会员中从事该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植大户及提供涉农全程服务的企业、金融机构、农资网点、庄稼医院及社会化服务团队组建。其中,庄市蔬果产业农合联成立于2018年,覆盖面积5000 亩,年销售额9000 万元,年均生产蔬果10000 多吨,带动周边农户500多户农民种植蔬果;葡萄产业农合联成立于2007 年,覆盖面积2500 亩,年销售额11000 万元,年产葡萄7500 多吨,带动周边60 多户农户种植葡萄;水果番茄产业农合联成立于2018 年,覆盖面积2000 亩,年销售额8000万元,年产水果番茄5000多吨,带动周边50多户农户种植;民宿农旅产业农合联成立于2018年,覆盖面积500亩,年销售额1000万元,涵盖各类民宿10余家、农家乐30余家、年客流达10万人次。
(一)运行机制现状。产业农合联总体规模偏小,覆盖面积500~5000 亩,销售额1000 万元~11000 万元,会员数平均58人。从表1来看,农合联组织化程度不高,合作经济组织类会员偏少;个人会员所占比例不等,平均30个。社会团体“三会”治理机制不均衡,2 家为民政注册的社会团体,健全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治理;2家为上一级农合联的分支机构,治理机制依赖其产生的上级社会团体。会员间的利益捆绑不紧、联结较弱,4家农合联都没有形成“层层向上”参股利益共享机制和“层层向下”参股经营指导机制。
表1 产业农合联治理方式调查表
表2 产业农合联服务功能调查表
表3 部分产业农合联服务人员年龄结构调查表
(二)服务现状。从表2来看,3家产业农合联均具有农资服务、生产技术、产业信息、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公共品牌、技术培训、金融授信、电商及直播服务等服务,但服务资源大多为县区级农合联通用性资源,产业农合联内部的,产业专用肥、产业技术、品牌等专业性服务力量较弱,尤其是缺乏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拓展性服务,很难提升产品附加值。
民宿农旅产业农合联对一产进行有效拓展,通过“掌上九龙湖”实施组团经营、服务,有极好的推广价值。
(三)运行平台建设情况。庄市蔬果产业农合联依托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以合作社入股模式实现生产、销售、品牌、质量、管理等统一服务;葡萄产业农合联强化技术交流共享、推广自主市场营销,形成以品种引种及技术分享为特点的交互分享平台;水果番茄产业农合联以合作社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的合作模式,通过“金果园”小程序开展电商销售,帮助农民增收;民宿农旅产业农合联通过农旅公司统一运作模式,自建“掌上九龙湖”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合作运营。
存在的问题
第一,组织发展后劲乏力。产业农合联无论是单独注册,还是是上级农合联的分支,其本质是社会团体,是公益性服务平台,在通用性服务基础上,提供更专业的产业服务。据调查了解,目前4 家产业农合联,除了葡萄产业农合联向会员收取部分会费外,其它3 家均未向会员收取会费,开展活动或服务均依赖供销合作社或涉农部门的支持才能运行,具有极强的“政府”色彩,这样的“政府”色彩势必会造成会员形成等、靠、要的思想,很难真正建设成为民建、民享、民用的组织。因此,要推动产业农合联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章程为依据,强化规范化建设、运行,推进产业农合联自身具备一定的“造血”功能。当然,现行政策也欠缺对产业农合联的有效扶持,如仅依托社会团体自身的会费收取来推进公益性服务,力度小,也难以持续,可持续发展及服务能力也会逐渐弱化。
第二,会员利益关联不紧密。产业农合联会员在加工、流通等环节难以分享增值收益,这使会员间的联系与利益捆绑较难实现,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社员行动不一致。此时,亟需一个产业性联合的实体化公司来强化会员之间的利益联结。具体来说,由一个或几个有号召力的会员来牵头,倡导会员集体入股成立运营主体,年终按股分红,实现会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三,服务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产业农合联秉承“一个产业、一个农合联、一个服务体系”理念,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开展具有产业特点的专业性服务,这些专业性服务一般由牵头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作为服务主体。由于政策、资金、专业服务人员资源的制约,产业农合联服务主体功能不全,服务项目单一,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第四,服务人才极为缺乏。产业农合联的主体是农业经营主体、一线农户,管理、运行、服务等人员大部分仍是农民或相关涉农单位的人员。从表3来看,目前“三农”服务人才匮乏,乡村涉农服务人才大部分是“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几十年的实践积累,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专业单一、市场意识缺乏、“小农”意识强等不足;而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受正规院校培养、真正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新农民”可谓凤毛麟角。据了解,因乡镇工作体制、业务方向、配套条件等因素,专业性、技术性人才很难留住,造成当前许多涉农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涉农服务技术、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人员因年龄问题逐渐退出服务行列,急需更高素质的农业服务人才来充实,提升农资科技化、专业化、综合化经营服务与指导。
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服务载体建设。产业农合联如何更好地发挥平台服务作用,不断丰富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加大对会员的吸引力,破解产业农合联组织发展后劲乏力、内部“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重中之重就是加强服务载体建设。
一是深化“产业+农合联+合作社/公司”运行模式。即依托产业组建产业农合联,产业农合联主要会员合股投资组建合作社或公司,为会员提供专业化、经营性服务。如庄市蔬果专业农合联,就是由种植类会员在核心农场——繁荣瓜果蔬菜试验场牵头下成立绿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坚持产、销、融“三位一体”合作,实现种植计划、标准、种苗、农资、技术、品牌、销售的统一运行,有效地促进会员增收。
二是探索“农合联(供销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团队”的专业服务联盟模式。该专业服务联盟为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由县级农合联组织,为产业农合联提供专业化定制性服务。如为满足镇海九龙湖粮食产业基地的服务需求,由九龙湖镇农合联、九龙湖供销合作社牵头,联合育苗中心、农资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烘谷中心、粮食加工厂等资源,组建粮食产业服务联盟,构成育苗育种、专用配方肥生产供应、农机服务等粮食全产业链式一体化服务体系。
第二,创新合作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农合联是按合作制原则组建起来的,发展的是合作经济。创新合作经济发展方式应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化运行为方向,通过组织会员投资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来获取增值效益。
产业农合联怎么合?联什么?产业农合联的活力来自于组建利益紧密的联结实体,即以服务平台为依托,多措并举,在会员广泛交流、互助合作、抱团发展上持续发力,让会员从产业农合联平台资源共享中获取商机,在交流共融中促成合作,在合作共创中实现共赢。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探索与实践,在同一产业内,产业链上不同主体相互参股,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经验,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改造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带动等方式,大力推进合作社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合作组建加工、销售等实体企业,在发展传统合作经济的基础上,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合作经济做强做优。
第三,培育服务和产业龙头企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居于首位,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应培育为农服务龙头企业,加快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服务升级,推动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实施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推广绿色生产,加强农技服务,研究种植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开展“机械强农”行动,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农业生产型服务龙头企业,扩大社有企业为农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树立社有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开展“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链式合作经济模式。
第四,加强服务人才的培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三农”人才队伍的培养,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树立重视人才的意识,真正做到以政策引才,以事业留住人才。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政策,深入实施农业知识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业专家下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定点专业辅导和培训。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融合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鼓励农科类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创造机会让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实干中发挥所长、成就自我。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要发挥作用,激励是关键,要制订有激励性的招聘制度、薪资制度、考评制度、晋升机制和人才发展方案,以吸引和激励人才,提高他们的工作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