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动五脏”论治黄褐斑*
2022-02-06张桂芳张进军华元元张士福
张桂芳,张进军,华元元,张士福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230012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面部色素逐渐累积性的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对称性面部色素沉着,多见于中青年女性[1]。其黄褐色斑片对称分布在额、眉、颊、鼻、上唇等处,界限不清,平铺于面[2]。本病虽对健康无恙,但影响美观,不少患者精神压力较大。现代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复杂,与日光照射、性激素水平、精神因素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导致黑素合成增加,继而出现颜面部色素沉着[3]。西医治疗黄褐斑主要包括药物内服及外涂脱色剂,但副反应较多,例如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永久性色素脱失等,且易复发,疗效欠佳[4]。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从整体观念出发,标本兼顾,副作用相对少而轻,疗效较为显著,故被广泛接受。
导师张进军副主任医师为国医大师徐经世学术经验第六批师承弟子,秉承徐老“内科杂证致因在郁、调肝三十二字法”的学术思想,临床工作二十年,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经验较为丰富。导师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发展与五脏均相关,但以“肝郁”为发病核心,延及他脏,故以“调肝联动五脏”为治法,疗效显著,现辑录如下,以飨同道。
五脏论治,以肝为始,延及他脏
经云: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人体气血的盛衰通滞均反映于面部,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疾病,其色斑是由浅入深,面积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5]。由于本病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且多发于胎产之后,故导师认为肝郁气滞为其始动因素;郁久化热,木火刑金,上灼肺卫;肝失疏泄,木旺克土,横逆犯于脾胃;精血同源,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藏血不足,母病及子,心肝血虚;终致五脏气血失调,发为面部色斑。
1 肝郁气滞,治以疏肝理气、养颜消斑
导师认为黄褐斑成因在郁,其形成是外因、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在于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女性常面临家庭、事业的双重压力,情志不遂,易于怫郁,郁者气先为病,肝之受及又居于首,以致肝气郁结,滞于颜面而发为色斑[6]。内因则在于女子以肝为先天,冲任二脉的通盛与肝密切相关。因肝藏血,主疏泄,肝血旺注于冲脉,则冲盛;肝气条达舒畅,则任通[7]。考之黄褐斑多发生于胎产之后,概由胎产伤于气血,肝之藏血与疏泄功能失调,内外相合,气机郁结,血行不畅,面部气血失和而发为本病。加之女子爱美,色斑之后精神压力更甚,因郁而病,因病而郁,恶性循环而色斑日渐加重。症见:面部淡褐色斑块,分布于面颊,面积不大,多见于产后不久,伴有性情急躁或抑郁,胁肋胀痛,胸闷善太息,月事不调,舌淡红,苔薄,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养颜消斑。方用逍遥散合独圣丸(四制香附)加减:方中以香附、柴胡为君,疏肝解郁、畅达气血,引药入肝经;白芍柔肝养阴,配伍白术、白芷、桑白皮、白附子,取其色白之用,以散肝郁,共为臣药;当归、红花、三七补血活血、祛瘀通络,为佐药;甘草、薄荷引药上行,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取其“一方治木郁而诸郁得解”之用[8],达气血通调之功,可收淡斑之效。
2 肝火犯肺,治以佐金平木,泻肝清肺
肝属木,肺属金,肝气郁结,郁久化火,上灼肺金。因肺在外合皮、其华在毛,若木火刑金,致肺气不宣,开合不利,皮毛不泽,面生黧黑。故《灵枢·五邪》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9]。临症可见面部色斑,情绪急躁易怒,口苦眼干,舌红少苔,脉弦。宜以佐金平木,泻肝清肺为法,导师常取龙胆泻肝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前方为治肝经实热之代表方,上清肝胆实火,下利肝胆湿热,清上利下,使气血得调而达消斑之功。后方宣肺透达,降气化浊,方中麻黄辛温,开宣肺气,宣通经络,清解瘀热,通过皮肤毛窍给邪以出路,赶毒外出以治色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提出麻黄“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中之最轻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积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较之气雄力厚者其力更大”[10]。石膏性凉宣散,清泻里热,凉血化斑,与麻黄配伍,有透表解肌消斑之功,故本方取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意”[11]。两方合用,热清火泻,肺宣气散,斑消皮泽。导师临症常配伍白僵蚕、珍珠母以助清泻肝火,且具美白润肤之效;白芷、藁本以助麻黄辛散温通、宣泄淡斑,共奏泻肝清肺、宣泄消斑之功。
3 肝郁脾虚,治以和煦肝木、健脾除湿
肝气郁结,犯于脾胃,致脾之运化升清功能失常,脾虚不运,化生痰浊,上犯于面而生色斑;湿阻气机,血行不畅,面部皮肤失去荣润亦变生黑斑,即所谓“无瘀不成斑”[12]。脏腑气血充盈则肌肤细嫩光泽,气血失和则颜面枯黄焦萎,黑斑丛生。症见面部色斑,情志抑郁,胸胁闷胀,纳呆食少,疲乏无力,经血量少,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导师常治以和煦肝木、健脾除湿,方选当归芍药散加减。本方源自仲圣《金匮要略》,原治妇人妊娠腹痛,但究其方药组成,实具有调和肝脾,祛瘀消斑的功效[13]。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调达肝气,临证可伍茺蔚子、益母草、红花,以增强活血祛瘀之效;白术、白茯苓、泽泻健脾益气、除湿化痰,临证可伍白芨、白芷、白僵蚕以增祛风除湿之功。诸药合用,肝脾气机调和,湿瘀得化,则面斑渐除。
4 肝肾阴虚,治以补益肾水,滋养肝木
《内经》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五七之后,女子天癸渐竭,加之胎产因素,肾精亏耗,肾水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阴失养、疏泄失职,血海亏虚,水枯则流缓,血液枯涩则运行不畅,面部不荣,发为黧黑斑。正如《外科正宗》所言:“黧黑斑,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症见面部斑块色黯,伴五心烦热,情绪急躁,胁肋胀痛,腰膝酸软,月事后期,经血量少,舌红,少苔,脉沉细。导师治以补益肾水,滋养肝木,方选一贯煎加减。方中重用生地、枸杞子滋肾水以养肝体,沙参、麦冬养金水以制肝用,当归养血柔肝,川楝子疏泄肝气,为滋水涵木、疏肝解郁的代表方[14]。导师临证喜加用菟丝子补益肝肾,但需量大力专,多达50g,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菟丝子水取物可显著抑制黑色素合成[15],泽泻行水泄热,与菟丝子相合,补泻兼施,临床取用确有柔肌消斑之功[16];伍以红花、川芎、益母草、茺蔚子活血以调经;白芷芳香疏风以引药上行。临床药证相投,肝血得养,肾水有源,而起养颜消斑之功。
5 心肝血虚,治以调肝养心、活血祛斑
女子七七前后,处于围绝经期,肝血亏虚,藏血不足。因肝属木,心属火,为母子关系,母病及子,心血亦虚。血弱不能荣肤而生斑;血虚不能充盈脉道,亦致血行不畅,更加重色素沉着[17]。故《明医杂著》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临症可见面有褐斑,眠浅梦多,潮热汗出,月经量少或不规则,经血色暗兼夹血块,舌红、苔薄,脉细弦。临床治以调肝养心、活血祛斑,导师常取桃红四物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桃红四物汤为四物汤的加味方,方中熟地厚润滋腻之性为生营血之“基”,伍当归和血入心,取白芍敛酸入肝使所生之血藏于肝,借川芎辛散之长使营血畅于颜面[18],故吴仪洛《成方切用》曰:“四物通调肝血”。加用桃仁、红花入心肝血分,活血化瘀消斑,使补血而不滞血。后方酸枣仁甘酸以养心,川芎辛温活血以强心,正如名老中医程门雪先生所言:“补心体宜酸,强心用宜辛”[19],两药相伍,酸收与辛散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祛斑之妙。两方相合,畅调肝气,养心肝血,气血调和,诸症皆缓。
病案举隅
李某,女,38岁,已婚,育有2子,2021年8月19日初诊。主诉:颜面部起斑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渐起面部色斑,以两颊部为主,后逐渐增大,色素加深。平素遇事易急躁,胸胁闷胀,时觉困倦乏力,眠浅多梦,纳食不香,月经量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诊断:黄褐斑;辨证:肝郁脾虚证。治以和煦肝木、健脾除湿,方选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炒当归 10g,白术 15g,白茯苓 15g,白芍 15g,泽泻 15g,川芎 10g,麻黄 9g,菟丝子 50g,远志 10g,白芷 15g,白僵蚕 9g,益母草 10g,茺蔚子 15g,甘草 5g,21 剂水煎服,1剂/d,早晚各一次。外敷七白散,嘱避免光晒,调畅情志,多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如新鲜水果)。
2021年9月9日二诊。患者褐斑颜色变浅,疲困感较前减轻,睡眠仍欠佳。考之前方既效,药稍更删,加珍珠母30g,酸枣仁30g,21剂继服,七白散外敷。
2021年10月1日三诊。患者褐斑范围缩小,色斑变淡。嘱中药继续内服外敷。
按:本案患者中年女性,平素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加之胎产之后,长期肝气郁结,横逆犯于脾胃,痰湿内生,上犯颜面,以致黄褐斑。治以和煦肝木、健脾除湿。方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调达肝气;益母草活血祛瘀走下以调经,其子茺蔚,活血走上以祛斑养颜[20];白术、泽泻、白茯苓健脾益气、除湿化痰;菟丝子补益肝肾,柔肌消斑;麻黄、白芷、白僵蚕祛风除湿解表,透邪外出以消斑,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之功。外敷以七白散(组成:白芍 12g,白薇10g,白附子 3g,白僵蚕 10g白术 10g,白芷 6g,白芨10g)以色治色,诸色白之药打磨成粉,水加数滴白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1次/d,一次0.5~1h,内外同治,以收良效。二诊,患者睡眠欠佳,予加用酸枣仁、珍珠母调肝养心安神,美白润肤,经诊2次,色斑显退,予前方稍事更删,继服以巩固疗效。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治疗方法局限,越来越多的患者求治于内分泌科门诊。导师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以“肝”为始动因素,临诊分证施以“疏肝、清肝、抑肝、滋肝、养肝”之法,联动五脏,辅以色白中药外敷,内外兼治,并嘱避免光晒,畅情志,可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