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探析
2022-02-06王彬
王 彬
南开大学审计处 天津
一、高校内部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政策依据
2018年5月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的合力。
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47 号)指出,在不违反国家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中介机构购买审计服务。
社会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既是贯彻国家相关政策的客观要求,更有助于高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强审计监督合力,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高校内部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必要性
1.提高审计效率的需要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 号——高校内部审计》中指明,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且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得低于教职工总数的2‰。目前,多数高校都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设置财务审计科、工程审计科和管理审计科三个科室,总人数一般不超过15 人(含派遣制员工和返聘人员),主要开展预算执行和财务决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结算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工作,并探索性地开展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绩效审计等,日常工作量饱满,长期满负荷工作。
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资金的来源日益多元化,在教育部公布的75 所直属高校2021年的预算中,有13 所高校预算超百亿,且多数高校的预算持续增长,高校资金体量逐年增大。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落实《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中组发〔2017〕2 号)关于干部岗位轮换的要求,目前高校中层干部轮换较之以往更加频繁;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9〕45号),提出了“党政同责、同责同审”的要求,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目标,多数高校已经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扩展至分党委(党总支)、党工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量不断加大。
同时,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推进新校区建设,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对建设工程及修缮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加,工程结算审计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的时效性,早日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开展部分审计工作势在必行。高校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数据统计、抽查凭单、抽盘固定资产等工作,以及工程结算审计中工程量的核算、造价的咨询比对等工作交由社会审计机构辅助完成,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烦琐的基础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把控审计方向、执行复核程序上来,从而可以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充实审计力量的需要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为审计、会计、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背景,计算机、法律、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整体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加之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范围具有局限性,导致其对其他行业了解较少,实践经验有限,在面对复杂或特殊的审计事项时,工作效率较低且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比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2 号)、《关于加快推进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教财函〔2019〕18 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开中央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教财函〔2020〕60 号)等文件的精神,目前,部分高校正在开展校属企业改制工作,整个过程中涉及企业的清理关闭、破产清算、脱钩剥离、股权转让、人员安置,甚至法律诉讼等诸多事项,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企业清算等非常规业务接触甚少,难以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防范业务活动的相关风险,此时,借助企业审计经验丰富的社会审计力量、辅助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会计师事务所、造价咨询公司等机构拥有会计、税务、审计、法律、工程造价等多领域的专家和复合型人才,接触的业务领域更广,实践经验更丰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合作过程中,也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3.开拓审计视野的需要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视野较为局限,加上日常工作量较大、对外交流学习机会有限,导致其对于本校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形成固化思维,难以开拓审计视野、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以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为例,《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教财厅〔2016〕2 号)要求直属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同时,指南规定高校每年都应该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部分社会审计机构提供专门针对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服务,他们不仅能够从外部视角审视学校各类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发现学校内部控制中潜在的风险,由于其熟悉多所高校的先进做法,因此,还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进而促进高校防范风险、规范流程,健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也就是说,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开展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借鉴到多所高校的先进经验,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更能开拓审计视野,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增强审计独立性的需要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47 号)第十六条明确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职业规范,独立、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保守工作秘密。
目前,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的一个内设机构,与其他部处、学院或单位是平行关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与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互为同事关系,因此可能存在多种容易影响到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因素,进而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最终影响审计质量。比如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或因私人关系而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部分违规行为或管理漏洞,与责任人进行私下沟通、推进整改,而不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显然,这类行为不利于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长期来看也会影响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协助高校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其审计活动一般不会受到来自高校和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因此,有助于增强审计的独立性,从而能更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
三、高校内部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主要风险
1.社会审计机构不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关系
多数高校采用招标入围的方式选择多家合作单位,在开展具体业务时,再依据合作单位的业务特点从中选择,有时甚至随机选择。由于社会审计机构的传统客户是企业,而且企业的业务报价一般高于高校,因此社会审计机构更加注重维系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当开展业务时间冲突时,尤其当企业开展年报或半年报审计时,社会审计机构往往只是委派职场新人、甚至实习生来开展高校的审计业务,导致审计质量不高,降低了审计工作的实效。
2.社会审计机构不熟悉高校的管理体制
由于高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只是处于探索阶段,部分社会审计机构之前与高校合作较少、甚至初次承接高校审计业务,因此,其对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并不熟悉,同时,其对高校的招生就业、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政策之前并无接触,而这些政策恰恰是进行审计判断的标尺和依据,因此,其很难做出公正的审计结论。
3.达不到高校的审计要求
由于不重视与高校的合作关系、不熟悉高校的管理体制,部分社会审计机构在开展高校审计业务时,还只是停留在关注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上,并不关注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情况,对业务活动背后的风险点也不够敏感。整个审计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需全程参与、反复审核,否则,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服务将难以达到高校的审计要求,这也导致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无法切实降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4.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均对审计人员“保守工作秘密”做出了规定,禁止审计人员泄露工作中接触到的涉密信息。在开展高校审计业务时,社会中介机构不可避免地接触高校相关财务资料、查阅会计凭单,甚至接触部分科研、人事信息等,由于社会审计机构执业人员的保密意识参差不齐,可能存在违背审计职业道德、违规泄露高校相关信息的情况。加之在业务结束之后,高校难以对审计机构持续监管,所以,对高校而言,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存在一定的信息泄露风险。
四、高校内部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1.规范中介机构的选择与考核
高校在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社会审计机构时,要在招标文件中对投标单位的相关资质、业绩、信誉、内部管理情况做出具体要求, 以确保中介机构能够提供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服务。在与其签订委托协议时,要明确对审计组成员数量及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确保审计组有充足的执业能力、能够提供满足高校要求的审计服务。在审计业务结束后,应采用调查问卷、分项评分等多种形式,对社会机构的执业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下一次选择中介机构的重要参考,进而促使中介机构提升服务质量。
2.强化过程监督和结果复核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委托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在审计方案的制定阶段,要向社会机构明确审计范围、重点关注事项及风险点等。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加强与社会审计机构的沟通,及时跟踪审计进度、掌握审计动态,适时修改或调整审计方向,确保审计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在审计完成阶段,加强审计质量的把控,认真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重点关注其审计程序执行是否到位、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依据是否恰当、问题定性是否精准等,确保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3.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技能,构建一支审计理念先进、风险意识敏感、专业技能过硬的审计队伍,为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高校要丰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在教职工招聘时,不再仅仅局限于审计、会计、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可以更偏向信息技术、统计学等专业,打破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思维模式固化的现状;另一方面,应组织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与教育部财务司、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外部培训,加强兄弟院校间的交流学习,或者采取内部业务讨论、专题学习、热点问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增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提高其业务素养。
4.重视涉密信息的保护
高校在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合作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首先,在与其签订委托协议时,要增加保密条款,明确社会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保密义务,以及出现信息泄露时的违约责任。其次,隔离重要材料,对于诸如高校外部检查报告、人事合同、科研信息等相关资料,避免社会审计人员直接接触。最后,限制审计资料的使用方式,对于其在工作中接触的相关资料,仅允许其现场查阅,不允许拍照、拷贝、复印等,避免其在工作以外的其他时间接触、使用相关资料。
五、结语
在高校审计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调动社会审计力量,有助于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更好地发挥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审计机构合作,适当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同时,高校也要采取多种措施防范购买社会审计服务中的各种风险,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