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公正观视域下大学生公正观存在的问题与培养路径研究
2022-02-06孙娅静
□孙娅静
一、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内容
(一)经济公正。马克思没有专门的著作来研究公正观点,但是在其一生的事业中都在追求公正。就经济方面的公正而言,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生产领域的公正。“资本家们通过暴力的、强横的手段掠夺财物,致使全部生产资料被资本家们无偿占有,私有制由此形成。在这种现实情况的迫使下,广大的工人和农民不得不受资本家雇佣进行工作”。[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家庭和自己的生存需要,工人不得不投入资产阶级性质的生产当中,在和资本家的关系中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那一方。要想在生产当中和资本家处于公平的状态,那就需要生产者联合起来控制生产,只有这样劳动成果才会属于全体劳动者。由此看来只有将社会上的生产资料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生产方面的公正。
2.分配领域的公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处于一个绝对掠夺的地位,控制着生产要素。资本家认为是他们指挥着资本生产的进行,所以所有的生产成果都必须归他们所有。资本家无偿占有了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这对劳动者来说是极其不公正的。要想达到在分配方面的公正,正如马克思所言,按照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来确定劳动者所得的分配量。
3.交换领域的公正。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交换是不公正的,资本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所有劳动成果归自己所有,导致交换和生产方式不是相适应的。资本家鼓吹的交换方式的实质是为了维护资本阶级的内部利益,劳动者的劳动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成果。只有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实现生产公正,才能实现交换公正。
4.消费领域的公正。消费作为劳动者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达到了资本的积累,取得了剩余价值,并且进行了无拘束的消费。而劳动者不仅没有获得应得的报酬,还没有自由消费的权利,不能满足家庭和自己的生存需求。所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消费不公正的产生。
(二)政治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实现人的政治权利自由,实现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公正。
1.人的基本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得不到应得的自由,基本权利被剥削。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指出了资产阶级的虚假政治公正。无产阶级如果想自由行使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自身的价值。
2.关于社会成员的自由和平等的问题。“一个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度,生产组织和政治制度,将保证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及其需要,是充分发展的民主的体现。”[2]劳动者其渴望得到自由和平等,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马克思认为,要想获得自由和平等,无产阶级就必须向资产阶级发起挑战,通过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国家政权由无产阶级来掌握。只有这样资产阶级虚假的自由才会被推翻,无产阶级才会得到政治上的公正。
(三)社会公正。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保障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来论述社会公正。马克思指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几类人需要享有社会保障。第一类人是拥有劳动力但是没有工作的人群;第二类人是不具备劳动力的老人、妇女、残障人士;第三类人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儿童。资产阶级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帮助这几类人,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这种行为是伪善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持资本的再循环和压榨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不公正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就马克思而言,他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劳动者生产的财富应该用来保障劳动者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公正。
(四)文化公正。文化公正是指社会上的每位成员都应该享有文化资源的权利,并且是不受到任何限制的。马克思指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的后备力量,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平等地接受文化教育,提高精神境界,学习科学技术,才会有能力为社会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关于社会不公正的批判,只不过这种批判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直接批判,而是建立在把资本主义社会指认为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基础之上的”。[3]所以说,马克思的公正观是以历史演变规律为基础,跟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形成的。
二、当代大学生公正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成长阅历和心态对大学生的公正观理解也有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从小受到父母宠爱,大多孩子没吃过苦,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锤炼。有些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比如在家庭教育中一昧溺爱孩子,对物质财富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精神财富。处于这种家庭观念下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行为偏激,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周围人的意见也不在乎其他事件主体的利益,将处理事情的出发点放到自身的利益,忽略了从客观事实出发的基本角度。由于家庭教育中公正观观念的缺失和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公正观,也给大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学校公正观教育方式存在缺陷。就目前的教育方式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公正观教育的方式依旧是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来传播公正观的理论。部分课堂教学单调枯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少,脱离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注重理论的传播,侧重于教师的主导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还不够彻底,所涉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导致现有的公正观的课堂教育依旧依赖乏味的旧知识,沿用陈旧的教育内容,没有将新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鲜少将课堂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少有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变化出发对其进行引导,教学和社会生活脱节,导致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真正被激发出来,不利于大学生公正观念的教育。
(三)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就当前而言,很多高校存在着教育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很难平等获得资源。学生认为自身的权利并没有被公平对待,甚至存在着机会不公平的现象。学校的教育机制不合理,多数是没有考虑学生的自身利益,机制设定过于功利性,破坏了公正观。学校机制的不健全往往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使大学生的公正观念出现偏差。
三、当代大学生公正观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增强大学生公正观培养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一是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坚定理想信念,正确的解读公正观,引导孩子具有公正观的意识并且形成正确的公正观。二是家长要言传身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对自己要求严格,增强公正观意识。家长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家长要知行合一,在对孩子进行公正观相关教育时,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家长作为家庭的主体要给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良好成长环境,使孩子具备善良、公平的品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处理事情中的稳定心态和公正态度。
(二)学校改革教学设计,创新教育载体。学校的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和感情升华的重要渠道,作为一条重要渠道,也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进行不断创新。一改之前的旧风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进行课堂活动的时候,要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重视实践,努力提高学生对学习公正观的兴趣。除了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和丰富教学内容,也要创新教育的载体,利用好课堂让学生树立公正意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发展越来越迅速,在对学生进行公正教育时,可以利用网络作为载体,丰富课程资源,支持多种形式的在线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公正意识相关的系列电影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健全相关的教育机制。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公正观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主要从完善高校公正观教育的协同工作机制,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营造公正校园环境,培养教师在工作中的法治思维和习惯等方面,着力强化高校公正观教育的功能。在各大高校中,教育机制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由各种元素组成,是推进大学生公正观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由于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权利被侵犯,所以健全和公正观相关的教育机构就显得刻不容缓。一是需要建立公正观教育保障体系来保障学生们的权利,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改善之前的机制遗留下来的问题,使教育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二是健全教育监督体系,实行小组制度,监督组的成员应该是来自学校的各个岗位,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除此之外,增加公正观教育的监督平台,设置校长信箱等方式,为维护学生的权利公正提供更多的平台选择。
四、培养大学生科学公正观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各个高校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更是一个小型社会,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都能在高校发现踪迹。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在高校中存在着很多破坏公正的行为,比如期末奖学金的获得、评选优秀班干部和选拔党员等方面都存在着走后门托关系的行为。加强大学生的公正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可以改变学校的一些不良风气。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我国大学生成材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知识方面,更是学生的心理方面,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弘扬公正的社会风气。公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公正观,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以大学生为主体,来保证校园的公正化,培育校园的公平正义风气。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主体,培育大学生的公正观,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良。不仅如此,当大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其公正风气也会影响到社会上的其他群体。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公正观教育,有利于净化校园风气和弘扬公正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