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量化研究
2022-02-06郭海松
□郭海松
一、引言
为了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资助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因此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以资助为手段、教育为导向、育人为目标”的工作要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发挥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解决他们的心理贫困和能力贫困,实现“造血式”的育人目的。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关于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资助管理制度,进一步构建资助育人体系,致力于提升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资助资金只能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上的帮助,而资助工作更需要解决的是思想等深层次的问题,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尊、自强、自爱”的意志品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信心和上进心,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学生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不得不被重视,“育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应该得到关注。本研究将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量化,通过调研数据来评价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这种“回头看”的数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落到实处,旨在为完善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无纸化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基于对盐城工学院资助工作特征的把握,分别针对受过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未受过资助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个群体,从学生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情况、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和参与学科科研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学校资助育人政策对受资助学生的影响与教育效果。
调查运用随机抽样法,分别面向盐城工学院海生学院、机械优集学院、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四个二级学院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18份。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编码整理及数据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共有918名同学填写了调查问卷,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同学374名,接受过国家助学金(285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2人)、伯藜学社奖学金(16人)、学校绿色通道补助(22人)及其他类型的资助(84人);非家庭经济困难同学544名。
(一)资助育人,增强学生求知欲,锤炼上进心。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及格科目数”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没有不及格科目的占75.13%,明显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3.9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学期间获得过校奖学金的占67.65%,其中,获得过三等以上奖学金的占62.57%;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占48.35%,其中,获得过三等以上奖学金的占46.51%。在奖学金获得的比例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显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对“大学期间期末成绩排名在班级前20%(含20%)次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期末成绩排名在班级前20%(含20%)的次数为3次、2次和1次的比例分别为21.93%、19.25%和14.44%,均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9.12%、13.97%和7.5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期末成绩从未达到班级前20%(含20%)的比例为44.39%,远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38%)。在平时的资助工作中,学校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盲目攀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通过宣传表彰自立自强之星、励志成才表率等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做到“人穷志不短”,乐观坚强地面对学习生活,不以消极的态度回避现实,增强主动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学校资助育人政策的扶持下,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作用明显。
(二)资助育人,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做好人生规划。在“对将来的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选择“考研”的占79.14%,选择“考公”“考事业编”“进公司”的分别占20.59%、20.32%、29.95%,14.44%的同学选择了“处于迷茫中”,2.14%的同学选择了“还未考虑过”;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选择“考研”的占75.37%,选择“考公”“考事业编”“进公司”的分别占24.08%、15.99%、25.55%,15.44%的同学选择了“处于迷茫中”,3.31%的同学选择了“还未考虑过”。从此项数据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考研的需求更加强烈,未考虑过就业问题的学生相对较少,表明他们对未来方向更加坚定、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学生坚定考研的目标,表明学生更愿意参与科研,参与学术,提升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为将来读研打下基础。而对“参与科研情况(是否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的调查结果也从侧面给出了证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积极参与科研”的占44.39%,“不想参与科研”的占3.21%;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积极参与科研”的占32.72%,“不想参与科研”的占5.5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愿意参与科学研究,接触专业知识,为将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四级通过率为50%,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60.85%;六级通过率为10.96%,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持平(10.4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四六级均未通过的比例为39.04%,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68%)。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学生知识基础尤其是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且语言类学科注重积累,英语水平短期内无法大幅提升,导致四六级通过率相较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未有明显优势。
(三)资助育人,拓展学生素质,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对“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的调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选择“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占44.92%,选择“不想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占比极少,为1.07%;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选择“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占31.43%,选择“不想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占5.88%。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政策的亲身受益者,感恩国家和学校的同时,更加愿意投身社会志愿服务。在对“学生干部任职情况”的调查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曾经或现在在校学生会及团委、院学生会及团委、班级或其他社团任职的占83.16%,明显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2.06%);另外,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社团后选择留部的同学”占32.62%,也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63%)。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更强的服务意识、集体意识,更愿意参与公共事务、服务他人,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学生在社团表现更加突出,也更有利于以后的选拔留部。在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通过树立励志典型、展示自强人物风采,激发学生的成才动力;组织志愿活动,强化感恩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热心志愿服务,将爱传递给每一个人。资助育人提升了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参加伯藜学社各项活动及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较多,也有部分在校内做兼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和与人沟通的需求。
(四)资助育人,强化学生自信,重视心理帮扶。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常受到人际关系问题困扰”的占25.67%,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9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问题困扰,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比较特殊,因为贫困的家庭环境和相对特殊的成长经历,所以有相对更加敏感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心理相对脆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缺乏自信心,尤其是谈及家庭背景等敏感话题时,学生更容易出现逃避或防御心理。为防止出现由于经济困难导致“心理贫困”从而出现“双贫”状况,在资助工作中,应当坚持扶贫与励志相结合,在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帮扶。注意工作方式,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同学隐私,可以通过班会及点对点的沟通交流,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投入到学习生活,帮助其克服易于产生的焦虑、孤僻、脆弱的心理倾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四、结语
近年来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出台和完善,资助工作也由“资助助人”转向了“资助育人”,学校在各项资助工作中也更加注重“扶志”与“扶智”,将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致力于实现“造血式”育人的目的。通过本次调查也了解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成绩、获得奖学金、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和参与学科科研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表明他们的学习有更强的自律性,对未来的发展有更好的规划,说明资助工作在育人成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调研结果为辅导员今后在资助工作上的方向提供了基础数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知识基础尤其是英语可能相对较弱,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更加重视他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创造更多英语辅导方面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成绩,也为他们成功考研加砖添瓦。此外,应当更加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新生开学之初,做好心理健康摸排,及时有效关注其心理健康状态,多与其面对面谈心谈话,进行心理疏导,做一个亲切的倾听者,有必要时可以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教师进行咨询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