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衔接问题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22-02-06宫敏燕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治课理论课原理

□宫敏燕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与高校分属两个前后相接的教学阶段,两者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其实,早在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的问题[2]。文件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的桥梁就是增加选修课。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中也提出“加强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由此可知:课程衔接问题早已引起了党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重视。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然而,在2015年“05方案”实施十周年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思想政治课依然存在大中小、本硕博课程体系重复率高的问题;存在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与新媒体结合不足等教学方法创新上的问题;存在课程的有效性、针对性、思想性、亲和力、感染力等有待加强等问题[3]。

从高中到高校,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由浅到深、由不系统到系统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高中政治课中最基本概念的掌握都似是而非,更遑论对一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了。尽管有些学生对某些概念、原理有所了解,但对掌握的知识缺乏层次性、整体性的理解,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零散化、碎片化倾向。

二、高中政治课和高校“原理”课的开设情况与特点比较

通过对高中政治课及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材的对比分析,以及对高中政治课教师的调研及访谈,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高中政治课和高校“原理课”的开设情况。

1.高中政治课的开设现状。高中政治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必修课主要是“单元”的形式呈现,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选修课主要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部分。目前,由于高中存在文理分科现象,再加上高考文综科目中政治所占的比分仅为100分,而理综根本就不考政治,相对于语、数、外而言,它还是处于较为弱势的学科,因此,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也较为严重。

2.高校“原理”课的开设现状。“05方案”实施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出版了七版。对比2007年后出版的六版教材,在章节的编排上基本没有太大区别。而体现区别的地方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教材中来,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完整又严密的科学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更及时、更充分地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成果,2018年3月完成了对教材的再次修订。目前,在各大高校,“原理课”都是必修课,且都是考试课,随着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强化,因此,“原理课”拿出一个学分或者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

(二)高中政治课和高校“原理”课比较。

1.高中政治课和“原理”课的相同点。一是课程性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高中政治课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体现着较为明显的政治性,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等。“原理”课重点是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人类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二是教学方法都以“讲授”为主。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广泛、丰富,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等都是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不少高中政治教师仍习惯采用讲授法授课,此种方法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传递信息时具有经济、系统、可控性强等优点。而当前高校“原理”课教学,虽然在教学方法方面多次进行探索与改革,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微课视频、翻转课堂、MOCO等方式已经推广甚至应用,但是“原理”课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2.高中政治课和“原理”课的不同点。一是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弱不同。高中政治课和“原理”课相比,具有更强的直观性、感性的色彩,相反“原理”课更突显其理论的深邃。如果说高中的政治课还有很多直观性的理解内容的话,那么“原理”课则更多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的理解。比如“原理”课中“物质”“实践”“劳动力商品”“资本”“货币”等概念,“三大规律”“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等问题等。二是教学对象不同。高中和高校是两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阶段。因此,在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水平等方面二者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目标大多围绕着升学而展开,对知识的掌握也多以应考为中心,再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因此他们对许多社会问题存在偏颇的理解,价值观也时常摇摆不定。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眼界逐渐被打开,活动空间扩大,价值观基本定型,因此对许多社会问题都有了比较成熟的见解与深入的思考。

三、中学政治课和高校“原理”课教学衔接的建议

(一)解决不同阶段思政课课程内容衔接问题。中共中央、教育部应组织专家统一进行教材的编写,从根本上解决教材内容的重复性、教材结构不清晰、教材语言表述不明确等问题,以真正凸显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阶段性特点。即:高中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有着共性,但又体现为侧重点的不同;在内容衔接中既存在差异性,又有统一性,但内容的统一却不应该是简单地重复,而应是更高程度上螺旋式的上升。笔者通过高中政治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及高校原理课中“世界的物质性”的比较分析,发现:高中政治课中“物质”概念的表述简单;在探究“物质”时仅提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而没有提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说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原理课”中关于“物质”的概念引入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开始的,接着对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最后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规定,实现了物质概念的科学化;而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时,从意识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这就很好地照应了之前提及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只有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

(二)建立高中政治课教师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交流机制。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有更多的敏锐性与关注度是中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针对此阶段中学生的特点,政治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其展开,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则视野要广,要对高中政治课有全局了解,对相邻的学段内容有所熟悉,只有了解之前学生都学过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思想政治课有什么诉求,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在兼顾教育目标、教材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并将社会热点、前沿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以体现思想政治课对现实的解释力,以理论的魅力征服学生。因此,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相关部门应为高中政治课教师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通过不定期的交流研讨、相互听课评课、课题合作等,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提升,真正实现教学递进式纵深发展。可喜的是,这一交流机制已经开始实施,比如在笔者所从教的师范院校晋升职称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有到基层从教一年的实践经历。

(三)加大高中政治课和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力度。目前,高中政治课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基本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特别是高中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都比较忽视实践教学。而在高校尽管思政课都有实践教学的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脱节,最终导致思想政治课难以贴近学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失去兴趣,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有抵触情绪。有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偏低,有57.8%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为“一般”、“不大满意”或“不满意”。实践教学是实现高中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且有效避免了思政课陷入单一理论说教而不被学生接受与认同的尴尬境地。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制定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指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政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议。2019年6月23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传统优秀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为此,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搭建平台,暑期联合高中生和大学生共同组织实践活动,通过调查研究、讲座论坛、参观走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感性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思想道德,提高思想认识。另外,高中和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各自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联合,整合资源,突出实践教学的共享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

(四)加强高中政治课教师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不仅为广大教师寄予了殷切期望,也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然而,从师生供给的“量”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规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供给差”,各级各类学校都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从师生供给的“质”来看,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期望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笔者所走访的高中,高中政治老师缺编情况较为严重,甚至有的高中出现一名政治课教师带高一、高二两个不同年级总共16个班政治课的情况。而在笔者从教的师范院校,思政课教师缺编25人,这与国家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业思政课教师岗位的要求相差太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几乎都超负荷地承担着教学任务,更遑论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从事科研活动了。为了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师缺口问题,高中可以探索能够胜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择优推荐优秀人文学科教师进行培训等的办法以解决高中政治课教师不足的问题,而在高校可以积极推动辅导员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下参与思政课教学,遴选专业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的专家、教师等转任思政课教师等办法充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不仅是满足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也是完善师资结构,强化教学赋能,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政治课理论课原理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如何上好政治课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