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索
2022-02-06尉迟光斌
□彭 湘 尉迟光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艺术类大学生及艺术院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构建对整个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掌握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应该予以重视和加强。
一、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一个社会的颠覆往往是从意识形态战线上拉开了一条鸿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其中高校是重要阵地,其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关系到高校的发展稳定、社会的发展稳定和政权的兴衰。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虽然只占极小部比例,但整体特征却十分鲜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普通大学生差别显著,在思想教育方面需要更强的针对性。因此有效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是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权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有利于培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文艺工作者。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回顾历史,每一个朝代的作品都无不是这个时代意识形态的载体,都明显展示出某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世俗风情、历史潮流。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经典作品都折射了时代特有的印记,汇聚了当时的精神风貌。例如先秦时期,为了维护封建奴隶制度,满足贵族们的虚荣和奢侈生活,在市场经济需求的刺激下绘画、书法、工艺美术、建筑等应运而生。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统治阶级的加持操控下,石窟造像不断涌现,寺庙道观的建筑、雕塑、壁画也较前代在造型和神韵上有很大改变。唐代的宗教美术明显走向世俗化,体现在绘画形象、表现手法等,特别是在绘画题材中添加了很多现实因素,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阐释的淋漓尽致。又如,明末清初流行学堂乐歌,新文化运动时期流行白话诗歌,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题材的歌曲很多。显而易见,根据这些不同的作品人们能看到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在不停变换。这些意识形态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诗歌、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在意识形态传播中都有其特有作用,它不仅是停留于艺术层面,同时也是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传导。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优秀的、正能量的文艺作品积极展示出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新的文艺类型也不断催生,文艺作品的形式相应得到拓宽。各种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风行,文艺作品良莠不齐。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树立,有利于培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文艺工作者。
(三)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2]。文化建设是指发展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比如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博物馆等。物质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是离不开文化建设。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在源头上做好文艺工作者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我国文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艺术类大学生特性简析
艺术类大学生较普通大学生而言有其特殊性,,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艺术院校学生作为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应该具有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自己发展前途的理想和信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任务[3]。
就艺术类学生本身而言,他们文化理论课录取分数远低于同批次普通高校,很多学生的发展,偏重于艺术,而轻人文,对文化畏惧且缺乏兴趣。典型的特征是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情感丰富、专业情结浓厚,但理想信念淡薄、集体主义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物欲化的现实世界中,人生目标变得虚无和低俗,精神空虚,蔑视奉献,整日“俯仰浮沉于刺激力推动之下,好像一团同质的追求快乐的血球”[4]。政治素养的相对缺乏致使在对待不同的文化浸透和各种社会思潮中免疫力低下。攀比心、虚荣心,高消费等让他们愈加容易迷失方向,判断力缺乏。相反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信息和舆论具有更加敏锐的察觉,这也使得西方一些意识形态能通过网络和科技,通过西方文化产品等一些意识形态渗透迅速席卷他们。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不加正确及时引导的情况下慢慢腐蚀着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对艺术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在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整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兴趣不高,把思政课仅当成一种学习任务,而没有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仅是被动地在接受学习,意识形态教育失去了自我的主导作用,这不仅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也极大地削弱了学校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掌握。学校方面,多数艺术院校在教学中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文化,人文素质、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将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同时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艺术类大学生从思想,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教育上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不能适应他们。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创新,对症下药。加强对艺术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外需要从师资、理论教育、模范教育、学生管理等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力作用。意识形态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缓慢的理性化才能达到其作用。思政课教师在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巨大影响。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要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艺术类专业学生除了文化基础较差,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相对薄弱,容易对自己认可的东西产生崇拜心理。学生与专业课教师接触时间长、距离近、交流多,有的学生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作为自己活动准绳和行动指南,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的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等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故专业课教师应坚定自己的爱国主义方向,努力提升自我双重职能的思想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在课堂传播和发表不当言论,同时将主流意识形态寓于课堂之中。学校也应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开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和探讨活动。思政课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协同配合,互为补充。一方面,在思政课堂上多创新上课方式,善于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兴趣点和特点,并多多联系专业实际;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结合专业特性在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上共同发力。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碰撞。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思政理论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学生兴趣点不高,抬头率低,很大原因是因为理论知识相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及专业特性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兴趣点,加大互动力度。在授课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结合实践,在实践中调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多开展爱国主义题材活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应充分发挥,抓好党员建设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重视党员培养,拉拢组织与广大学生距离,扩大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组织学生上好党课,建立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得到熏陶,促进优秀党员起到以点带面的功效。此外,经常开展一些爱国主义题材活动,扩大学生参与度,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养成爱国主义情怀,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通过活动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有效辨别各种错误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达到能自觉有效抵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