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地域认同对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2022-02-06梁小华
□梁小华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就业难题不断凸显。很多学者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本质上是结构过剩的问题。但是这种过剩在地域上所产生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东部发达城市高校毕业生扎堆,从而导致局部地区人才资源过剩的现象;二是欠发达地区具有非常大的岗位空缺,但高校毕业生却不愿意从事相关职业。但最近几年,情况似乎出现了些许改变。根据《浙江日报》的一篇短文称,与之前大规模前往大城市求职的情况不同,最近“90后”高校毕业在择业的过程中出现返乡潮的情况。另外,还有媒体根据调查报道称,山东、江苏等地也存在大学生返乡潮的情况。同时,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也紧握机遇,对其人才环境实现优化,通过多种手段吸引高校生回乡就业。认同理论提出,就业返乡潮与高校学生对家乡的地域认同具有紧密的联系。为此,调查国内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能保障高校毕业生在家乡获得最佳的发展机遇。
一、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的特点
(一)大学生回乡就业所占比例。根据某高校调查的结果得出,大学生具有回乡就业的比例超过了40%。这种乐观情况的出现,主要与调查对象家乡的近期建设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国内大部分地区,自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同时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脚步及“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逐步完成,使得回乡就业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二)性别、年级等在回乡就业上的差异性。从性别上看,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回乡就业。而这主要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在职业发展方面上男生与女生各有所倾向。男生对于就业的定位主要是做事业为主,回乡不仅可以就业,同时还能够创业,对锻炼自己更能够形成锻炼、积累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女生对于就业的定位更多的是以家庭、教育孩子为主,在职业方面的追求以稳定为主,而回乡就业会加大奋斗和生活的不定性。
从年级上看,应届毕业生比非毕业年纪学生更具回乡就业的意愿,由此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对回乡工作具有更现实的认知。
从故乡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更愿回乡。但实际上很多毕业生都愿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方,这是因为,经济较发达常常预示着具有更多的就业岗位,人的思想较为开放,制度规范,具有非常大的职业发展潜力。而本身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显然认为家乡完全可以满足,当然愿意回乡就业。
从家庭情况分析来看,独生子女毕业生更愿回乡。“父母在,不远游”,这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从独生子女的角度来看,有时回乡并没有很多选择,父母因素高于其他。
二、大学生对家乡建设的认知
(一)对中央城市发展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了解缺失。从相关调查数据表面,不管是对中央政策还是对当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国家虽然对各地区都有着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同时各地的相关部门、媒体也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然而大学生并未了解多少。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与学校宣传、教育侧重等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现阶段,高校对教育所进行的定位主要集中于现代化建设者的培养,在课程规划、校园生活等方面中具有显著的城市特征,其目的还是在为经济发达的城市进行人才培养,对于以金融为主的高校而言情况更是如此。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策与建设问题,学校教师并未进行指导,学生无法了解与关注。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比较积极。虽说目前高校毕业对于中央的政策以及自己家乡的建设了解较少,然而国内各地建设发展所获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超过30%的大学生,对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保持着积极肯定的态度,相信其在家乡的建设工作中能够成就一番作为,值得尝试与拼搏。这种态度对引导学生回乡就业、参与家乡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对家乡工作环境的认同对其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能够对大学生回乡就业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要因素当中,首要的便是国家对家乡发展所提供的政策支持,另外便是自身对家乡基本的情况熟悉情况以及认可度。在高校毕业生的心中,家乡的发展对于就业所产生的吸引力依旧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家乡要想吸引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在非常大的程度上由国家为其发展提供配套政策及发展措施。通过城市建设,为毕业生在家乡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此外,也有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其在家乡就业具有明显的优势,熟悉家乡的基本情况,有助于人际关系构建,有助于工作的展开与成果的获得,大学生此方面的信心非常充足。显然,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家乡的工作政策环境,在硬件不足的前提之下,国家所提供的配套政策、城市大规模改建都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弥补作用,是大学生认可家乡工作优势、可利用资源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对家乡环境的认可程度越高,其回乡就业就具有更为强烈的意愿。
(二)大学生家乡偏见的感知力对其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虽说我国很多地区的城市及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与经济发达地区间依旧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同时这个差距还存在着不断拉大的势头,城乡一体化并未得到完全的实现。农村学生认为家乡就是比城市差,并且在大部分人的脑中这个印象根深蒂固。考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跳龙门”,农村孩子心中“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乡下一栋房”的传统观念在非常大的程度上约束着大学生的择业想法。因此,大学生如果回乡就业,首要工作需要面对社会的偏见压力。对偏见的承受压力越强,其回乡就业意愿就越强,反之亦然。虽说大部分大学生并不排斥回乡,认同家乡的发展,但还是有学生明显感觉到家乡偏见所带来的压力。认为出去了还回来是没出息的表现,虽然自身对家乡的发展非常认同。
(三)大学生临近毕业与否对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该影响因素的出现,与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成长经历以及高校当中的就业指导具有紧密的联系。随着学习知识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务实程度不断提升,越发认识到现阶段就业形势的严峻,回乡就业可能是出于对家乡发展的认同,也可能是对就业认识的不断深入,掌握了对自身就业竞争力所在。
四、基于地域认同吸引高校学生返乡就业的策略
(一)强化舆论宣传及支持力度,完善并健全家乡就业服务体系。当地政府需要对大学生的回乡就业重要性给予高度的关注,大学生的回乡就业,不单单是为城市或者是农村建设引进人才,同时可对国家人才实现分流,对社会的就业压力进行有效缓解。城市及农村建设必须要引入众多必需人才,因此一是完善激励政策,对考核过程进行规范,让高校毕业生能够在不断进步中实现成长、晋级;二是为投身家乡建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给予相应的安家费和资金,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三是提供深造、公务员录用等优惠政策。这些可让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的家乡认可度得到显著提升,从而认可地域发展有利于回乡就业及个人成长、发展。
政府在对相关政策进行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渲染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中进行大力宣传、对回乡就业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一是要对尊重人才、合理用人的价值观进行宣传,让各地的建设发展谁重视、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思想观念;二是宣传优秀的回乡就业、创业的典型大学生代表,宣传政府对回乡就业大学生所挺高的各项优惠政策,强化大学生对家乡的地域认同感。
(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大学生回乡建设的工作环境。对于出身农村的大学生而言,因其家乡的发展本身就滞后以及相关就业市场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不愿回乡就业,为了优化高校毕业生回乡建设的工作环境,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对公共服务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在城乡一体化当中,主要是将工农业、城乡、城镇与农村居民共同当作整体,统一规划,促进城乡产业升级、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各方一体化发展,实现政策上的城乡平等、产业互补、待遇一致,让回乡发展的高校毕业生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实惠,让城乡经济实现全面协调、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在进行资源配置工作中都必须维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在结业机遇发展方面、成果分享方面都必须公平公正。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增加对农业投入,保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生活环境等的投入。
(三)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支持和引导。这当中学校首先要积极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积极开展职业辅导、中央政策等宣传。现阶段,很多大学并未开展系统性的职业辅导教学课程,大部分都是在临近毕业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校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与辅导教学资源,相关辅导机构缺失,均使得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以及自我认知不足。对于高校毕业生这类群体而言,学校更应对其职业规划加以关注。对大学新生增设职业辅导课,通过课程的形式全方位、系统性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其丰富相关知识和经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让学生们可以在最大程度沿着正确道路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依据调查所得之结果,各高校在开展回乡就业的职业辅导课时,需要有目的性地针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政策宣传,强化地域认可度,使学生能够更愿意回乡就业及发展。
五、结语
随着近些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所承担的就业压力也随之上升。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保障高校毕业的合理就业,同时为各地区的发展注入人才力量、保证智力输入,提高大学生地域认可从吸引其回乡就业便成为了各地、各级政府所重视的焦点问题。为此,分析地域认可对大学回乡就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