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四精”要求,做好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三篇文章”

2022-02-06何海波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14期
关键词:税务机关纳税税收

◎何海波

一、我国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三篇文章”现状初探

本文中对大企业界定为国家税务总局“千户集团”计划确定的集团和成员企业,以及“千户集团”以外的各省级税务机关根据纳税金额、上市公司等因素确定的省级列名企业。

(一)大企业风险管理

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反馈总结四大部分,四部分相互衔接,形成闭环管理的模式。其中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是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两大重要环节。

风险分析充分运用集团企业的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增值税发票数据、电子财务账套数据进行案头分析、运用风险指标模型进行计算机系统自动扫描,根据指标模型预警系统进行风险评分,通过分值大小确定风险等级排序。由于系统扫描所使用的数据可能存在冗余或准确性不足等情况,为提升风险分析效果,税务机关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风险报告进行人工复评。复评的专业人员以省级大企业部门风险部门人员和主管税务机关熟悉企业实际经营的人员为主,结合日常征管和服务中对企业的了解和实地走访、座谈调研,进一步精确风险靶向,梳理风险疑点。

风险应对是风险分析后的关键环节,结合集团企业各项风险的分值,选择相应的税务风险应对方法。比如分值排序和人工复评确认后的涉税低风险事项可以采用以提示提醒的纳税服务方式,引导企业税法自我遵从。涉税中等风险事项采用纳税评估等手段,高风险事项移交税务稽查。

在日常的大企业风险管理中,税务机关不断探索,形成闭环管理,效率和效果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困惑之处。大企业集团财务核算水平高,从业团队分工细,且常常聘请外部第三方专业团队进行税务内控系统建设或提前的税务规划。税务机关大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也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团队建设,但面对大企业的各复杂事项时,在专业胜任能力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同时税务机关与大企业集团交流的较为缺乏,多是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进行联系,而风险管理按计划多是几年进行一次,其余时间信息的获取并不充分,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情况涉及的纳税风险了解有限,日常风险管理的预控尚为有限。另外风险指标模型有待完善,现阶段通用指标运用较为成熟,但譬如针对某特定行业或者特定经济行为的专项指标在完整性和靶向的精确性上还有待提升。

(二)大企业经济分析

大企业税收经济分析以千户集团企业和各省列名大企业为研究对象,同时关注其中中央企业、国内500 强企业等大型企业集团整体生产经营情况,以这“关键少数”透视行业、区域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税务机关运用发票数据、申报数据、财务数据、集团直报数据等多维度、各颗粒度的数据设立指标或比例,刻画集团及成员企业户数分布、税源情况、经济运行等。同时结合各地调研情况,获取一手活素材,对相关的经济运行特点提供案例支持。同时高度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和行业的经济热点,运用大企业这一典型样本,发挥税收经济分析报告以税资政的作用。

(三)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

大企业集团的纳税服务不仅是普适性的纳税服务,比如发票业务和纳税申报等,更是根据大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商业模式开展个性化纳税服务。比如分行业体验式风险指引、集团企业内控健康检查,并购重组以及股权转让等特殊事项的涉税提示等。税务机关不断探索新型的纳税服务产品,并积极开展试点。税务机关针对纳税信用等级良好的企业开展税收遵从协议谈签工作,从而提升税务确定性和透明度。针对跨省区经营的企业集团,税务机关探索跨区域税收事项协作处理,提升涉税处理的确定性。同时,税务机关在新设机构运营初期为企业定制风险预控报告,避免企业事后补救的税收和经济成本。

二、做好“三篇文章”的建议和思考

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在我国逐渐完善、深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我国税务机关也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的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模式和方法。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和前述分析,提出做好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三篇文章”,首先是要夯实数据管理基础,在提升以数治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企业风险管理、经济分析和个性化纳税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数据管理

大企业数据管理是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数据管理工作包括名册信息管理和数据报送采集两大部分。名册管理即确定服务和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按“一集团式”归集“户口”,理清每个“户口”下的成员企业户数、分布、与集团总部的股权关系和层级结构。数据采集根据不同工作的要求请各集团及其成员企业提供各类数据信息。比如,根据风险分析和应对的要求采集集团企业电子财务账套数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财务报表“三张表”数据。根据经济分析工作要求采集集团层面的汇总经济数据和核心征管系统中抽取的税源监控数据。此外,税务机关还通过购买第三方数据库,运用可扩展商业语言(XBRL),如万得、BvD 数据库信息等开展中外税收对比分析,获取多渠道、多维度数据,搭建全国范围内的大企业数据工作平台,并对各项数据进行清理整合,为业务查询、分析和展示提供便利。具体可关注名册管理和数据采集和报送两大业务板块。

1.大企业名册信息管理。

千户集团名册的动态管理可以实时反映各集团企业的经营情况,建立名册管理系统和金三征管系统的实时联系,提升经济分析对象确定和经济分析税源统计的准确性。名册中成员企业的新增和注销往往和集团企业并购重组、重大公司战略密切相关,名册及时更新有助于集团层面税收风险管理和经济分析信息的获取,从而有利于大企业名册的增值利用。

2.大企业数据采集和报送。

全国范围内大企业集团及成员企业数据采集工作体量大,数据采集种类较多。大企业税务服务和管理中涉及的主要数据包括大企业集团总部及其成员企业的按月(季)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等财务数据,以及年度集团总部的合并财务报表;集团整体按月(季)的经济涉税数据,如集团员工人数、集团对外投资金额等;集团总部及其成员企业电子财务账套数据等。

大企业数据采集工作分为多个板块,采集数据时可能涉及采集对象的交叉和报送时间的不一致。如财务报表在每年汇算清缴随企业所得税报表附报,同时在电子账套采集过程中对财务报表也有同样要求。可考虑年度财务报表通过一项采集工作完成,减轻纳税人负担。

税务数据更注重结果,财务数据往往可透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因此加强财务数据的报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准确性提升方面,由于财务报表数据采集过程中人工复核数据质量工作量较大,在提交申报信息时,系统可以嵌入校验规则,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提示纳税人作出相应修改,减轻税务人人工催报更正的压力。具体而言,校验规则涉及财务报表内部的逻辑规则校验,同时应对财务报表和税务申报表相关栏目进行勾稽检测,财税数据相互印证,从而提升财务报表报送质效。纳税人修改后的数据,时间上采用“T+1”的筛选清分模式,对仍然有问题的数据进行再次下发并进行更正,切实提升基础数据质量,为风险管理和税收经济分析夯实数据基础。

电子财务账套数据具有颗粒度细,记载全面等特点,可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采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厘清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和关联程度,从而为构建指标模型打好基础。

(二)风险管理

大企业遵从风险度较高,由于其经营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力较大,若其税收风险管理不佳,后续给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和经济社会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结合前述分析,可以以下方面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1.分行业风险管理。大企业在行业经营中更具代表性,集团内涉及该行业的多种职能、商业模式,比中小企业在业态上更为全面,为各种业务的风险分析提供样本参考;同时大企业拥有更强的内控体系和更完善和充分的信息数据,为该行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提供客观支持。如金融业中的资本市场服务业,通过对大型券商集团进行行业税收风险管理,对整个行业中税收征管中的新兴业务、薄弱地带进行了探索,获得经验,有益推广,并在社会中形成促进税收遵从的正向外溢效应。

2.全税种风险管理。日常的税收风险管理多按照税种进行,比如货劳业务线条主要关注增值税,所得税业务线条风险管理着重企业所得税。而实际中风险管理各税种相互关联,相互印证,并且大型企业集团业务种类多且较为复杂,往往涉及不同税种,所以加强全税种的风险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如对大型房地产集团企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印花税的基础上,关注与行业经营有关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涉税风险,并将其计税基础进行相互勾稽印证,以达到更好的风险管理质效。同时在风险管理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在财务、税务等学科基础上引入资产评估学,针对股权转让、房地产项目的税收问题,可引入资产评估学中成本分析、市场分析、收益分析等方法,为各税种的风险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三)经济分析

大企业经济分析在落实“四精”要求中的精诚共治有着特别的意义,运用国民经济这一“关键少数”样本,共享信息,为地方发展决策提供参考。现阶段很多省市在大企业税收经济分析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特别是随着以数治税的深化,大企业税收数据不断集成,税务机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清分、集成,数据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但现阶段的数据在经济分析层面的应用多是停留在静态层面,运用历史数据对现在的大企业税源状况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在对未来税源发展的趋势预测上还比较欠缺。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实务操作中难度较大,税务机关中既懂数理分析方法、又掌握经济财务原理的人才较为缺乏,虽然日常工作中各地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方尝试,但在运用税收大数据进行大企业税源预测方面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可以充分运用相关数据系统,挖掘大企业财务数据、税收数据、发票数据等多维度数据之间的关联和逻辑,运用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不断探索尝试有“预报”性质的经济税收分析。

同时,大企业税收经济分析在经济运行的分析方面可更多着墨,虽然现阶段结合财务报表、涉税数据直报等数据开发了反映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但更多的是从集团企业的财务运行方面对经济情况进行刻画,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融合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大企业集团多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当前国家积极加强各大经济圈的建设,各地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部门可跨省开展合作,就各省的同类型行业开展比较经济分析,为当地政府的决策发展更好地提出建议。比如选取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的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差异,探索优势互补的发展策略。又如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大企业集团发展情况探究,研究汽车和电子制造业的产业链发展情况和其竞争合作关系。

城市是大企业集聚区域,特别是各大城市群和经济圈是区位优势明显。结合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选取全国各大重点城市进行城市间集团企业的比较分析,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发挥以数参政和以税咨政的作用大有裨益。比如从税收效应、市场主体、产业结构、区域协同、绿色经济等维度进行刻画,特别结合增值税发票数据,从区域间货物和劳务的流通情况反映各地理单元协同发展的情况,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相关建议。

(四)大企业个性化纳税服务

“四精”要求中的精细服务对大企业个性化的纳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在提供大企业纳税服务时将便捷化和智能化高度结合,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税务机关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将大企业的集团化风险进行扫描刻画,同时进行人工复评,将风险的提示和推送上和预防方法结合起来,完善大企业的内控体系,进一步促进税收遵从。

1.事先裁定制度。

事先裁定推进过程中需要税企双方做好充足准备。就企业而言,需要建立完善且有效的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及时强化集团企业的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能够以税收遵从为基础作出合理的税务战略安排;能够准确认识税法确定性对公司遵从状况的影响;建立高素质的税务管理团队等。同时,税务机关实现理念转变,承认税法存在不确定性,提供确定性为法定职责,树立平衡治理理念。当下税收事先裁定属于舶来品,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时要做好充足的制度准备、管理准备和人员准备等,否则难以发挥事先裁定的真正价值。在实践初期可设立较高的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尽量减少这项新制度实施的风险。事先裁定厘清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事项边界,明确事前裁定事项,比如事先裁定的范围、机构、申请与受理、审议与裁定、生效与执行等内容。同时税务机关针对涉税事项发生是否发生变化进行跟踪和监督,要求接受事先裁定服务的企业定期和不定期地披露裁定事项情况,从而进一步明确事前裁定的适用性。

2.大企业涉税遵从协议。

税收遵从协议是税务机关向大企业提供的一种特有的纳税服务产品。该协议是基于大企业遵从税法的共同目标,约定税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重点在于大企业应该及时、如实地向税务机关披露其重大事项,税务机关尽可能确保签约企业税收政策适用的确定性。在实践中,针对纳税信用等级较高的大企业纳税人,比如连续三年纳税信用等级为A 级,且有意愿签订遵从协议的大企业,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签订遵从协议,约定在未来一段时间税务机关和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免去不必要的纳税检查和打扰,提高企业税法遵从的效率和效果。

3.大企业跨区域协商机制。

集团总部税务机关和分子公司主管税务机关强化沟通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同时完善集团总部面向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或各省级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局的协商机制,针对复杂且特殊,行业普适性的涉税事项进行统一协调。另外,针对同一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的共性问题,若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解释不明确,可以由集团总部对接总部所在地的省级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部门进行协调解释。

世界税改趋势下,大企业的服务和管理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服务管理对象的体量和结构已经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以在借鉴国外服务管理经验和立足本国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中关于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的要求,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

猜你喜欢

税务机关纳税税收
关于明确2022年度申报纳税期限的通知
民营企业纳税管理风险规避策略思考
建筑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几点思考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纳税服务投诉管理办法》的公告
信息化背景下税务机关获取自然人涉税信息范围的边界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一般反避税管理办法(试行)》(中)
税务机关对减免税操作有哪些规定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