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构建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2022-02-06闫晶晶
□闫晶晶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高校学生党支部对大学生党员开展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既要继承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又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当今社会的先进群体主要力量为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加强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制度,体现出了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尊重与关怀,这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党支部对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激励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学生党支部没有明确地把大学生党员当成服务对象,仅是把大学生党员当成了工作对象,把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演绎为灌输思想、提出要求、布置任务的单项式说教,缺少讨论和互动,大学生党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一些大学生党员对工作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党支部的主人,而是习惯于服从党支部的组织安排,这使得大学生党员的主观意识较为薄弱,经常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大大削弱了党员激励工作的实际效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要达到教育目的,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又要从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出发,引导大学生党员主动参与,通过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激励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党支部过于强调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有待加强。绝大多数学生党支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工作上,但对大学生党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做的较少。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很少或没有与党组织谈心谈话,超过70%的大学生党员很少或没有受到培养联系人的帮助。
党支部对于大学生党员精神层次方面开展的工作较少。目前“00后”的大学生党员在学生党支部中占据多数,与“80后”“90后”相比,他们自尊心较强、责任意识较弱、对团体和个人奉献不足是“00后”普遍存在的特点。党组织在与学生党员沟通时,过于侧重询问学习成绩,工作和职业规划问题,忽视了学生由于激烈的竞争等原因从而导致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诉求。还有一些大学生党员远离家乡,奔赴求学,在成长背景和个人主观因素上,无法正视自己需求,又自尊心强,不愿接受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再加之党支部对学生缺乏了解,无法掌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党支部对大学生党员采取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无法有效实施。
(三)党支部开展活动重形式、轻实效,帮扶工作未落到实处。学生党支部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党员主体权益,落实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然而实际情况是,党支部对学生党员开展的帮扶工作无非是大会上面点名表扬,私下里言语关怀,并没有在实际上帮助到大学生党员,普遍来说,帮扶现象为季节性帮扶较多。如今在学生党员中“00后”为主要力量,这项工作的最大困难点是,党支部没有意识到“00后”的个性化以及主观意识的变化,使得党支部的传统思维与“00后”的新兴思维相互冲击。
另外,学生党支部存在目标单一、视觉短浅的问题,并没有从长远方面开展对大学生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党支部的工作针对性不强,党支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相同的工作,这虽然是公平,但却没有获得学生们真正的认可。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是不同的,所以应对大学生党员进行针对性的工作,以及帮助大学生党员进行人生目标规划,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缺少宏观政策的帮扶。学生党支部开展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虽然多数高校对于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有了一定的工作指南,但并未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划分。学生党支部的工作通常都是暂时的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的,常常会出现无文件指导、无资源支持的情况。政府以及高校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学生党支部完善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党员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荣誉感。
二、新时代加强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优化策略
(一)开展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要以学生为重点,提高服务意识。学生党支部是基层组织,服务机构,要以学生为重点,把大学生党员做为服务对象,从而发挥党支部的激励关怀帮扶功能,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学生党支部要定期组织党员与教师之间的谈话,深入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形成反馈机制。我们要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坚持正激励、负激励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激发学生本身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学生党支部要以学生为重点,建立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的结对帮扶,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论学习交流、专业学习指导等。学生党支部应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思想以及生活上的需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党支部要提高学生的权利意识,使主体地位落实到位。加强党支部党内和谐氛围以及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党员的使命感、认同感以及参与感。
(二)开展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要对症下药,区分对待。学生党支部对学生进行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不仅有共性,也要有个性。学生党支部不应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同的工作,应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从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利益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实现党支部成员的合理诉求。学生党支部应在党员培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性,比如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时,应让老党员帮带新党员,引导他们逐渐向党组织靠拢。在转为正式党员的关键阶段时,党支部应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表现,从而使得学生早一步成为正式党员。而对于正式党员来说,党支部应适当放权,使他们得到锻炼,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共产党员的使命。学生党支部应对一些困难的党员进行区分对待,因为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困难,从而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认真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推动工作发展,使学生体验到学生党支部的人性化、规范化、广泛化。
(三)开展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要创新工作理念。学生党支部应认清党内最主要的力量是“00后”党员,应创新教育力量,把时代特征与学生特征结合起来,提出针对性强而有效的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积极探索新的创新理念,合理利用学校的资源,充分挖掘学生党支部的内部资源。多与老教师以及老党员进行沟通并进行一定的合作,开展师生结对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帮扶,发挥优秀老党员以及优秀教师的作用,逐步形成以老带新,互助成长的工作机制。妥善利用校内资源,运用校内的一定资源来进行对困难学生的帮扶。例如,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有问题时,学校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检查来实现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疏导。学生党支部应合理利用互联网媒介,从而使得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之间,师生党员之间有一定的交流平台,使学生党支部的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开展线上线下双渠道同步进行,不断帮助学生寻找明确的方向,更好地服务学生。学生党支部应寻找合适的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措施,使得工作开展地更加流畅,帮扶制度效果更为显著,得到学生党员的认可。
(四)开展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要完善制度,注重落实。学生党支部的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虽然在逐步完善,但却并没有明确的指示文件以及政策相契合。我们应对学生党支部的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形成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工作制度。完善政策的内容包括如何开展这项政策的形式以及在精神生活各方面的方向性指导。例如,完善制度的方式包括心理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困难党员走访慰问制度,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组织应建立保障机制,学生党支部缺乏落实可能就是因为执行力不高,应完善一定的政策制度,注重落实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性建设。学生党支部应牢记本身应为基层组织服务的工作理念,完善一定的交流制度,加快实现学生党支部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有效化、常态化,真正落实到实处、所需之处以及每个学生党员的身上。学生党支部可以采用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党员给予奖励,对于态度不端正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营造出一种创优争先的党内环境。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从时代背景和以人为本理念出发,优化工作策略,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从而使高校党建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