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2-06谢明军崔婷婷杜万中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谢明军 崔婷婷 杜万中

一、引言

2019年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发展阶段关键之年,1月24日由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变,并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职教二十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就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地位,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谋划了宏伟蓝图,开创了良好局面。

“职教二十条”要求到2022年,要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对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进行了系统设计:即要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就要首先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高质量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就包含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科研团队的建设应尽早提升到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的高度上来,各个高职院校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科研创新紧迫性的认识不够。部分国家、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在科研创新这一方面做的相对较早、较好,已建成国家、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认为科研创新是本科层次院校的事,而高职院校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再加学校专业教师学历、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际现状,对科研创新不够重视。

(二)高职院校对科研创新经费的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不能按比例划拨给学校科技处进行科研创新活动,这主要指部分省管高职院校,每年的科研创新经费经各省教育厅整体划拨给各个院校,但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按比例给科技处划拨来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如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科研团队、梯队的建设,科研实验平台的建设等。

(三)高职院校科研创新风气浮躁,专业教师不担当。由于大多高职院校在科研创新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在科研创新方面缺少相关政策性的文件,学校也没有相关制度来激励专业教师安心搞科研创新,这就导致很多专任教师没有将自己真正投入到科研创新上来。

(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难度普遍较大。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归其原因有,一是对于基础性研究本来离实际相对较远,转化难度大,这是本科层次院校同样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周期较长;二是高职院校很多专业教师申请课题就是为了职称的晋升,而没有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去选题,没有有组织、有意识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五)校企合作进行科研创新难度较大。高职院校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可很多驻地方大型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不愿意和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实力较弱,满足不了他们的科研任务要求;还有部分驻地大型企业认为和高职院校搞科研创新,觉得企业“丢面子、丢身份”,哪怕科研创新不完全服务于实际生产,他们也更愿意和名牌院校进行合作,“牌子”效应过于浓厚;还有部分驻地大型企业不愿意与地方高职院校搞科研创新,是因为他们本身有自己的科研基地,在科研思路上比较封闭。而部分中小型企业愿意和高职院校合作进行科研创新,但又因投入的科研经费力度不够,不能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运转。这一系列问题就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创新举步维艰。

三、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院校应尽快转变科研创新观念。李克强总理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需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构建一批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低成本的众创空间;二是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三是鼓励科研人员和学生创业;四是支持建设“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五是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六是完善创业投资、融资机制;七是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和创业内容;八是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这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是全民之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科研创新的紧迫性。

(二)高职院校应加大科研创新经费的投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作保证,就无法建设相关专业的科研实验平台;没有科研经费作支撑,就无法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没有掌握专业前沿技术的高端人才,就无法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纵向课题就很难申请,与企业的横向课题很难对接和合作。因此说要想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加大科研创新经费的划拨和投入已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应尽快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风气。高职院校要改变科研创新风气,应从以下四点抓起:一是各高职院校应尽快落实相关科研创新激励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专业教师积极搞科研创新;二是在职称晋升方面,虽然“破五唯”文件已出,职称晋升论文不是唯一,但一定是需要的,学术论文不以数量为标准,但需要能够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对科研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的专业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一定优先考虑甚至破格;三是从制度上鼓励专业教师多发表学术论文,多申请各种专利和各类科研课题,但决不能以数量作为奖励标准,对于高质量的有实际经济价值的学术论文应给予高额奖励,对于专利转化前不予报销申请费用、也不奖励,若专利能够转化应加倍奖励,且转化后的经济效益多一半应归发明人所有;四是职业院校要更加重视横向课题的申报,应给课题申请和成果完成人进行大幅度奖励,且项目收益大半应归完成人所有。只有真正从制度上来激励专业教师自觉主动进行科研创新,才能扭转现有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风气,风清气正了,很多科研工作就比较容易开展。

(四)高职院校应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议各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科研转化机构(部门),机构应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科研成果资料的分类归档、管理,与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对接等日常工作。兼职人员选聘各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并给予一定薪酬,负责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方面的咨询,与实施成果转化的企业进行技术层面的沟通与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成科研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同时还能为后期专业教师科研课题的申请在方向上的把握给予一定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将科研课题的申请拉回到正确的轨道来,而不是单为职称晋升才申请科研课题。

(五)多方面重视校企合作进行科研创新。为了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搞好科研创新,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做好:政府层面,当地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和引导,从财政上应给予一定支持;如给予合作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给予一定经费来建设校企合作科研平台等;学校层面,负责科研的院级领导以及科研部门负责人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分管技术创新的领导沟通,了解企业科研现状,技术创新需求,再利用学校教师的学历,专业特长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学校应给予参与横向科研创新团队的老师全方位支持;教师层面,教师应本着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态度来参与项目,建议刚开始不要考虑项目收益,先完成企业交代的事情,在合作过程中寻找合作的“主线”,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企业做其不擅长的事;教师还应学习企业的长处,发挥高校的优势来取长补短,与企业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申报有技术难度的科研项目(纵向、横向)。

四、结语

“十四五”期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陕西省教育厅提出了四个主导:一是陕西高等院校主动建立环“大学经济圈—产业带”;二是陕西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未来产业群,校企合作牌挂企业,科研创新机构、办公场所设在企业;三是建立“产—学—研”科研创新平台;四是建设“数—理—化—生”基础研究院。因此,各高职院校尤其是陕西的高职院校更应借着“春风”尽快转变科研创新观念,尽快建立、调整学校科研创新体制,让每个有创新愿望的教师、学生都拥有创新的平台和空间,让科研创新的血液在全校园里自由流动,让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当中都形成科研创新之风。并借当下全国“创新、创业”的春风,在全省高职院校里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风潮。只有这样做,我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禀赋才会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机”才会升级换代;我国的科研、技术才能得到颠覆性的革新,我国社会经济就一定能够超越世界强国飞速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