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服务型财会建设路径研究
2022-02-06马艺璇
□马艺璇
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高校已不满足于管理层面的革新,需在思维、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上实现全面优化和创新。高校财务应丰富既往属性,即在原有的管理属性基础上,应凸显服务属性。立足以人为本理念,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文化进行科学优化,致力于创建一个服务型的财会运作机制。高校财会管理中应合理介入新版政府会计制度,对服务型财会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范。
一、高校服务型财会的主要特征
(一)提倡财务人员具备服务精神。财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服务精神,会对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办事人员的情感体验产生重要影响。服务型财会,提倡财务人员需具备良好的服务精神,面对校内和校外人员应展现专业的职业形象,并提供优质和高水准的信息服务。财会人员应对前来咨询的人员进行耐心讲解,能鲜明地展现出敬业态度和服务精神。
(二)强调财会岗位的服务属性。服务型财会,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态度作出明确规定。高校建立新的职业道德标准、服务标准、专业标准,要求财会人员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规范。服务型财会更强调凸显岗位的服务属性,督促和指导财会人员将工作行为的践行凝练到“服务”上。既要规范化和标准化地完成本职工作,还需积极追求服务品质,全面提升社会美誉度和服务对象的认可度。
(三)工作流程更加简单和便捷。以服务为导向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注重根据服务对象的反馈和建议简化工作流程。高校需能在财务信息服务程序优化和简化上产生新的思考,既要方便工作人员处理业务,还需满足师生和教职工的个性化服务需求。若财务提供服务的流程和程序过于复杂,将达不到服务标准。由此可见,服务型财会必须体现工作流程的简单性和便捷性,使非财务专业人员能快速获取财务信息。
二、新版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促使财会核算效能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中介入新版政府会计制度,可促使财会核算更加规范和标准,可大大提高财会核算效能和质量。高校在从管理型财会向服务型财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在主要工作内容和模式上做好质量把关和有效控制。只有财务管理质量和创新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才能保证服务水准,继而实现顺利的转型和创新。财会核算作为财务管理的关键部分,必须在支出、成本、收益、投资、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好核算,否则会对高校服务型财会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二)利于高校实现降本增效。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改善传统财务管理中的“虚提”与“虚摊”问题。高校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需对所有会计信息进行完整记录、核算和管理。继而全面提升经营成本管理质量。财务管理中引入新版政府会计制度,更有助于高校实现降本增效,为服务型财务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和资金支持。
(三)推动高校财会管理实施责任制。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与组织创新能力提升的诉求产生矛盾,需能动态优化财务制度和规范,才能适应当前教育领域严峻的竞争局势。高校应积极推进服务型财会建设工作,促使组织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财务管理质量和高校办学质量获得全面提升。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为高校财会管理实施责任制提供明确方向和思路,并为建设服务型财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服务型财会建设的路径
(一)基于新版政府会计制度加强服务效能。新版政府会计制度中对财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报告等提出新的规定。高校建设服务型财会的整个过程中,需对新版政府会计制度的内涵进行深层理解和正确解读,以此有针对性优化财务服务规范和管理机制。高校应基于新版政府会计制度加强财会服务效能,如运用“双核算”模式,提升财务核算的效能和实效性。同时,财会人员在编制报表、报告、预算方案的过程中,也可发挥新版政府会计制度中提出的“双核算”的作用和优势,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服务型财务的建设,高校必须合理地融入新版政府会计制度中的绩效考核理念。在此基础上,高校将财会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动机、工作成效等作为新指标融入绩效考核中,将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促使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财会服务工作中。而面向广大师生和教职工提供信息服务时,需对处理好财务往来的所有信息,做好入账、审核、计算和共享。财务部门需设置好财务数据共享和访问的权限,不对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工作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应提升财会信息的共享性和公开性,以便于各个部门和人员各取所需。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的方式可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这是建设服务型财会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需参照新版政府会计制度,做好财会管理和服务的制度设计和标准设计。
(二)加强高校财务文化宣传和学习。高校需对财务文化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充,在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基础上,需科学融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儒家思想的启发下,对服务型财会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建立正确的认识。同时,道家文化视域下重新审视新版政府会计制度的优势,并将其科学应用到原先的制度文化中。高校应利用丰富和多元的财务文化,引导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和态度,且能主动和全面地履行好实施规章制度,秉承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原则,动态规范自身的服务行为。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需在传统的财务文化中注入服务内核,摘掉既往财务部门“门难进,脸难看”的刻板标签。高校应努力建设成高水平的服务型财会队伍,使财会人员利用专业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高校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多平台联动矩阵式的传播高校财务文化,组织各个岗位的财务人员进行深度学习。如将财务人员和广大师生汇集到微信群中,或是制作有趣的短视频,灵活和多样地宣传财务文化,使全校所有人员都能深入了解制度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等,并对新版政府会计制度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全面提高既定群体的思想文化素质,才能整体和全面推进服务型财会建设工作。因此,高校需利用好现代传播工具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引导财会人员形成积极的服务意识。
(三)优化财务服务规范和制度体系。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在开展服务型财会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合理优化财务服务规范和制度体系。高校可将权责发生制度融入财务服务和管理中,既要基于科学和严谨的制度实现有序管理,还用通过明确“权”和“责”,进一步强化财会服务效能。即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岗和人,要求财会人员按照规范制度,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和高效服务。高校从管理型财务向服务型财会转变的过程中,需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转变和创新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管理人员沿袭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应作用在“事”与“物”上,但需对“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尊重。服务规范的优化、制度建设和创新,主要目的是消解和约束消解的工作思想和行为,进而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财会服务。因此,高校在实际建设服务型财会的过程中,需实行服务和管理两手抓。即制定科学的财务业务处理规范和标准,使财会人员明确了解如何规范化的提供服务。在此条件下,结合财会工作内容和服务范畴,应生成完善的财务业务处理制度和服务机制。高校需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匹配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以保证有序、规范、细致、高效地推进工作。例如、以财务审批工作为核心,制定科学的服务制度和流程。以此为思路,分别围绕会计核算、预算编制、财会信息共享、信息查询等业务,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制度、流程和标准。依托完善的财会制度体系和服务规范,全面提升高校财会服务质量和水准。
(四)构建快捷服务式财务操作平台。服务型财会的建设,高校需从思维到行为进行根本性革新。管理层需将财务管理内置到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合理融入社会先进科技元素,构建便捷式的财会操作平台。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需利用技术元素驱动革新和变革。深度贯彻和实施服务理念,积极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财会人员应利用信息化的财会操作平台,为各个部门和广大师生服务。根据大环境变化和供需关系的改变,构筑符合人们认知基础的新型财会服务平台,对财会工作进行高效的数字化应对,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财务部门采用“互联网+财会”的形式为师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依托智慧的财会管理软件,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师生可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和内容需求,灵活登录账号获取权限之内的财务信息。高校基于现代化的服务平台,大大降低服务和运行成本,实现全程服务和远程控制。高校实际推进服务型财会建设工作过程中,应认识到微信软件对于广大师生的意义。应利用微信公共账号或平台,对高校财会服务范畴进行拓展,将财务服务与微信功能进行科学融合,以此为全校职工和师生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版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一方面需加强财会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规范化、标准化推进;另一方面,高校要对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不应过度强调“管”,要展现财务部门的服务功能。高校应积极建设服务型财会,根据广大师生和教职工的需求和反馈,科学地简化工作流程、制定科学的服务规范和制度。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和内部组织需求,主动地创新服务机制和模式,真正构建高质量的服务型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