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高职高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2-02-06张文丽
□张文丽 胡 青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高专学校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变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上,某些院校虽然能做到与时俱进,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种现状我国实行了高职高专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地实现“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建筑工程行业培养出符合建筑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高职高专学校实行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趋势,增强校企深入合作。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现今经济社会的转型,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发挥自身的教育特色,创新教育模式,增强与企业的深入性合作,创建切实可行的建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高职高专院校,一是要明确建筑工程专业的特性,实施精准定位,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实践操作支持;二是要增强与企业的多方面的合作,对于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和新技术进行专业人员的培训,帮助院校师生充分地理解和参与到建筑工程建设当中;三是学校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学生也能够提升自身的价值。
(二)建筑工程高职高专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优势。高职高专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不能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尤其是建筑工程行业更需要进行实践操作,而对于大部分院校来说,往往不具备教学所需的相关设备、以及实践所需的经费。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学院师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学习和操作相关设备、先进的专业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等,既解决了院校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改革提供方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操作以及个性化的教育还是有所缺失的,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实现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为企业输送符合社会发展的建筑工程人才;三是建筑工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优势是教师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但是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存在对相关专业概念无法深入理解,而院校如果不能及时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后,学校和企业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教学模式来解决以上问题。为此,可通过引入“双导师”教学方法,学校和企业通过深入合作,培训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导师,来弥补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使学生将理论和专业技术进行充分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新型教学模式。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创新院校教学模式,发挥出人才培养的优势,为建筑工程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院校的发展目标。高职高专院校要高度重视与建筑工程企业的沟通合作,开拓出符合各方发展的教学模式,高职高专院校可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精准化的培养策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可进行学业加工作的模式,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职场氛围和专业工作,为学生后期职业生涯打下基础,也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
二、建筑工程高职高专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
(一)校企深化合作,互惠共赢。通过对建筑工程高职高专学校校企合作的案例分析,其中一部分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所取得的效果或人才的培养数量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是,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没有得到深化,企业过分注重经费投入力度不足,以及院校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等因素,这些问题都将影响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企业和高职高专院校如果想要实现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需对双方进行充分的分析,找到合作共赢的契合点,并以此作为合作的基础,实现互惠共赢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企业与院校确立合作关系后找出合作点,学校方面通过对建筑工程企业的诉求和发展需要分析,制定出精准化的培养策略,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二是企业积极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当中,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和教研经费。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这对于合作的建筑企业而言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回报。企业与院校确立了合作关系,院校在学生毕业工作分配上优先考虑合作企业,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了解了企业的文化与工作环境,可以省去后期的入职培训过程,同时对于企业而言,学校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也能被共享,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形象也会得到提升,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四是加强校企的合作力度和合作范围,通过建立合作共同体,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推动建筑工程产业的发展,实现互惠共赢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内容,校企联合创新专业课程。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使用技术或者相关的设备随着生产需要,会逐渐地进行淘汰和更新,而某些高职高专院校还无法实现课程内容与建筑工程所需专业技术相匹配,使人才培养方向出现了偏差,对于新兴的技术和设备也就无从了解,最终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了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来制定和优化课程内容,开发出符合校企共同发展的专业课程。一是将高职高专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二是及时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和删除,吸收先进技术,摒弃淘汰的技术以及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学校和企业的要求是,强化合作积极沟通,掌握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发展的建筑人才;三是开发出新的建筑专业课程,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打造出真正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课程内容。为此高职高专院校与建筑企业,需发挥出各自的培养优势,利用自身资源丰富专业课程,将建筑所需的各项课程内容融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出培养建筑人才的课程内容。
(三)实施“双教师”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下,教师在培养建筑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校企提出了“双教师”的教学模式,即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升“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变得尤为重要。一是高职高专院校定期组织学校教师去建筑企业进行专业的学习,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建筑情况,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对于新型的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也有所了解和学习。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交流平台,增进专业水平;二是建筑企业针对院校教师缺乏实践操作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从企业抽调出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员工,作为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培养出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三是校企重视“双教师”教学模式,为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并提出相应的鼓励性措施,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
(四)校企合作,建设科研基地。高职高专院校与建筑企业的合作,其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按照以上的培养人才策略,能够满足人才发展的基本需求,但是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还需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校企资源建设科研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研究环境,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模拟实验,既可以减少科研的经费,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专业软件的应用,为后期岗位需求提供重要支持。
(五)成立校企合作监管部门。校企合作应有各项保障措施。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策略的有效性,发挥出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要成立校企合作监管部门,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状态的监督,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通过建立监管部门的方式,来明确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为此提出了校企共同建立监督评价体系,对校企合作的各相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利用评价体系的功能性,提升各相关工作的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此同时,引进学生学习评价版块,参与到校企合作监督管理工作中,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对培养方法、教学相关内容、合作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或建议,为校企合作的更好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建言献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高职高专学校校企合作模式,在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化合作实现了互惠共赢,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可以进行探索实践,对于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后期的工作岗位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上虽然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合作关系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合作易流于表面、监管部门无法发挥效用、投入少等问题都将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要找到合作点,为校企长期稳定合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