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22-02-06黄元彬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课题创新能力教师

□王 宾 黄元彬 赵 杰 李 韶

一、引言

自2015年起,我国推行了以“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体的医学教育改革,将7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1]。“5+3”一体化临床医学教育,其以“传授临床医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基础,综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等理论知识及实践”为主要内容,旨在打造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兼具优秀的临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临床医师,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输送极具发展潜质的医学人才。在此模式的培养下,该专业应届毕业生可获得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阶段合格证,即所谓“六证合一”。

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曾提出,作为身处21世纪的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应准确掌握医学相关知识结构外,更强调了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针对“5+3”一体化教育,大连医学院对其本科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设置,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5+3”一体化培养中,获得的是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而其培养过程却缺少科研的正规训练,尤其对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培养。而此能力对医学生尤为重要,可贯穿整个执业医师过程。因此学校除在本科第一学期选择一阶段导师外,还在第二学期开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研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课程[2],包括初级科研PBL及高级科研PBL课程,通过初级及高级科研PBL的带教,结合一阶段导师的科研,使学生了解科研的思路,产生科研的灵感和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全程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在不断科研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科研训练为载体,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科研活动的系统训练,让学生获得科研经历,提升学术视野并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指导和管理模式,提高其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学生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可自己设计课题,独立完成一个小课题的研究。此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提升学术视野,依靠实践初步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者,成为主动的求知者。最终在5年本科完成阶段,进行论文撰写和提交,带教教师组织答辩,真正做到了本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二、科研PBL分层次教学

相较于一直延续进行的传统LBL(Lecture-Based Learning,PBL)的授课方式,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流行的PBL教学模式正逐渐被大家所熟悉。尤其是在高等医学院校,带着临床问题进行人体机能和发病机理的讲解,使医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去思考疾病的来由及相应的治疗策略,激发学习的能动性以及创新意识。“5+3”一体化教育在参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的基础上,“5”阶段通过增开相关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3”阶段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结合文献查阅和课题设计等使学生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科研能力的训练,深化PBL的教学理念,采用科研PBL分次教学。

(一)初级科研PBL。目前PBL具体教学过程大致可分:教师线上或课堂提出某一医学相关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引导,讲解证实其假说需要的科学实验依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逻辑思维,依据实验进行推理。学生线下分组讨论,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医学问题提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逐步推理验证假说,并做成PPT,课堂线上进行汇报;汇报时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其他同学提出意见给予补充完善,教师点评;线下学生修正完善,发放调查问卷评价教学过程[3~4]。初级科研PBL针对的是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这部分学生刚开始学医,一般的基础医学知识还没学到,因此教师引导的问题通常是比较简单的医学常识或常见病。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围绕这一兴趣相关问题进行发问,再引申成科学问题,并启发学生围绕此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科研设计,引导怎样用科学的实验回答所提出的科学假设。例如,针对大学生入学军训经常出现学生晕倒的现象进行发散思维提问,问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什么体质的人?发生在何时何地?发生时天气怎样?学生的状态怎样?引导学生一点点解释此现象的原因最终给出推理结论:天气炎热,体内水分蒸发,循环血量减少以及长期站立不动,血液储留下肢,均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血压过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晕厥。因为学生经历过军训也见过这种情形,因此会很感兴趣地参与讨论。再如,“阿尔茨海默病”又称作“老年痴呆”,由于其高发病率,因此被学生所熟知。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因此可提出疑问“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存在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科研手段评估药物恢复学习记忆的药效”。根据学生兴趣点,可对学生进行分组;随后课外自行查阅资料,讨论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得出结论的科学假说和验证;一周后课堂进行短时间的PPT报告,教师点评,学生讨论完善汇报内容;课下学生撰写修改材料及总结报告。最后,发放调查问卷考察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度,完成初级科研PBL教学。此阶段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科研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是初级科研PBL,因此创新性可先不顾及。

(二)高级科研PBL。高级科研PBL一般安排在“5+3”学生学习课程的第5个学期,此时学生基本学完了基础医学课程,对医学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有基本了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各系统整合课程也穿插上过不同系统疾病的PBL课程。对于科研,学生入学后就各自跟随科研导师小组,参与了部分科研活动,这部分学生已经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了解。因此,高级科研PBL主要训练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科学论证的严谨性。教师一般以某个中标的国家或省基金课题为例进行简单浅显讲解,讲解课题设计的几个部分,包括立项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前期结果、课题创新性及可行性等。线下让学生自己围绕感兴趣的问题,或带教导师的小的课题进行科学设计;课堂进行PPT汇报讲解,小组内其他学生当评委,提出问题,汇报者解答,教师及时引导入正确路径避免跑题。经过讨论回去查阅资料进一步完善,并提交课题设计文字汇报。理解问题较深刻的小组,鼓励同学加入科研小组,参与导师实验室内部组会,观摩和学习实验室实验操作,围绕科研PBL探讨的问题独立设计科研课题,申请学校学科经费,独立完成课题申请和结题,撰写课题报告,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大赛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从而通过课外教学完成高级科研PBL的教授。

三、加强学生科研训练,打好科研功底

(一)参与组会听取汇报,进行文献学习。支持学生参加实验室每周的组会,参与科研组学生的文献学习,听取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科研结果的汇报,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思路和方法等各方面问题的探讨。例如,听取药物进行帕金森疾病治疗的机理研究应如何进行模型制作(包括模型制作的方式,给药是腹腔还是灌胃,采用治疗还是预防干预)?检测帕金森模型的行为学指标有哪些?如何对分子表达以及对哪个脑区的分子进行检测等。通过参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室观摩和动手操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鉴于课题组具有较好的实验平台和一定数量的硕、博研究生,因此鼓励有意愿的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利用课余时间跟随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进行实验观摩和技术学习。根据学生意愿和个人特点,进行分子生物学、行为学、脑片和离体电生理记录、在体微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培养等等多个方面的训练,给学生一个近距离观察科研实际操作的机会,进行一对一的帮教,在学生进行足够的观摩和学习后,可进行动手操作,并可在教师或研究生课题中承担一部分小课题的内容。

(三)邀请专家教授客串教授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讲座是最常见的学术活动,也是大学生最容易参与的学术活动,那么大学生如何才能参与学术讲座活动,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学术讲座提高科学学习能力一直是当前思考的问题。近几年,依托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邀请来访的海外教授、“千人计划”等知名学者客串教授课程,让大学生能够直接接触科学前沿,在各位科学大家的引导下领略科学的奥秘。各个大学、各个团体、各个教授的网站页面有很好的课程网站,课程相关的资料、相关论文,亦引导学生查阅。除此之外还依托一阶段导师科研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通过此过程领略科学前沿研究,拓宽学术视野,进一步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目标。

四、支持学生进行独立课题的设计和研究,课外完成高级科研PBL教学

通过初高级科研PBL的引导,经过前期参与组会、进行实验操作和听取学术报告等科研训练,在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外,学生初步熟悉了科研的思路,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随着训练过程对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入,进一步由学生自己提出课题假说,研究课题尽量与前期PBL内容相关,由导师进行指导分析给出修改建议,通过相关的研究方法证实假说,随后可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学习、细化实验方案,同时学生亦可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课题确立后,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定期PPT汇报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讨论实验进展,最终在教师或研究生指导下正确分析和整理数据,上交研究报告或论文。

将科研PBL的教授细化到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步骤,通过不断完善一个小的课题,得出科研结论,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加深对疾病治疗中潜在问题的思考,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教授,达到科教结合,寓教于乐的效果。此外,在学生积极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让同学在竞争中获得经验,激发科研动力,同校外优秀同辈学习交流。

五、毕业论文答辩

对进入5年级的“5+3”学生,学校要求进行本科论文答辩。这是一个出口考核的关键阶段,其中留档材料包括:课题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记录、预答辩、答辩记录及指导教师、评阅教师意见书、答辩委员会决议等材料。这样同学尽管没有专门的科研时间,但经分阶段培养,经历了严格的科研培训过程。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体现,是检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科研和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六、讨论

培养创新能力,是打造科技创新人才的核心。全球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则是培养医学生对事物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为适应国家提出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各医学类院校不再单一地传授临床理论,而是不断探索以“构建临床理论架构,挖掘科研创新能力,强调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综合医学教学模式。本科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将作为一个关键性指标,用以评估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对于现阶段医学生而言,完善的知识结构、积极敏感的观察力、创造性的科研能力、敢于怀疑批判的探索精神必不可少。探索了“5+3”一体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旨在形成一套有利于开发医学生理解判断能力、洞察想象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的完善的医学教育机制,以适应目前“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初高级科研PBL的模式结合课外科研培训的教学方式,以科研训练为载体,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进行科研思维培养,通过课堂内外科研PBL教学及学生全程参与科研活动以提升学术视野并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指导和管理模式,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将较多科研创新教学内容放在课外,加强学生与在读研究生的互动,一方面有效解决学生数量过多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促进教师加强科研发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实施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以最新的学科发展和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思想和内容的更新,实现人才培养与教学内容的同步发展,有力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教师利用在科研上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科研成果,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了解科研的思路,产生科研的灵感,为学生提供科学思维,在不断地提出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质疑等科学研究最宝贵的品质;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型思维的舞台,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培养了探究式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热情。针对“5+3”临床医学进行的高级科研PBL教学培养模式改革,相信经过引导也能够取得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养成探究式主动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激发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热情。教师有效地将科研融合到教学中,以研促教,科研育人。

猜你喜欢

课题创新能力教师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美教师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师如何说课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