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项修炼”加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2022-02-06衣艳爽
□衣艳爽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又进一步强调“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文件的提出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对高校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对高校教师的队伍建设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教师队伍的匹配
在一流大学建设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缺乏一流学科支撑的大学无法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点要以一流专业、一流学科为支撑。其实一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以及内在要求正是强调学科的一流,缺乏一流学科支撑的大学无法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2]。“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高校本身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突破发展界限,需要有很多路径因素一起发力,其路径之一就是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最基本的建设者是一线教师,所以教师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基,但是要想有一流的学科,就必须得有一流的教学与科研人才队伍,因此,不论是学科带头人还是学术团队都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这样一流学科的建设才会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3]。许多高校在建设“双一流”过程中,都有很高的热情,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在创建“双一流”的实践中也有迫切的需求。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知识过硬、创新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将是学科团队不可或缺的。
二、“双一流”建设中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无论是老年还是青年教师,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已经产生了倦怠。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强,很多情况下都是得过且过。故步自封,在自己建立的精神家园里享受安逸。不喜欢也不善于接受新的事物,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不持续学习很容易被淘汰。在教学方面,教育理念落后,讲课不做任何修改,给学生呈现的还是老知识,和现代知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二)教师队伍学习结构不合理。很多教师“不会学习”,现在知识更替的速度快,倡导的是终身学习理念。但是大多数教师喜欢自己学自己的,不会以及不习惯团队学习模式,学习的速度和进步较慢。同时固有的思维模式没有打破,资源没有达到共享。相同学科教师以及不同的学科教师之间也没有时常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性很低。很多都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科研能力不强,但是由于生活所迫很多人的重点并没放在这上面,老教师又有些“故步自封”,他们形成了二条平行线,不利于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建设。
(三)教师队伍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现在的社会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校也展开了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但是大多数教师都缺少创新意识,同时也缺少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学科的组的成员甚至是学科带头人怎么能带动专业加速发展。其实教师也是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选拔上来的,从高考到成为高校的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虽然在专业知识上有着扎实的基础,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没有经过具体、全面系统的指导培训。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应于自己的摸索实践。很多教师在教授课程当中,并不能完全将教师角色融入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离开来,影响了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的营养。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团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虽然老教师在学术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成就,但是在现有的精力上,他们会在一些学习上呈现吃力状态,在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上,接受的速度能力有限,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了现在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型的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发展而来,但是仅仅依靠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随着经济转型升级,高校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创新精神尤为重要,高校师资队伍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来引领一流学科的发展,培育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大学。
(四)教师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高校在教师考核评价仅仅考虑是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除成绩外的其他方面的成长进步。重科研轻教学是现在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就可能会放弃自身的专业发展,忽视学生的教学工作,没有尽到培养人才的责任。同时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不强,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工作,他们的能力也不会得到提升[4]。一流的师资队伍不仅仅要承担课程教学,科研任务,还要承担着建设一流学科的压力,但是目前对教师的奖励力度不够,奖励的范围狭窄。对教师很难起到激励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在评价考核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教师本身的能力特点,以教学型为主的教师,设置其岗位职责和工作,以科研型为主的教师,设置其科研体系任务和工作职责,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设置其岗位任务和职责。分类完善人才管理和评价办法,分学科、分专业、多层次、全方位、差异化学术评价机制。推进多种考核方式,不仅仅是学生评价、同专业教师评价、领导评价还要有团队评价。对师德师风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也要有相对的评价标准,要多方位设置评价机制,避免单一评价,调动一线教师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热情。
三、以“五项修炼”的视角建设“双一流”高校师资队伍
(一)教师要自我超越,激发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在学习吸收时代文化成果的同时,怎样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这些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教师要给自己定一个自己期许的小目标,激活个人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自主学习,努力实现自己定制的目标。这样学习氛围的产生,带动了学科之间的学习,有利于战胜学习的惰性和厌学的情绪。现在高校的竞争环境很激烈,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上,都需要有成果的输出。处于竞争,不能畏惧竞争,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不能忘记一个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学,以教学为本,教学活动是高校活动的中心,是高校生存的首要。还要创建一个自由的学习氛围,包容不同,杜绝恶性竞争,独学而无友,双赢才是最大的成功。营造和谐的、活泼的、紧张有序的教学和学术环境,让教职工心无旁骛进行教学工作,潜心研究学术。
(二)倡导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合作学习机制。团队学习是从组织力量的整合着眼,通过团队合作,共同促进组织的成长与发展。诚如“学记”中所言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团队学习就是教师从团队学习中,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凝聚共识,建立共同愿景,促进了教师间学习。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会凸显,同时资源实现了共享,专业领域学习和发展也具有全面性拓展,有助于一流大学学科建设。
(三)改善心智模式,提高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创新的推动发展。应重点建设和培养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来建设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改再造或者抛弃原有的建立新的。教师应该改善心智模式,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考模式来学习创新的知识。学校组织相关的培训,实施再教育,进而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还可以派遣教师学习世界先进大学的创新理念,丰富创新教育的内涵。适当地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来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科学研究机构进修,调动教学科研积极性,完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意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
(四)以动态系统思考来设置教师的考核、奖惩机制。无论在教师的考核还是奖惩上,都存在方式和内容单一性。在设置考核和评价机制上要以动态的系统角度来思考,考虑其他因素对这项工作的影响,不能静态和片面地决定。在考核评价方面,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学上采取多层次考核机制,根据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制定科研成果参与评价指标,重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价值;在奖励机制方面,奖励力度与涉及范围上应该加大,完善学校分层分类奖励体系,有效发挥该政策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