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博物馆视角的高职院校金融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2-02-06□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博物馆岗位金融

□石 玥

随着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职业教育迎来了新时代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一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二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三是促进产教融合。包括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等要求,而高校博物馆作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一种,既优质高效又灵活变通,是职业素养提升教育的优质渠道。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提升的背景与要求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提升建设的背景。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于营造教育公平的环境所投入的资金不断增加,目前达到了中职免学费、助学金分别覆盖90%和40%的学生,高职奖学金、助学金分别覆盖30%和25%以上的学生的水平。三年来850万的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2015年以来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资金投入情况分别为:2015年148亿元,2016年177亿元,2017年177亿元,2018年187亿元。而随着“职教二十条”的发布,要求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达标,一大批本科高校转型,建立50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提升的背景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土壤中孕育。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高水平建设是持续的政策供给,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带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整体提质培优。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近年来也在不断调整其侧重点,2000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强调“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6年强调“高素质技能型”,2009年强调“高端技能型”,2012年强调“技术技能型”,2019年强调“复合型技术技能”。当前环境对于金融高职院校而言,复合型技能更加体现在金融职业素养等方面,因此当下的金融职业素养是培养的重点所在。

二、基于高校博物馆视角的高职院校金融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一)高校博物馆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培养优势。高校博物馆作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优质载体,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过程中优势明显。一是高校博物馆作为学校行政部门,与各院系联系紧密,配合得当。二是高校博物馆作为窗口单位,一方面承载着教育学生也服务社会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也通过窗口平台,易于接收到来自相关企业、机构、组织的各类信息与合作机会。高校博物馆在进行内部科研创新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保持着与职业院校相关行业的紧密接触,成为前沿阵地、合作场所、信息媒介、交流平台。

(二)高校金融博物馆在金融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路径。目前我国高校金融类博物馆的数量相对有限,很多的高校金融博物馆由金融高校创办或者承袭,与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颇有渊源[1]。而金融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金融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员的重要阵地,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贴近行业企业岗位需要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形式与渠道。金融类博物馆在金融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培养路径近年来在不断摸索实践中走出一条逐渐清晰的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与科研。高校金融博物馆利用各类金融知识与金融文化的展示与展览活动,通过固定展出与临时专题展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博物馆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宣传与传播。展览作为一种图文并茂、身临其境、结合讲解、引发思考的传统方式,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金融认知与加深了解某一领域金融知识的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是作为金融职业素养的基本知识层面培养提出的重要手段,是高校金融博物馆的有效培养土壤,是金融职业素养锻造的培养基石。

2.交流与培训。高校金融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馆际交流与馆内培训结合的形式进行金融知识学习的反馈与深化。金融认知实习教育就是一种可以对全校学生及外来参观人员而开展的基础性金融知识培训,是结合了金融专业课堂学习与金融认知馆内参观的有效性培训形式。这种培训形式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与融入性,也加深了学生学习效果。是专业课外的素养课,是不同于课堂显性教育的一种隐性教育。

3.实践基地与翻转课堂。博物馆也可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融入新型形式,通过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可以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将普通的翻转课堂转移到馆内。通过打造博物馆学生志愿者团队,建立学生搜集资料学生备课,学生讲解学生听课,学生发问学生解答,学生反馈学生思考的“四位一体”的形式进行学习内容的夯实与巩固。同时,通过志愿者团队接待博物馆访客、接待参观等形式,使博物馆成为学生进行金融知识传播,行业岗位值班工作,待人接物复合能力锻炼的实践基地[2]。

4.课程融入与对接。将金融行业职业岗位能力中的部分课程与博物馆的资源相结合。结合金融博物馆的资源与环境,可以考虑将金融学基础、金融服务礼仪等课程进行对接与融入,智慧教育,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3]。如金融学基础的部分知识可以通过馆内学习来实物教学、举一反三、引发思考、反馈成果;金融服务礼仪的基本要求与仪态仪表部分知识可以通过讲解员馆内培训与接待实践更好地掌握与演练,模拟金融行业工作服务场景,对接岗位服务礼仪与要求。

5.大赛展示与实践。金融博物馆通过与学院合作,可以开展学生讲解员大赛与金融服务礼仪大赛等比赛赛事。一方面,通过以大赛为平台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模拟金融服务真实场景,锻炼岗位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大赛实践的历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学习内容,锻炼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金融职业素养,增强服务技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反复强化所学知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高校博物馆助力高职院校金融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以东北亚金融博物馆为例

(一)东北亚金融博物馆育人概况。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东北亚金融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是吉林省首家公益性金融博物馆,现为中国货币与金融博物馆联盟的会员及理事单位、吉林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会员单位。

(二)提升高职院校金融职业素养的改革与实践。为了助力学校金融职业素养提升的总体要求,东北亚金融博物馆不断改革创与实践。一是除了开办了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伪满金融掠夺”系列展览与省内外巡展外,近年来每年坚持开发新的特色金融专题展,利用博物馆馆藏资源优势,将具有金融文化与吉林地方特色的“历代金融人物”展、“农村金融改革”展、“吉林永衡官帖”展等专题展呈现在全校师生与社会面前[5]。学生通过参观展览,不断提升金融专业课堂以外的金融文化知识与素养。二是博物馆对内注重培训,对外注重交流。通过交流合作获得了更多开拓金融思维的展览,通过培训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馆内融会贯通,线上线下结合,馆内馆外结合。博物馆的金融认知实习教育已经连续开展了8年,培训学生近千人。通过金融认知实习教育,学生志愿者极大地提升了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金融认知实习教育,参加培训学习的大一同学培养的金融文化知识的底层逻辑,为配合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带有翻转课堂的形式,与学生志愿者团队岗位服务的实践,也成为了博物馆实践基地打造的体现。学生讲解员每年通过接待外校参观等岗位服务,提升岗位服务能力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与就业的自信。三是博物馆教师每年组织全校学生通过开展各类大赛的进行金融职业素养的实践,学生讲解员大赛与金融服务礼仪大赛已连续开展四届,参与人数众多,参赛选手累计700人次。以各种大赛为平台的成果展示与交流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实践,也是未来岗位服务的预演。通过比赛的形式,潜移默化地督促了学生掌握岗位服务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的进度与水平。四是东北亚金融博物馆教师创新改革,为金融学院学生提供金融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如金融服务礼仪课,通过将金融服务场景的学习及金融博物馆参观学习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复合型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同时,博物馆教师每年通过多次继续教育培训与馆际交流等来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引入服务行业岗位需求的创新思维与培训方式。

(三)高校博物馆金融职业素养教育的反馈。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实践,通过跟踪大三学生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与问卷调查,东北亚金融博物馆在辅助学生课堂学习、提升金融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获得良好反馈;而从博物馆走出去的学生志愿者们也实现了95%以上的就业率并活跃在多家银行、证券等单位的各类服务岗位上,金融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颇见成效。

高校博物馆在高职院校金融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改革实践通过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多种教学模式、完善实践基地数字化建设、注重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等形式的探索创新下,将为满足行业与岗位需求的复合金融技能人才提供服务,为高职教育改革助力。

猜你喜欢

博物馆岗位金融
博物馆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露天博物馆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