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探究

2022-02-06李方正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抗疫育人思政

□耿 蓓 李方正

一、引言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各地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是高校的办学特色,又是办好我国地方高校的优势,是一项有关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战略工程。全球疫情发生以来,国际上已有1.7亿人累计感染,疫情感染达到221个国家地区,对比之下,全世界只有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控制。后疫情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地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所以,总结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挖掘并分析抗击疫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打响了抗击疫情阻击战,包括高校师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迅速形成全面部署、全员参加的抗疫工作“一盘棋”,但在高校疫情防控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一是少数大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弱,例如,陕西某高校两名学生无视疫情防控要求,我行我素,不顾全大局,私自提前返校并隐瞒实情,被学校给予警告纪律处分,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二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短板和不足,日常教育形式化,缺少“心理防疫”相关措施。三是高校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素养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思想政治教育节奏滞后,育人效果弱,没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争得话语权。因此,总结疫情阻击战中凸显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扎实落地,引导大学生上好“社会课”,对探索后疫情时代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推进思政教育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抗击疫情题材,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契机”,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明确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引导大学生自觉思考青年一代肩负的时代责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通过打造“抗疫系列”课程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实践,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情怀、文化自信、责任担当”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让学生能够真心感受到、切身体会到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此次疫情当中,高校大学生都亲身经历伟大的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抗疫”实践,亲身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毅然奔向没有硝烟的战场,从重症病房争分奇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依次排查;从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防疫物资,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几千万党员干部日以继夜奔赴在抗疫最前线,近400名党员献出了宝贵生命。充分借助疫情中大量案例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充分认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迅速反应,争分夺秒”的中国速度,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舍小家顾大家、逆行出征和迎难而上责任和担当,认识到在无情的疫情灾难面前,深刻感受到“中国”这两个字包含的温暖与力量,深刻认识疫情阻击战的背后,是强大祖国的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二)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高度肯定广大青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担当作为和展现的精神风貌,勉励广大青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1]。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的“中国速度”,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干部、社会各界不辞辛苦、扛起责任、众志成城,共同参与抗击疫情;企业迅速调整生产线,不分昼夜生产防疫物资,全方位支援抗疫最前方。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打赢战“疫”提供了强大支柱,应充分用好抗疫这本“生动教材”,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运用各种载体,依托课堂教学把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活讲透,发挥抗疫典型的榜样力量、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学习生活中,真心感受到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把国家、民族、家庭、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学好《中国文化概论》等系列课程,开展地方闽南文化符号征集活动,结合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闽南地方高校,结合文物古迹、革命故事承载的育人资源,开展“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精神专题教育,学习“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维护民族文化不忘本源、67年倾资办学、不接受美国施舍式救助的节气,引导大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追求真理,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升危机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文化,充满着辩证法和忧患意识[3],时刻将忧患意识的培养置于首位,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教育。这次突发的疫情就是危机,意味着“危”和“机”并存,既有危险也存在机会,当危机来临,可以采取实际行动示范性教学,一方面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抗疫实践志愿者行动,践行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另一方面将抗击疫情伟大实践作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引导大学生在遇到危机时应沉稳冷静,理智思考。更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重新审视国家安全,提高大学生甄别不同信息的能力,引导其关注国内外时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国家安全观,以此深化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

三、促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课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党性修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战“疫”一线,党旗高高飘扬,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党中央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也是中国各个基层组织对各级政权和社会组织的领导。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可以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在全社会实施全过程中形成“令出一门”的效应。思想政治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保姆”,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最为关键的纽带,因此全面推进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加强党建跟业务紧密结合,构建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让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形成地方高校舆论宣传的主旋律。

(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素质。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5],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应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国情社情和学校传统的认知认同。强化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求学道路上的引路人、燃灯者,不断地用知识和品格塑造人。

(三)推进思想政治课程协同机制建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应注重家校合作,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从专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到人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建立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形成根植于地方高校、立足于办学理念与实践方略、具有特色的地方思想政治课特色品牌项目,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构建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接班人。

猜你喜欢

抗疫育人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